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裂板塊邊緣
- 外文名:divergent margin
- 同義詞:離型板塊邊界
- 定義:相互遠離板塊間的地質活動帶
- 形成:大洋中脊和盆地
- 套用學科:地質學
張裂板塊邊緣(divergent margin)又稱離散型板塊邊界,是兩個相互分離的板塊之間的邊界,見於洋中脊或洋隆,以淺源地震、火山活動、高熱流和引張作用為特徵。簡介在板塊間的邊緣處是地質活動帶,發生著大量的地震和火山...
張裂型板塊邊界是板塊相互拉張的地區,在地貌上表現為裂谷、中洋脊等。錯動型板塊邊界(保守性板塊邊界)是兩個板塊互相摩擦的地區,轉換斷層發育,其運動方式類似地表的走向滑移斷層,面積無改變而稱之為保守性。運動停止後果 地球的大陸...
板塊邊界是指不同板塊之間的結合部位,表現為持續活動的火山帶和地震帶,是全球地質作用最為活躍的地區。板塊邊緣類型可分為三種類型:洋中脊代表的離散邊界、俯衝帶代表的匯聚邊界和轉換斷層代表的守恆邊界。一般認為縫合帶代表古板塊的...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的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地殼不穩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和張裂而形成的。在板塊張裂的地區,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
根據板塊構造理論,由於大洋板塊的擴張作用、俯衝作用和剪下作用,形成三種不同性質的大陸邊緣:張裂型(被動陸緣)、俯衝型(主動陸緣)和剪下一轉換型。 張裂型陸緣是穩定的並被厚的沉積物覆蓋的邊緣,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兩側,所以也被稱...
板塊邊界:板塊邊界是指不同板塊之間的結合部位,表現為持續活動的火山帶和地震帶,是全球地質作用最板塊邊緣類型為活躍的地區。可分為三種類型:洋中脊代表的離散邊界、俯衝帶代表的匯聚邊界和轉換斷層代表的守恆邊界。一般認為縫合帶代表...
張裂造山 發生在匯聚板塊邊界,先前在這裡發生的俯衝已經停止(因此是遠離現今活動板塊邊緣),表現出顯著的伸展構造格局和相對缺乏地震。但是,由於大陸拆離體系的發育引起強烈的變質作用和岩漿活動,而變質核雜岩的侵位導致地面大幅度抬升...
Zheng& Chen(2017)建議採用張裂型(rifting type)來概括第三類造山帶,提出這類造山帶是碰撞加厚造山帶在減薄後經受拉張構造作用的產物,在匯聚板塊邊緣變成大陸拆離體系過程中發生張裂造山作用(rifting orogeny)。
主要是由玄武岩組成。海洋地殼的厚度約在5至10公里之間,地球內部由於熱的作用產生對流,岩漿上升處,是在地表張裂板塊,產生分離板塊邊緣(divergent boundaries),中洋脊是為代表,該地區會有許多淺的、正斷層(張裂作用)式的小地震。概...
板塊的劃分並不遵循海陸界線(海岸線),也不一定與大陸地殼、大洋地殼之間的分界有關。大多數板塊包括大陸和洋底兩部分。太平洋板塊是唯一基本上由洋底岩石圈構成的大板塊。 板塊邊界 指兩個板塊之間的接觸帶,而板塊邊緣則是指一個...
沿著中洋脊——位於全球海中張裂性板塊邊界的一系列火山結構系統,地幔從深處升起並冷卻,形成新的地殼並推動舊的地殼運動。舊的地殼從中洋脊移開,直至到達靠近大陸邊緣的所謂“隱沒帶”,並在那裡再次沉入地幔深處。這種連續的、循環的...
張裂造山帶位於大陸內部而遠離現今活動大陸邊緣,因此在文獻中又稱為克拉通內部型、陸內型、拉張型等,通常產生於古板塊之間的古縫合帶。那裡俯衝加厚的岩石圈在減薄之後的陸內環境產生高的熱流,致使板塊邊緣的岩石圈具有很大的流變性;...
對三聯點的最早認識源於板塊構造,認為地幔柱在板塊運動中起著驅動力的作用。因此三聯點傳統上被認為是3個離散邊界或者是張裂裂谷的交匯處,即伴隨著地幔柱上涌,在巨大岩石圈穹窿上,沿大致成120°交角的3支三叉裂谷系,推測是因為這樣...
縫合帶上具有大洋盆地、張裂大陸邊緣沉積稜柱體和弧一溝系統有關的沉積層序的各種變形的實例。通常是蛇綠岩斷片和大洋岩相構造上雜亂堆積的混雜堆積帶。此外,在地殼進行碰撞時,大陸斷塊的邊緣由於部分俯衝而沉陷,在部分消減的板塊上,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