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胄

張華胄

張華胄,紡織機械工程專家。建國初期首創以小顆粒無煙煤為原料生產工業用煤氣成套設備。20世紀60-70年代主持研製750噸、1200噸水壓機及多種金屬切削工具機,對國產成套化纖設備的研製、投產和我國紡織機械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改革開放以後,積極投身於計算機技術在紡織機械製造中的套用研究,完成了我國第一條柔性加工生產線和柔性加工生產車間,大幅度縮短了關鍵零部件的加工工時,提高了加工質量,獲國家科委命名的CIMS生產車間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華胄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安徽省合肥市
  • 職業:教授級高工
  • 畢業院校:重慶國立第九中學
人物生平,成就及榮譽,煤氣發生站建造成功,推廣在經緯廠的實踐經驗,圓滿完成工具機製造任務,企業的技術改造,提出數控設備加工,技術密集型設備改造,人物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張華胄,1925年10月12日出生。抗日戰爭爆發後,其父攜家遷到重慶,在國民黨政府經濟部工作。張華胄1937年在重慶夫子池初級中學肄業,1938年2月考入重慶國立第九中學,1942年2月畢業後,父親病逝,家庭經濟異常困難,無力攻讀大學,在重慶大學先修班借讀了四個月,恰值資源委員會汽車機務專修班招生,經叔父介紹前往學習機械兩年,1944年8月在資源委員會重慶修理所任工務員,從事各種車輛性能檢驗及管理工作。抗戰勝利後到重慶公共汽車修理廠任工務員。1946年1月進入南京自來水廠任工務員、幫工程師,負責運輸車輛與流量計的修理和配備,分管設備設計與機械維修,其後在南京市工業局任幫工程師。1951年赴山西榆次參加經緯紡織機械廠的建廠設計和施工,先後任設備工程師、基建處技術科副科長、機電科副科長,主持全廠的水暖設計和水電施工、全廠工具機設備維修工作等。1955年12月,調鄭州紡織機械廠,先在設備動力科任工程師,後任總動力機械師,分管全廠設備和動力的設計管理工作,組織實施了對鑄工車間的技術改造,實現了機械化造型和機械化清整,建造了以小顆粒無煙煤為原料的小型煤氣發生站,建造5000千瓦的發電站,建造氧氣發生站,主持設計製造了冷作、鍛造兩用的1200噸水壓機,組織了多種金屬切削工具機的生產,武裝了當時紡織工業部直屬的機械廠。擔任副總工程師和技術副廠長後,制定了工廠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的短期計畫和長期目標,進行了技術密集型的設備改造,引進了一批技術先進的數控工具機、加工中心和檢測儀器,建立全廠計算機體系和柔性加工生產線,在全國企業中率先建成採用計算機集成製造技術的柔性化生產車間。國家科委正式批准該廠為863計畫中CIMS單元技術套用工廠。
張華胄於1980-1988年任河南省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1980-1990年任河南省設備維修學會理事長。1982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90年晉升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成就及榮譽

煤氣發生站建造成功

20世紀50年代初期,張華胄在山西經緯紡織機械廠主持設備動力工作時,為適應工廠需要,提出並主持設計建造了直接用小顆粒無煙煤生產煤氣的3000立方米煤氣發生站。當時動力供應緊張,許多工廠都以焦炭為原料生產煤氣;而山西小顆粒無煙煤資源豐富,價格便宜。張華胄經過深入研究、科學計算,並參考有關資料,提出了建造用小顆粒無煙煤生產煤氣的煤氣發生站,這在當時國內是沒有先例的,具有一定的風險,也受到一些人的反對。後來也正是因為試燒煤氣漏氣和煤氣爆炸,曾受到過處分。但張華胄敢於負責,勇於承擔責任,並吸取教訓,繼續改進,終於試驗成功。3000立方米煤氣發生站建造成功後,不但運轉正常,保證了生產需要,而且技術先進,生產成本降低。張華胄的科學態度和首創精神受到了職工的讚揚,成為以國產小顆粒無煙煤為原料的煤氣發生站的創造者。

推廣在經緯廠的實踐經驗

1955年,張華胄調鄭州紡織機械廠後,根據他在經緯廠的實踐經驗,領導主持設計建造了5台3300立方米煤氣爐的煤氣供應站。這種小型實用、成本低、技術先進的煤氣站的建立,吸引全國數十家工廠前來參觀學習,索取圖紙資料。一機部設計院也來廠做專題調查並寫出報告,在全國煤氣設計會議上介紹推廣,為國家的工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20世紀60年代初期,紡織工業部決定大力發展粘膠纖維。生產粘膠纖維的設備中,各種壓力容器比較多。容器的圓形封頭當時靠手工用木榔頭敲打成一定弧度,體力勞動大,零件質量差。為解決這一難題,張華胄主持設計製造了750噸水壓機和相應的配套設備,使各種壓力容器封頭的生產實現了機械化,不僅提高了質量,也加快了生產的發展。
20世紀70年代初,紡織工業部決定安排工廠生產合成纖維設備。合成纖維設備中需要大的鍛件和更大的壓力容器,為此,紡織工業部安排鄭州紡織機械廠自製水壓機,開始以鍛造為主,後來又改為以壓延為主。張華胄在組織技術人員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主持制訂了自製1200噸水壓機的實施方案,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水壓機及其配套設備製造成功,大大提高了壓延技術和裝備的水平,有力地保證了維尼綸設備、錦綸設備、腈綸設備等化纖設備的順利完成。

圓滿完成工具機製造任務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內通用工具機生產供不應求。20世紀70年代中期,紡織機械廠從國家計畫中分配到的通用工具機數量寥寥無幾,無法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紡織工業部決定安排鄭州紡織機械廠生產一批通用工具機。張華胄組織技術人員收集圖紙資料,精心設計,組織加工製造,裝配試車,批量生產。從1975年到1979年的五年時間裡,圓滿地完成了多種工具機和設備的製造任務。生產的品種包括液壓牛頭刨床、車床、橫臂鑽床、立式車床和龍門刨床等共數千台(套),由紡織工業部統一分配給全國各紡織機械企業。這些工具機設備為擴大紡織機械製造能力、適應紡織工業發展的需要打下了基礎。

企業的技術改造

張華胄始終把企業的技術改造作為首要工作來考慮。他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鑄工車間勞動強度大、生產環境差、生產組織不合理和產品質量低的問題,領導技術人員和操作工人,建造了三排熱風沖天爐及一整套機械化砂處理設備,改造了大、小系造型流水生產線,設計製造了石英砂噴砂室,添置了拋丸清理機等,使鑄件生產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改造,在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和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使鑄工車間的年產能力從6000噸提高到10000噸,生產環境也大為改善。

提出數控設備加工

張華胄對企業上百種產品數萬個零件進行數理分析後發現,每個產品中關鍵零件只占10%左右,這些零件工藝複雜,製造周期長,直接影響新產品開發和生產計畫的完成;其餘90%零件相對比較容易完成。根據這一分析,他提出對10%關鍵零件採用數控設備加工,而對90%的一般零件採用常規工藝設備加工的方案,得到有關領導的贊同。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工廠從德、日、英、美、瑞士、瑞典等國引進50多台(套)先進加工設備,從而解決了各種牆板、箱體件加工的關鍵,使部分關鍵零件(如印花機的車頭牆板)的生產周期由兩個月縮短到4天左右,而且保證了工件的精度、互換性和可靠性,徹底解決了牆板生產的“瓶頸”。

技術密集型設備改造

建立數控鈑金加工體系,提高鈑金件的加工水平,是技術密集型設備改造的另一顯著效果。結合企業技術改造,在張華胄的主持下,從國外進口了雷射切割數控沖床、數控三點折彎機、等離子切割數控沖床等設備,自行設計和製造了龍門式網板數控沖床、數控小孔沖床等配套設備,初步形成了一條鈑金數控生產線,承擔了全廠一半以上的鈑金生產任務。一改過去鋼板件平直、刨板、畫線、割孔、銑鏜孔、鑽孔長達二三十道工序的加工工藝,效率提高了十幾倍到幾十倍。鈑金件的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大減輕,同時為紡織機械產品中牆板、箱體類零件由鑄件向鋼結構件的轉變創造了良好條件。

人物簡歷

1925年10月12日 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
1942-1944年8月 重慶大學選修班、重慶資源委員會汽車機務訓練班學習。
1944年8月-1945年10月 重慶資源委員會運務處修理所工務員。
1945年10月-1946年1月 重慶公共汽車公司工務員。
1946年1月-1950年2月 南京自來水廠幫工程師。
1950年2月-1951年2月 南京市工業局幫工程師。
1951年2月-1955年2月 山西經緯紡織機械廠工程師、副科長。
1955年12月-1993年 鄭州紡織機械廠主任工程師、總機械動力師、副總工程師、技術副廠長。
1993年 在甘肅省白銀市病逝。

主要論著

1 張華胄.大型水壓機與配套設奮的設計.河南省機械工程學會論文,1964
2 張華胄.以普通精度的工具機研製高精度分度蝸輪的可行性.河南省機械工程學會論文,1964
3 張華胄.柔性加工系統及其發展.河南機械,1986
4 張華胄.推行計算機輔助管理面臨的問題與構想.紡機企管通訊,1988
5 張華胄.建立FMS的經驗與發展構想.中德科技合作成果論文集叢書(德文),1988
6 張華胄.柔性製造系統FFS-1500-2簡介.中德科技合作成果論文集叢書(德文),198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