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舜徽集·清儒學記》是張舜徽的作品之一。是一部有關清代大學者學術成就的總結之作,以學派與人物為重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張舜徽集·清儒學記
- 作者:張舜徽
- 主要內容:有關清代大學者學術成就的總結
- 重點:學派與人物
內容提要,作者簡介,顧炎武學記第一,張履祥學記第二,顏李學記第三,戴震學記第四,錢大昕學記第五,浙東學記第六,湖南學記第七,揚州學記第八,常州學記第九,孫詣讓學記第十,相關評論,
內容提要
第一輯五卷於2004年3月由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包括,,,,,,等七種。第二輯五卷於2005年12月出版,包括,,,,,等五種。
是一部有關清代大學者學術成就的總結之作,以學派與人物為重點,清代學術源流綱舉目張,表現得十分清晰。
作者簡介
張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我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文獻學家。出身於書香世家,自幼博覽群書,打
下了堅實的文字和經學功底。1928年,他負笈出遊,尋師訪友,初到長沙,後到北京。因其姑父著名目錄學家余錫嘉先生而得以認識許多通人鴻儒,由此學問大進。1932年,他回到長沙就職於多所高級中學,潛心研史。1941年起,先後在國立師範學院、民國大學、蘭州大學任教。1950年起,任教於中原大學教育學院和華中師範大學。1981年被評為歷史文獻學博士生導師,也是我國第一位歷史文獻學博士生導師。同時創建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並任所長10年。1979年,參與創建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任會長10年。 先生著作等身,經史子集,廣有涉獵,出版者計50多種。最重要的有、,,,,,,,,。此外還有5種、、、、、、、、、、、。
顧炎武學記第一
總敍顧氏的生平行事 分述一、顧氏治學的精神
二、顧氏治學的態度
三、顧氏治學的方法
四、顧氏在思想界的建樹
五、顧氏在音韻學上的成就
六、顧氏的史學修養和功力
七、顧氏的文學理論和實踐
八、顧氏著述目錄
張履祥學記第二
總敍張氏的生平行事 分述一、立身行己之要
二、博文
三、約禮
四、治人濟世之理
附記當時學者對張氏學行評價的一斑
顏李學記第三
總敍顏李學派的精神 分述一、顏元的生平及學術大要
二、李恭的生平及學術大要
三、顏李學說的尊仰者和傳播者
四、顏李學說的評價
戴震學記第四
總敍戴氏學術淵源 分述一、戴氏的生平及學術大要
二、戴氏在樸學方面的成就
三、戴氏在哲學方面的成就
四、二百餘年來學術界對戴學的評價
錢大昕學記第五
總敍錢氏學術地位 分述一、錢氏的生平及學術大要
二、錢氏在國小方面的成就
三、錢氏在經學方面的成就
四、錢氏在史學方面的成就
五、錢氏在金石學方面的成就
六、錢氏在校勘學方面的成就
七、錢氏治學的態度和著述
八、錢氏學術的影響
浙東學記第六
總敍浙東學術的趨向 分述甲、黃宗羲
一、黃氏的生平及學術大要
二、黃氏的政治思想
三、黃氏的史學成就
乙、鄞縣萬氏
一、萬泰及其諸子
二、萬斯大
三、萬斯同
丙、邵廷采
丁、全祖望
一、撰述人物碑傳
二、補修
三、七校
四、三箋
戊、章學誠
一、批判了當時學弊
二、擴大了史學範圍
三、明辨了史書編述工作中的不同功用
四、提高了方誌在史學中的地位
己、邵晉涵
一、經學
二、史學
三、在四庫全書館內所做的工作
庚、黃式三
辛、黃以周
湖南學記第七
總敍湖南學術的源流 分述甲、王夫之
一、王氏的生平及學術大要
二、王氏的哲學思想
三、王氏的經學考證
四、王氏的史學理論
五、王氏的著述目錄
乙、王文清(附羅典、余廷燦、唐仲冕、唐鑒、賀長齡、賀熙齡)
丙、魏源
丁、鄧顯鶴(附黃本驥、鄒漢勛及新化諸鄒)
戊、曾國藩
己、王閩運
庚、周壽昌(附何紹基、曹耀湘、閻鎮珩)
辛、皮錫瑞
壬、王先謙(附葉德輝)
癸、譚嗣同
揚州學記第八
總敍揚州學術的精神 分述甲、王懋蛇
一、王氏的生平及學術大要
二、王氏對朱子之學的貢獻
三、王氏的親密學侶朱澤潠
四、王氏鄉里後學的繼起
劉台拱、朱彬、劉實樹、劉寶楠
乙、王念孫和王引之
一、王氏父子的訓詁學
二、王氏父子的校勘學
丙、汪中
一、汪氏治學的識見與規模
二、汪氏對儒家正統思想的批判
丁、焦循
一、焦氏治學的精神與態度
二、焦氏治學的識見與規模
三、焦氏的經學研究
四、焦氏的史識史才
五、焦氏的哲學思想
戊、阮元
一、阮氏的訓詁學
二、阮氏的考證學
三、阮氏的哲學思想
己、劉文淇(附劉毓崧、劉壽曾、劉師培)
一、劉氏的經學
二、劉氏的校勘學
綜論揚州學派的優良學風
常州學記第九
總敍常州學派的特點
分述甲、本地學者
一、莊存與
二、劉逢祿與宋翔鳳
三、憚敬與張惠言(附孫星衍,洪亮吉)
四、李兆洛
乙、外地學者
一、龔自珍
二、康有為
附論今文經學的得失盛衰
孫詣讓學記第十
總敍孫氏學術成就
分述
一、在校勘目錄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
二、在整理古籍方面作出了極大貢獻
三、在研究古文字學方面開闢了廣闊道路
四、在參加應變救亡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相關評論
《張舜徽集》:一代國學大師的傳世之作
范軍
張舜徽一生出版著述二十餘種,含遺著近千萬字。他在中自我總結說:“余之治學,始慕乾嘉諸儒之所為,潛研於文字、聲韻、訓詁之學者有年。後乃進而治經,於鄭氏一家之義,深入而不欲出。即以此國小、經學為基石,推而廣之,以理群書,由是博治子、史,積二十載。中年以後,各有所述。”張舜徽自學成才,在治學上走博通之路,讚賞通人之學。他一生勤奮治學,博涉四部,在傳統學術的諸多領域造詣精深,留下了大量論著。
著名學者蔡尚思稱張舜徽為有學問的通人,是建國後在世的極少數幾位國學大師(另有錢穆,柳詒徵等)之一。曹聚仁認為張舜徽經史之學成就實在錢穆之上。北京大學王餘光則認為,在古典文獻學領域,張舜徽的著作構建了學科思想、方法與研究規模,並成了古典文獻學的基本範式。北京師範大學的徐梓把張舜徽作為20世紀中國史學中,與陳垣並列為現代總結性史學(與批判性史學、建設性史學並列)最為典型的代表人物;王寧則稱張舜徽“一生勤奮治學,創穫極多,誨人不倦,堪稱楷模”。張舜徽的學術影響及於日本國及東南亞和我國台、港地區,僅在台灣一地翻印出版的他的學術著作就有十多種。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經過多年醞釀、籌劃,在張舜徽生前同事和學生——歷史文獻研究所諸位先生的配合下,終於在2003年啟動(以下簡稱《文集》)的編輯出版工作,2004年3月,《文集》第一輯五卷七種以整體形象、嶄新面貌亮相。它們包括:,,,,,,。《文集》每卷後均附有張先生已出版的著作目錄。張先生的這七種著作可以說都是中國歷史文獻研究的精品,堪稱傳世之作。《張舜徽集》第二輯五卷(包括《周秦道論發微》、,,,,)則於2005年12月面世。這裡僅以《中國文獻學》和《清人文集別錄》為例略加說明。
是作者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出版的。在文獻學研究上,“這部書的出版起到了標誌性的作用,它標誌著中國文獻學的最後確立”(北京大學王餘光語)。該書將文獻學的理論進行了一次系統總結,構建了中國文獻學學科的基本框架,包括文獻學理論探討、文獻研究、文獻整理研究和文獻學史的總結。在此書問世後,作為配套用書,作者還編選出版了。作者在這裡所建構的文獻學理論體系,對以後文獻學的發展起到了規範性的作用。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各種各樣的中國文獻學著作、教材,無不受到了《中國文獻學》的影響。
上個世紀60年代由中華書局出版後,就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一版再版。著名文學史家劉永濟曾說:“不意吾家中壘(指劉向)遺風,復見今日,為之狂喜。”又說:“非有淵博之學,鴻通之識,不足以成此書。觀其評騭學術,論而能斷,即足見其有學有識矣。況其文筆雅健,又非常人所能逮;今人具此根柢者甚罕,能讀此書者已不多矣。”而史學家顧頡剛在給作者的信中也稱讚說:“先生所作諸書,示學者以途徑。啟牖之功,實在張香濤(即張之洞),之上。然彼二書,對我輩之效用已極巨。先生別白是非,指明優劣,上紹向、歆之業,下則藐視紀昀之書,其發生影響之大,固不待言也。”張先生除了《清人文集別錄》外,另有《清人筆記條辨》、《清儒學記》等有關清代學術史的著作多種,其學術水準、內在價值當在梁啓超、錢穆的清代學術史研究之上。但就像劉永濟,還有李學勤等專家所言,現在“能讀此書者已不多矣”,因此一代學術大師的成果並未得到更多的、應有的關注與研究。我們相信,隨著近千萬字的陸續問世,一代國學大師會在學術的殿堂里得到他應享的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