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肇融

張肇融(1905—1982)別號季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生於今甌海縣永強區永興鎮永華村一世代書香之家。1982年1月14日溘然病逝,終年七十九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肇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05年
  • 逝世日期:1982年1月14日
  • 畢業院校:南京中央大學
  • 代表作品:《國際問題》《弱小民族與國際》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張肇融(1905—1982)別號季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生於今甌海縣永強區永興鎮永華村一世代書香之家。十三歲(1917)入浙江省立甲種農業學校。十八歲(1922)考入南京東南大學,品學兼優,是全校的高材生之一,也是學生自治會的主要骨幹。1927年4月,東南大學改稱為中央大學。張肇融和林群為中央大學學生代表,負責組織南京學生聯合會和全國學聯的籌備工作。同時,易伯堅和蔣還兩同學介紹他參加中國國民黨。次年冬,畢業於中央大學。
1929年春,承母校經濟系主任葉元龍教授的介紹,擔任江蘇省立南京中學教員。次年,林群接任江蘇省立徐州中學校長,聘請他去執教。翌年春,林群另有高就,張擎融受易伯堅之邀,返回南京,在安徽中學任教。執教期中,與吳曼瑛女士結婚。
1931年9月18日夜裡,日本關東軍悍然發動侵略戰爭,占領我國東北大片領土,激起全國各階層的抗日怒潮,上海學生赴京向國民政府請願之時,張擎融也率領安中學生上街示威遊行,要求當局出兵抗日。
1932年秋,張擎融承同學李冶民的推薦,任國民黨軍委會政訓處編審股股長。他利用業餘時間,撰寫了《國際問題》一書,由南京新生命書店出版。當時國內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尚不多見,顧受讀者歡迎,個別學校將它作為教本。
1933年,鐵道部主辦的鄭州扶輪中學校長吳健,與張肇融是中大的同學,邀請他就任該校教務主任。
1935年,扶輪中學校長易人,張肇融又回到南京,被《國衡》半月刊聘為總編輯。他除了處理本職日常工作外,著手撰寫《弱小民族與國際》一書。
1936年,《國衡》停刊,張肇融承梁棟先生介紹,就任陸軍交輜學校上校教官,他的《弱小民族與國際》一書,脫稿付印,由正中書局出版。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國民黨軍委會為了適應抗戰的需要,將交輜學校分為陸軍機械化學校和輜重兵學校,同時,兩校均成立政治部,張擎融被任命為輜重兵學校政治部主任。十二月中旬,南京滄陷,輜重兵學校遷往長沙,不久再遷廣西金州,。三遷於貴州的龍里。
1939年8月,張擎融帶職赴渝參加中央訓練團受訓。不久,集團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
1940年,輜重學校奉命改組,張肇融承同學張宗良的介紹,任第六戰區長官司令部的主任秘書。
1942年初,張肇融升任司令部少將參議。是年夏,調任遠征軍長官司令部少將參議。
1943年,張擎融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編審室秘書,主要的工作是參與青年從軍叢書的審稿。編審室曾出版廖仲凱、黃克強、班超、辛棄疾等書籍。
1946年夏,三青團中央團部遷回南京時,他請假回到闊別十多年的家鄉。他全家五口,只有兩隻裝滿舊衣裳的皮箱,這是他兢兢業業半生的全部家當。
張肇融在八年抗戰中奔波於中、西南地區,曾患胃潰瘍,到家不久,胃病復發住進醫院,半年多後才出院。
1947年5月,赴寧任國民黨宣傳部第二處處長(即編審處)、可是當時蔣政權已搖搖欲墜,不到兩個月,中宣部因經費支絀,緊縮編制,裁減冗員,張肇融被解職返溫。不久,任永嘉縣立中學外國史教員,直至溫州解放。
1951年,土地改革,張肇融一家分到了三畝土地,他下決心做一個自食其力的農業生產勞動者。通過兩年多的艱苦鍛鍊,他學會了勤地、插秧、耘田等各項農活,成為名副其實的勞動者。
1956年,張肇融當選為永嘉縣第二屆人民代表和溫州市第三屆人民代表。
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各民主黨派恢復活動,張肇融參加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1982年1月14日溘然病逝,終年七十九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