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聞兵,男,47歲,現為山東電視台農科頻道總監。他長期在山東電視台新聞部工作,忠誠於黨的新聞事業。
主要從事"三農"方面的宣傳報導,擔任過記者、欄目製片人、頻道副總監、總監,創辦了山東電視台第一個真直播的新聞節目《正午時光》和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對農電視節目《鄉村季風》、《鄉村季風·服務版》和山東電視台農科頻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聞兵
- 國籍:中國
- 職業:山東電視台農科頻道總監
- 性別:男
個人榮譽,個人事跡,
個人榮譽
從業以來其作品屢屢獲獎,其中:連續報導《昌邑縣假農藥事件追蹤報導》和《大學講師落戶沂蒙山村》雙獲1987年全國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鄉村季風》欄目分獲1998年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社教欄目一等獎、2001年第二屆中國新聞名專欄獎和2002年及2004連續兩屆神農獎金獎,電視新聞《電腦進村莊,澆地用磁卡》獲首屆中國科技新聞獎,《探索銀杏殺菌之謎》獲神農獎金獎,另有三十多件作品獲得山東省政府獎一等獎或全國政府獎二、三等獎。他是山東省第二屆"泰山新聞獎"得主,並獲得"山東省新長征突擊手"、"山東省勞動模範"等稱號。
個人事跡
二十年前,張聞兵以優異的成績招聘進入山東電視台,在新聞部主要從事經濟新聞的采編工作。入台不到半年,他就以《昌邑縣假農藥坑農事件追蹤報導》和《大學講師落戶沂蒙山村》兩件新聞作品雙雙獲得山東省好新聞一等獎和全國廣播電視新聞一等獎。這兩件作品,不僅標誌著他在新聞事業上有了一個較高的起點,也體現了他作為新聞記者的勇氣和敏感。尤其是他獨立采編的電視新聞《大學講師落戶沂蒙山村》,播發在中央正式提出"科技雙放"的前夕,被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在顯要位置採用,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從這兩件獲獎新聞開始,他幾乎每年都有新聞作品獲得省及全國性的獎勵。 在單位,張聞兵經常被同志們稱為"拚命三郎"和"工作狂",因為他以新聞事業為樂,對新鮮事物保持著強烈的新聞敏感。他曾經一天之內採訪了兩條事件新聞《農民譯員挑大樑》、《秸稈利用示範村當街焚燒秸稈》(回程路上目擊採訪)、編輯了一條綜合新聞《山東鹽業大豐收》,都在當晚播發,其中,上午採訪的《農民譯員挑大樑》在全省和全國獲獎;他曾經數度在大雨滂沱之日搶先趕赴抗洪搶險第一線採訪,即便是在被洪水圍困的陷境中,他也不為所動,拍下了幹部民眾搶險救災的感人畫面;他曾經在兩天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期間,見縫插針地對參會的17位地市主要領導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專訪,創造了電視新聞記者會議專訪的"深圳速度";他曾經連續三年奪得山東電視台向中央電視台發稿的第一名;1994的大年初一,他在逛書店的時候看到人們排隊搶購圖書作為禮品送給親友,迅速找來攝像機,拍發了一條《書香更比春意濃》的新聞,這條新聞不但被山東台在《山東新聞聯播》頭條播發,還被中央台在《新聞聯播》提要播出,文字稿也被全國一些晚報採用;他對新聞采編工作總是精益求精,在采拍系列報導《黃河三角洲在崛起》的時候,為了寫出第一篇稿件的氣勢和文采,他告訴通宵未眠,反覆醞釀、吟詠,數易其稿直至自己滿意……
他長期從事農業報導,對農民的疾苦有著深入的了解,也身體力行地實踐著新聞"三貼近"原則。春節去農家過年,住農家院,吃農家飯,與農民打成一團,是他從事新聞工作一貫堅持的工作作風。有幾年,他連續在春節帶著攝象機去農村過年,采編出《大年拜棚忙》等好新聞作品,在擔任頻道總監後,他也幾次組織編輯記者住鄉住村採訪,主持策劃了《新春訪農家》、《新農村過大年》等大型系列專題節目,受到了上級領導和觀眾的一致讚揚。他恪守新聞職業道德,對自己採訪的每一條新聞負責,採訪不亢不卑,在他的手裡,極少發現關係稿件、帶酒味的稿件,從不計較採訪條件。因此,從業20多年來,他在省直涉農部門和採訪過的地方一直保持著良好的職業形象和口碑,在採訪中交下了一批包括普通農民在內的好朋友、真朋友。在擔任製片人和頻道總監期間,他通過以身作則和嚴格管理,用這種好的作風影響大家,帶出了一支具有職業精神,作風樸實的記者編輯隊伍,曾有不少單位和農民個人寫信,讚揚他以及他所帶團隊良好的職業道德。
張聞兵認為,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從業者,必須勤於讀書、勤于思考,這樣才能寫出有深度,對黨和政府工作大局有助益的新聞稿件。他在擔任欄目製片人和頻道負責人後,也經常以"做學習型編輯記者"的標準要求大家,在他所帶領的新聞團隊中,形成了讀書學習和健身的良好風氣,新聞人才層出不窮。他長於采編具有新聞深度的經濟類稿件。有一年,作為山東省抗旱新聞採訪團的一名電視記者,幾天之內,他連續采拍的《引黃灌溉不能單打一》、《沿黃地區宜多修建平原水庫》等深度報導,引起了省水利廳的重視,並把報導中提出的"沿黃地區長期抗旱要井河雙保"這一思路寫進了當年全省的水利工作規劃;在采拍《山東企業搶灘上海》的系列報導中,他寫的反思性稿件《直面差距》,在參加全省經貿界引起了反響和震動;在《黃河首次出現斷流》的新聞中,他第一個在全國的媒體中喊出"母親河有成為季節河的可能";在《綠化荒山應多栽火炬樹》、《三園公司無冗員》等新聞中,他都能以獨特的視角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向,這都得益於他在學習上的厚積薄發。
從1995年起,張聞兵先後擔任山東電視台《正午時光》、《鄉村季風》、《鄉村季風·服務版》等欄目的製片人,2002年起,擔任山東電視台農科頻道的總監,其工作重心更多地從前期採訪轉到了編輯、策劃、管理和經營方面。在這些崗位上,他開始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在這期間,由於隊伍中新手較多,他就從撰寫標題、寫好導語、修改稿件、最佳化編排、加強策劃入手,一點一滴地帶隊伍。他提倡大家寫短稿子、短句子、寫不做作的口語、一事一寫;提倡編輯記者當雜家、當大家;他還對過目的每一個標題苦苦推敲,每一個導語精心提煉。對許多年輕記者寫的稿子,他經常重新改寫一遍,幫助大家把握導向、提煉主題、理順邏輯、刪繁就簡、修改錯字病句,去掉稿件中的八股腔、學生腔和工作總結味。《鄉村季風》欄目記者製作的專題《大田裡刷上射頻卡》、《第一畝秸稈藕》等電視專題,都是經過張聞兵完全重新改寫標題和內容後在全國、全省的節目評比中獲獎的。平時,他嚴格把好審片關和稿件修改中,使許多涉及到政治經濟、歷史人物、歷史典故、詩詞歌賦等方面的常識性錯誤乃至比較生僻的錯誤得以糾正。在全台的節目抽評和節目監審中,張聞兵所負責把關的節目不但從沒出現過政治導向性的錯誤,而且極少出現錯字、病句和常識性錯誤。
山東電視台的對農宣傳具有全國性的影響,在這方面,張聞兵和他的同事一道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97年,張聞兵領銜創辦了山東電視台第一個周播的對農欄目《鄉村季風》,這個欄目一經推出,便以其正確的導向、準確的定位、鮮明的個性受到了廣大觀眾尤其是農民的歡迎,創辦當年便獲得了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社教欄目一等獎。2000年,,他又領銜創辦了以更加到位的對農服務為特點的日播欄目《鄉村季風·服務版》,這個新欄目與原有的《鄉村季風》欄目互為補充,形成了山東電視台對農宣傳和服務的聲勢與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國的農村觀眾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兩個欄目每年接到巨量的觀眾來信來電,無數的觀眾通過觀看節目受益。2001年,這兩個節目作為一個整體,獲得了"中國新聞名專欄"的榮譽稱號,這也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對農電視欄目。2002年,張聞兵又帶領大家開始了新的創業,創辦了受到全國同行矚目的山東電視台農科頻道,同時創辦了全國省級電視台第一個走向世界看農業的《鄉村季風·海外版》、第一個面向農民工的欄目《鄉村季風·打工線上》、第一個農村旅遊節目《快樂鄉村游》,使《鄉村季風》系列節目和農科頻道成為全國對農電視節目的一面旗幟。
在長期的對農宣傳工作中,張聞兵以對新聞黨性原則的透徹理解和對民生抱有的人文關懷精神,提出了對農宣傳要把握好政治導向和市場導向"兩個導向"的觀點,並在對農節目《鄉村季風》中,嚴格審查把關制度,堅持不播一條有償新聞、堅持不播一條虛假廣告,使這個欄目成為山東電視台響噹噹的品牌節目,也使這個欄目進入了廣告運作的良性發展階段,使之成為山東電視台效益最好的品牌欄目之一,歷經十年而不衰,在廣大觀眾中享有很高的美譽度,實現了對農節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