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耕野
- 別名:張宗儒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01年
- 逝世日期:1938年
- 職務:軍人
- 出生地:黑龍江省雙城縣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犧牲時間,
人物簡介
張耕野,原名張宗儒,190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雙城縣。中共佳木斯市委組織部部長,1938年10月犧牲。
人物經歷
190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雙城縣一個貧苦的市民家庭。全家十幾口人僅靠父親給一家商號當賬房先生的微薄工資維持生活。張耕野幼時曾入私塾讀書。他深知窮人家的孩子上學不易,所以加倍地刻苦學習,並以優異的成績先後考入雙城中學和阿城師範。後來又考入吉林高等師範學校數理專修科繼續深造。1927年,張耕野高師畢業後,立即滿腔熱情地投身於教育事業。曾先後在雙城縣中學、吉林市中學任教。1929年,張耕野到佳木斯市樺川中學任理科教師。不久,青年教師、中共黨員唐瑤圃來校任英語教師。他思想活躍,工作認真,待人誠懇,點燃了進步師生的愛國熱情。張耕野從這位比自己還年輕的同事身上學到了許許多多革命道理和進步思想。他倆很快成為親密的朋友,並一起組織校友會傳播先進思想,團結進步學生,開展革命活動。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訊息傳到樺川中學,愛國師生群情激憤。張耕野、唐瑤圃組織全校300餘名師生走出校門、走上街頭,舉行反日愛國示威遊行。師生們揮舞著五顏六色的小旗,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團結起來,驅逐日軍”等口號,浩浩蕩蕩地經過縣公署的門前,走遍全市的每條大街,聲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張耕野還組織了一支文藝宣傳隊,在街頭講演、唱歌、演小型活報劇。他連夜編寫了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開鴉片館、詐欺錢財、毒害中國人民身心健康的劇目,在街頭演出後,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張耕野還領導了民眾抵制日貨的運動,他把學生組織起來,深入民眾和店鋪,宣傳不買日貨和不賣日貨的意義,喚起民眾的愛國熱情和反日的民族意識。在各地義勇軍揭竿舉旗抗日的時刻,張耕野帶領宣傳隊到工廠和各商號募集捐款,支援義勇軍抗日。
1932年4月佳木斯失守後,樺川中學成了日本侵略軍的兵營。目睹日本兵的罪行,張耕野怒火滿胸,決心投筆從戎,他帶著幾名進步學生,離開佳木斯,投奔義勇軍李杜屬下的一個營。後因該營內部發生叛亂,張耕野他們只好又返回佳木斯。這一年,地下黨組織根據張耕野的要求和表現,經唐瑤圃介紹,吸收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3年,被迫關閉一年之久的樺川中學重新開學了,張耕野又回到了學校。此時,唐瑤圃已去依蘭地區開闢工作,樺川中學的地下黨組織的工作由張耕野負責。1934年,樺川中學建立黨支部,張耕野為支部負責人。從此以黨支部為核心,團結進步學生,積極開展革命活動。為發展組織,培養青年,張耕野利用教師的身份組織“讀書會”,向學生介紹進步文學作品,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老張的哲學》以及蘇聯小說《鐵流》等,使他們從中吸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進步學生冷雲、陳芳鈞、馬克正、陳雷等都是這一時期在樺川中學加入中國共產黨的。
1936年秋,根據中共北滿臨時省委的指示,將張耕野領導的樺川中學黨支部和由董仙橋領導的西門外特支合併。1937年1月,正式組成中共佳木斯市委,張耕野任市委組織部長。佳木斯市委成立後,張耕野和市委其他同志一起為發展黨團組織,為抗聯部隊培養和輸送幹部,為部隊蒐集情報和提供物資,為傷病的軍事幹部治療和休養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為瓦解敵人,發展壯大抗日武裝,佳木斯地下黨領導策劃了梧桐河金礦礦警的武裝起義。經張耕野等的周密計畫,選派與梧桐河金礦局高級職員馬仿潛有同族關係的馬克正打入金礦。馬克正當上金礦文書站穩腳之後,又將“表哥”陳芳鈞介紹到金礦,當上礦警。他們在礦警中交朋友,啟發工人對日本侵略者和漢奸把頭的仇恨與反抗。經過半年多的艱苦工作,在礦警隊內爭取了七八名骨幹力量,為武裝起義做了充分的準備。在這期間,馬克正、陳芳鈞與市委保持密切聯繫,多次到佳木斯向張耕野匯報工作,聽取指示。為確保起義成功,市委與抗聯六軍取得聯繫,並制定了配合起義的行動方案。1937年7月29日凌晨,70餘名礦警舉行起義。他們擊斃反動的礦警隊長,攜帶70多支槍和一批彈藥,300餘兩黃金和十多車被服和大米等物資,投奔抗聯六軍。這次礦警武裝起義,使梧桐河金礦陷於癱瘓,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氣焰。
張耕野的家是個革命的家庭。愛人金淑英和妹妹張宗蘭都是共產黨員。一家人居住在獨門獨戶的兩間草房裡,由於環境清靜比較安全,他家成為地下黨組織活動的秘密據點。保存和傳遞黨的秘密檔案,市委的許多重要會議,上級組織派人來往接頭,部署工作等經常在這裡進行。當時北滿臨時省委和下江特委負責人馮仲雲、高禹民等都曾在他家住過。由於張耕野經常給有學習困難的學生補習功課,青年學生在他家出出進進鄰里們都習以為常,地下黨同志也常以補課為名到這裡請示匯報工作。他的妻子、妹妹對地下黨工作的開展都做出了貢獻。
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妄圖把東北變成其擴大侵略戰爭的後方基地,對活躍在三江平原的抗日武裝圍而殲之。日軍在調集重兵進行軍事“討伐”的同時,實施“治安肅整”計畫,血腥鎮壓抗日救國鬥爭的民眾。在白色恐怖下,地下黨活動非常困難。1938年3月,佳木斯市委派張耕野進山與抗聯部隊研究在必要時轉移地下工作人員的問題。張耕野在交通員的帶領下,在集賢縣夾信子與抗聯三軍取得聯繫。此時,敵人在下江地區製造了三一五大逮捕事件,佳木斯市委遭到嚴重破壞。張耕野自己無法回去,不得不暫時留在三軍四師政治部工作,隨同部隊轉戰於勃利、寶清、依蘭一帶。
犧牲時間
1938年10月,張耕野隨部隊在依蘭縣黑背子附近籌集給養時,突遭敵人襲擊,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