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國小

張老國小位於安徽省潁上縣江口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老國小
  • 類別:教育
  • 位置:安徽省
  • 地址:潁上縣江口鎮
  • 郵政編碼:236200
  • 擅長項目:體育、課外實踐
基本內容,簡介,城市歷史,經濟發展,

基本內容

張老國小位於安徽省潁上縣江口鎮。
潁上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淮河北岸。西北與阜陽市區相連,東鄰鳳台縣,東南與壽縣交界,南接霍邱縣,西與阜南縣毗鄰。全縣轄21個鎮、9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慎城鎮、謝橋鎮、南照鎮、楊湖鎮、江口鎮、潤河鎮、新集鎮、六十鋪鎮、耿棚鎮、半崗鎮、王崗鎮、夏橋鎮、江店孜鎮、陳橋鎮、黃橋鎮、八里河鎮、迪溝鎮、西三十鋪鎮、紅星鎮、十八里舖鎮、魯口鎮、建潁鄉、五十鋪鄉、盛堂鄉、關屯鄉、垂崗鄉、賽澗回族鄉、劉集鄉、黃壩鄉、古城鄉。縣政府駐慎城鎮。
地處淮北平原南部。淮河流經縣境南界。潁河縱貫中部,在沫河口入淮河。沿淮一帶地勢低洼,八里湖、丘家湖、唐垛子湖、丘崗湖、斑草湖、戴家湖、靈台湖散布其間。河灘湖窪地約占全縣面積43%。年降水量904毫米,年均氣溫15.1℃。礦藏主要為煤。有謝橋大型煤礦。國家商品糧基地和安徽省水產養殖基地。
阜(陽)淮(南)鐵路、高速公路、105國道和102、224省道穿境而過。淮河、潁河常年通航。古蹟有慎縣古城遺址、建於明萬曆年間的管鮑祠,名勝有八里河國家風景區。

簡介

安徽省潁上縣,地處淮河與潁河交匯處、東北平原最南端。全縣國土面積1859平方公里, 耕地10.7萬公頃,人口165萬,轄30個鄉鎮、346個村(居)委會,是全國生態示範區、平原旅遊縣、煤電能源城。2004年和2005年,連續兩年進入安徽省最具發展潛力十強縣。  2005年,成為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一百個縣(市、區)之一。  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56.3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固定資產投資26.5億元,增長76.7%;財政收入突破5億元,增長19.1%,躍居全省第十位 ,成為安徽省第二批強權擴縣試點縣。  2009年潁上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1.5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 財政收入13.76億元,增長42.6%。  2010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2億元,較上年增長13%。財政收入18.5億元,增長34%。
2011年1至6月份,潁上縣財政總收入完成160866萬元,同比增長43.2%,其中國稅系統完成118124萬元,增長45.3%;地稅系統完成31609萬元,增長44.5%;財政系統完成11133萬元,增長21.5%。1至6月份,全縣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20366萬元,同比增長50%。

城市歷史

地名由來
潁上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春秋時期設“慎邑”,秦漢置“慎縣”,南北朝稱“樓煩”,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定名潁上縣,迄今已1400多年歷史,2006年被列為千年古縣城,併入選國家民政局編撰的《中國地名大辭典》,是阜陽市唯一一個成為千年古縣城的縣。據《太平寰宇記》:“以地枕潁水上游為名。”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管晏列傳》中:“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歷史文化
潁上東臨吳越,西接中原,中原文化與吳越文化在此交融,在潁上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歷史。這裡曾孕育出“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時期傑出政治
家管仲,記載其思想的學術典籍《管子》,博大精深,千古不朽,此外這裡還孕育了常任俠、戴厚英、楊多良、鄭守仁、陳國良等一代名流。淮河水、潁河柳見證了他們的成長足跡。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造就了特色各異的人文自然景觀,其悠久的文化傳統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在整個淮河流域獨樹一幟。有“東方芭蕾”之稱的潁上花鼓燈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管鮑祠,青磚灰瓦,典雅幽靜,傳揚著感人至深的管鮑佳話;頗具蘇式園林風格的尤家花園,“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改革開放以來潁上人民創造的小張莊和八里河兩個生態環保“全球500佳”名揚四海,堪稱奇蹟。享有綠洲仙境美譽的小張莊,首開我國生態環保與旅遊農業先河。八里河風景區和迪溝風景區雙雙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八里河南湖公園,景點壯觀,湖光勝景,如詩如畫。迪溝風景區集自然生態、城鎮園林、佛教聖地於一體,讓人流連忘返。2005年潁上被評為安徽省首批旅遊經濟強縣。目前全縣每年接待遊客200萬人次,潁上正在成為中原大地迅速崛起的旅遊觀光勝地
縣城歷史
潁上縣城現為慎城鎮,位於縣境中偏南部,居淮河北岸,瀕臨潁河右岸。
潁上歷史悠久,自建城至現在已有將近一千五百年的歷史,清光緒《潁上縣誌》載: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樓煩縣為潁上縣,縣治在故鄭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把縣治改建於縣北6公里之舊縣城(今十二里店東邊,俗名“高河沿”)。後來不知在何時,縣治又遷回鄭城舊址。元朝末年,潁上縣城只存有土基。明朝初,經守御所正千戶孫繼達、副千戶何泉開始修築磚城。東城外臨潁水。城周3807米,高8.3米,基廣10.7米,面廣5.53米,城牆垛口1867個。四門:東門名叫“通津”,城門樓為“觀潁”;南門名叫“壽春”,城門樓為“望淮”;西門名叫“潁陽”,城門樓為“通汴”;北門名叫“禾稔”,城門樓為“拱宸”。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潁州道蘇志皋始開潁上城隍,城與池始備。至萬曆六年(1578年),知縣屠隆修築東門外石堤。崇禎九年(1636年),因李自成義軍馳騁潁霍,知縣廖維義重修石堤,並在北城建築“靖氛樓”,在城東南、城西北兩角同時修建兩座防禦樓房。潁上縣人“左州知州”高天佑又在城東北角築一高台。順治八年(1651年),東南角城牆被水淹倒,知縣鮑宏仁捐獻自己的薪俸把它修好。順治十二年(1655年),知縣翟乃慎又維修了東門外石堤和橋,“建泰山廟以鎮水口”,並修理了城牆。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潁河水漲,只有東北角城牆未倒,其餘三面全毀。雍正三年(1725年),知縣張志亨用土修復了三面城牆。乾隆四年(1739年)漲黃水,城牆又被淹倒,知縣嚴彭年又重修磚城,城周553丈,共3里20步,城牆垛口1285個,高7米至8米不等,用城樓名作為城門名字。道光十年(1830年),城牆又有倒塌,知縣黃應鈞倡捐重修。至二十二年及鹹豐、同治年間,城東南、西北、西南等處屢有塌陷,迭經知縣程鈺、廷瑞、金灝、黃祺年等先後修復。光緒十二年(1886年),四座城樓又毀,知縣陳慎容等籌款重修,維持到清朝結束。
民國5年、12年(1916年、1923年),四座城樓又兩次毀壞,縣知事方肇尋、童佐良等籌款維修。民國22年(1933年),城牆又有倒塌,安武軍李榮標(潁上人)募捐重修,並在城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四處建碉樓四座。“沿城高、寬均如前,城牆垛口為1272個。城外濠池寬8丈至3丈,深1丈至5尺,周6里余”。直到民國28年,國民政府命令拆去城牆高度的一半,將城磚修建學校,古城遂逐步毀去,今僅存城基,已與地平,只有在城河外圍,還能清楚地看到城牆磚基突出於河乾之上。
潁上縣城自隋朝始,一直為潁上縣治所在地,居縣境中部偏南。民國時期設城東、城西兩鎮。1949年解放,設城關鎮,屢有擴建,2005年11月撤城關鎮,設慎城鎮。由原潁河鄉,城關鎮和划進的夏橋鎮的四個行政村(沙北、朱崗、楊台、江崗)組成。現轄社區9個,行政村43個。鎮區總面積87.8平方公里,居民15.2萬人。慎城鎮是潁上縣縣委、縣政府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對外交往中心。
建置沿革
古名慎邑,漢置慎縣。隋大業二年(606年)始置潁上縣,治古鄭城(今縣城南),屬潁州。據《太平寰宇記》:“以地枕潁水上游為名。”唐武德四年(621)移治今縣城。
遠在夏商時代,屬豫州。周為“慎邑”,屬楚國。秦為“慎縣”,屬泗水郡。漢高祖初,“慎”屬楚王韓信封邑,信被誅,置汝南郡。武帝置13州刺史部,“慎”屬豫州部汝南郡。新莽改“慎縣”為“慎治”,汝南為汝汾。東漢復為“慎縣”,屬汝陰郡。三國時,魏景初二年(238年)劃屬汝陰郡。晉懷帝時,中原大亂,晉豫州淮北地區被北方石趙奪去,“慎縣”屬揚州管轄。東晉永和五年(349年)收復,仍屬豫州汝陰郡。南北朝屬宋地,把山西雁門舊縣僑置慎地,名為“樓煩令”(按《宋書》郡縣均帶官名),屬豫州刺史、西汝陰太守。將“慎縣”置於南汝陰郡合肥以東,後避諱稱梁縣(今肥東縣梁園鎮)。齊仍為樓煩,屬汝陰郡。永元二年(500年),沒於元魏,屬揚州。梁武帝六年(507年),設定下蔡、樓煩、宋3縣。下蔡、樓煩共為下蔡郡,屬豫州。宋縣(今南照集以北和阜南縣東部),屬汝陰、弋陽2郡。東魏以下蔡、樓煩共為下蔡郡,屬揚州。北齊以下蔡、樓煩屬揚州汝陰郡。陳樓煩縣沒於北周,屬同北齊。
隋大業二年(606年),樓煩縣改名潁上縣,當時並有原下蔡(今鳳台西南一帶)、樓煩(慎地)2縣的轄地,屬豫州汝陰郡。唐朝,屬河南西道,潁州汝陰郡。乾元元年(758年),復屬潁州。趙宋初年,屬京西北路,順昌汝陰郡。南宋紹興三十一年,即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金軍占領順昌,將順昌改為潁州,轄潁上。金元光二年(1223年),改屬壽州府壽州。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省潁上縣入潁州,後復置潁上縣,仍屬潁州。至元三十年(1293年),屬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汝寧府潁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屬中都臨濠府潁州。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屬中立府潁州。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屬鳳陽府潁州。清代順治初,屬江南左布政使司鳳陽府潁州。雍正二年(1724年),升潁州為直隸州;十三年,又升潁州府,潁上均屬其轄。
民國元年(1912年)1月,裁府留縣,民國3年分道,屬淮泗道。24年(1935年)廢道設行政督察區,區下設縣,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29年(1940年)8月,劃屬第三行政督察區。35年(1946年)屬阜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1月6日,潁上解放,恢復舊建置,成立潁上縣民主政府。同年4月21日,劃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員公署。1952年4月12日,皖南、皖北行政公署合併,成立安徽省,阜陽仍為專員公署,轄潁上。
1954年7月,成立潁上縣人民委員會。1968年8月,“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為潁上縣革命委員會。1980年5月15日,復名潁上縣人民政府至今。
1997年,撤銷八里河鄉,設立八里河鎮,鎮人民政府駐蜘蛛灘。
2005年,撤銷潁河鄉、城關鎮,設立慎城鎮,同時將夏橋鎮的沙北、朱崗、楊台、江崗4個行政村劃歸慎城鎮管轄。
2007年,湯店鎮更名為迪溝鎮。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經濟發展

潁上地肥水美,物產富饒。這裡地處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與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的過渡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水資源尤為豐富,素有“五河三灣七十二湖”之稱,水域面積2.5萬公頃,全年可供利用水資源總量8.7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95億立方米。國家投巨資建設的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等一批治淮重點工程的相繼竣工、投入使用,終結了潁上千百年來洪患災害頻繁的歷史。潁上盛產糧食、林果、蔬菜和畜禽、水產品等,總產量均居安徽省前列,是全省畜牧水產十強縣、全國粗毛兔之鄉、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全國生態農業示範縣和全國勞務輸出示範縣。潁上礦產資源豐富,鐵礦儲量近億噸有待開發。在縣境北部300平方公里範圍內蘊藏著100多億噸優質煤炭。已經投產的國家特大型礦井謝橋煤礦,煤炭年產量800萬噸。劉莊煤礦是國家“十一五”能源建設重點項目,設計年產800萬噸,是國內一流的安全高效、環保型、數位化的特大型礦井,於2006年10月18日建成試生產。劉莊、謝橋兩座煤礦都將於2010年原煤產量達到1000萬噸。年產300萬噸的羅園煤礦即將動工興建。到
2010年,潁上縣原煤年產量將突破2200萬噸。投資5億元的國投新集集團工業輔助中心正在籌建,依託煤炭資源規劃的4×60萬千瓦劉莊電廠項目進入國家發改委評優階段。以煤汽化為龍頭,以合成氨、煤制油為發展方向,總投資630億元的潁上煤化工基地規劃編制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在與國內知名大企業對接,近期可望動工實施。全縣煤電、煤化工產業鏈即將形成,潁上建設華東乃至全國能源城的前景廣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