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仲(1882—1931),黃縣城關(今龍口市東萊街道)張家溝人,家資殷實,有千餘畝土地出租,在黃縣城、龍口、煙臺、膠州、北京等地開辦當鋪、錢莊、商號與糧油店10餘處。雖一生恪守“君子不黨”信條,未躋身政界,但深明大義,關心國家前途,富有正義感,終生以“實業救國”為奮鬥目標,堅韌不拔。
基本介紹
- 本名:張錫琪
- 字號:維仲
- 所處時代:清末民國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黃縣張家溝村
- 出生時間:1882
- 去世時間:1931
- 主要成就:苦心經營龍口興築公司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
人物簡介
張維仲(1882—1931),族名錫琪,字維仲,以字行。黃縣城關張家溝村人,家資殷實,有千餘畝土地出租,在黃縣城、龍口、煙臺、膠州、北京等地開辦當鋪、錢莊、商號與糧油店10餘處。雖一生恪守“君子不黨”信條,未躋身政界,但深明大義,關心國家前途,富有正義感,終生以“實業救國”為奮鬥目標,堅韌不拔。及與趙琪等結識,一見如故,遂成莫逆之交。談及籌建商埠資絀,慨然解囊,一次認購數百股。正如趙琪在《開闢龍口商埠記事》中所敘:“張君維仲,家資巨富,一諾千金……”
人物經歷
為興建商埠,張維仲勉為其難,竭力創辦實業。他結交益興源燒鍋東家張蔚東、熾昌厚經理王惠堂、肇興輪船公司總經理李子初等,除致力於修馬路、鋪鋼軌、建倉庫,還帶頭投資集股與王子壯開辦震興火柴公司,商標“雙龍珠”,生產紅頭火柴。廠址設在海汊河北岸,工人200名,設備配套,質量勝過當時的煙臺“玉手”、“蜜蜂”火柴,暢銷全省。後因資金不足,兌與熾昌厚,改名“熾字”火柴。同時,他還與掖縣曹霞屯開辦龍黃電燈公司。因煤源不足,未能通到黃縣城,只供本埠照明用電。
為繁榮本埠文娛生活,他出資創建龍口新舞台劇場。場址在大馬路西,面對發電廠。特請上海設計師設計,圖紙即費大洋200元。劇場前門門斗水泥雕花,樓高3丈,3扇大門,富麗壯觀。場內設樓座、邊座、池座,三面環繞舞台。樓上分包廂、前排兩種。場內可容觀眾2000餘名。戲台寬大,有安全門4個,規模列膠東之首。建成後特邀京津名伶演出,場場爆滿,盛極一時。
為便利交通,繁榮市場,他於1924年、1925年獨資購買了一部分人力東洋車,開辦龍黃洋車公司,自兼經理,對商埠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他還帶頭組成拓植公司,重修河北馬路,擬將全市商店、客棧、飯莊均遷入商埠。後因當地士紳擔心影響街里市場發展極力反對而中止。
龍口南市場與北商埠間有道海汊河,河上木橋因海水腐蝕搖搖欲墜,車輛通行十分危險。1927年,張維仲發動北皂村民集資數千元,親自帶領技術人員測量繪圖,開工重建。歷時半年,一座長100米、寬5米的方石水泥大橋建成。橋下設5洞攔水閘,調節海潮漲落,使數百畝耕地免受海水浸蝕。這座橋便利了交通,保護了耕地,深受民眾歡迎。
在興建龍口商埠過程中,張維仲克己奉公,廉潔自持。公司有個把頭李寶榮,天津人,全家6口,生活比較困難。他承包建築商店獲得利潤,使全家解決了暖飽。為感謝張維仲的關照、信任,李寶榮每年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都要帶上禮物登門致謝。張維仲一概拒絕。第二年年底,李寶榮派人送來豬肉兩爿、雞鴨各10隻、鮮魚1箱,還有各種糕點。張維仲立即派人送回。往返兩次,最後李寶榮親自來送,誠懇地說:“東西買了,錢也花了,請您收下吧!”張維仲說:“當時是因為你家口多,將工程承包給你。誰讓你花這么多錢!”最後,李寶榮只好應許僅此一次,下不為例。張維仲收下一部分禮物,賞大洋50元。李寶榮含淚告退。
1929年黃秉笏接任龍口商埠總辦。當年11月,龍口商埠總辦奉令裁撤。港務管理除海關長期履行其職責外,其他事項均由私人各自經營。
當時經營船舶運輸的是有名的“八大行”和它們的代理行。這些輪船公司除運輸客貨,還兼理組織貨源,為貨主代辦其他業務。港口裝卸則由曲家幫、逄家幫、劉家幫三大把頭組織來自昌濰、淄博、惠民等地的農民從事。駁運搖舢板由當地人承擔。
碼頭建成伊始,因無大倉庫存貨,鋼軌小車輔路未修,碼頭離市區20多里,中間隔有荒灘,交通運輸不便,影響了輪船停靠業務開展。同時,因客運設施簡陋,旅客上下船仍要靠舢板過駁,每遇風浪,旅客不能下船離港的現象屢見不鮮。至於修建沿海大堤、柏油馬路和煙濰鐵路,僅當時幾家人的經濟實力確實難以企及。趙琪將幾個骨幹帶走後,雖仍給予支持,但已是鞭長莫及,工作愈難開展。從那以後,龍口商埠興築股份有限公司僅靠碼頭費、地租、沙捐、房屋租賃費支撐,幾乎年年虧損,每況愈下,雖經大量裁員仍然入不敷出。張維仲有時只好以個人土地、住宅作抵押貸款為數十名職員補發工資。為表彰張維仲興建龍口商埠的功績,總統府曾向他頒發金質七等嘉禾章以資鼓勵。
1931年1月,財政部關務署調整海關機構,常關一律裁撤,重新劃定關區,東海關管轄威海、龍口、系山口及芝罘分關。9月,龍口商埠興築股份有限公司總核張維仲因膀胱結石醫治無效病逝。當時公司賬上尚欠他薪金4000元,而家中一文不名,靠變賣了幾畝祖田和親友資助辦理了喪事。訃告發出,龍口市民與生前友好無不悲傷痛惜。開弔時,收到祭帳、輓聯100餘件。墓志銘由趙鎰齋撰稿,杜明甫書寫。其中最後一節寫的是:“……為興築龍口商埠,趙君瑞泉發軔於先,張公維仲創業於後,雖中道仙逝,半途而廢,而其救國熱忱,奮鬥精神貽福桑梓,使後人永誌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