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種玉(1908~1980.5.26)原名張立田。山東省新泰市楊家窪村(今汶南辦事處)人。193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重慶市第一、二、三、四屆委員會委員,政協四川省第四屆委員會委員,重慶市農委副書記等職。1980年5月26日,張種玉在重慶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種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08年
- 逝世日期:1980年5月26日
- 性別:男
- 原名:張立田
人物生平
張種玉(1908~1980)原名張立田。山東省新泰市楊家窪村(今汶南辦事處)人,童年時在家讀私塾,後考入縣高等國小,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發生後,參加宣傳募捐活動。1926年春,考入省立第一師範。1928年濟南“五·三”慘案發生後,轉入曲阜省立第二師範,與中共地下黨員魯寶瑛、薛峨交往密切,積極參加進步活動。1931年夏,師範畢業後,在本縣和濟陽縣一些國小任教員,校長。這時期接觸了不少在國小任教的中共黨員,受到革命思想薰陶。在新泰縣立第二高等國小任校長期間,支持和掩護從事革命活動的教師。
1938年1月,日軍侵占新泰後,他攜家屬撤往龍廷山區。同年8月,參加中共新泰縣委領導的新泰縣抗日救國動委會,任總務部副部長,走上抗日救國的道路。11月,參加新泰縣獨立營,任經理部主任,負責供給工作。1939年3月,經董琰、李枚青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新泰縣各界人士代表會在太公峪召開,選舉產生新泰縣抗日民主政府,張種玉當選為縣長。在艱苦環境中,歷盡艱辛,領導廣大軍民,堅持游擊戰爭,開闢和鞏固敵後根據地。1940年6月,駐新泰、蒙陰日偽軍千餘人分四路包圍土門村,張種玉帶領縣大隊和民兵,配合八路軍某部將敵擊潰,斃傷日偽軍160餘人,繳獲大批槍枝彈藥和其他軍用品。張種玉受到泰山區專員公署嘉獎,其英勇鬥爭事跡刊登在當時的《大眾日報》上。他關心根據地的生產和人民民眾的生活,千方百計救助敵占區的烈軍屬。1942年10月,調任泰寧縣長、中共泰寧縣委委員。
1945年10月,奉調新泰縣任縣長。其後,歷任魯中行署戰勤科科長、魯中支前司令部秘書兼人力部長、魯中南行署民政處處長、華東支前委員會秘書處長,第一前方辦事處人力部長、華東支浙江辦事處運輸部長,南京參加西南服務團一團三大隊大隊長等職。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忘我工作,動員人力、物力支援濟南、兗州、淮海、渡江等戰役,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貢獻。
1949年12月7日,張種玉隨軍南下到重慶,先後擔任重慶市人民政府北碚行政管理處主任、軍管會北碚分會副主任。1951年,北碚區改為北碚市,任市長。1952年8月,北碚市併入重慶市,任北碚區委副書記、區長。1954年7月,任北碚區區委書記。歷任中共重慶市第一、二、三、四屆委員會委員,政協四川省第四屆委員會委員。1964年後,歷任重慶市市中區委副書記、市農林辦公室主任、市委農村工作部部長、市農委副書記等職。他在參與領導北碚區的民主改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在恢復發展工農業生產、改善人民生活,在發展壯大黨的組織,培養選拔幹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績顯著。1977年,調重慶市委黨校任黨委書記兼副校長,他帶病堅持工作。1980年5月26日,張種玉在重慶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