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泉

張禮泉

張禮泉(1882-1964),字勵存,廣東省惠陽縣縣城(今惠州市橋東街)人。他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自幼酷愛習武,7歲起先後跟隨東江一帶的林石、李蒙及林合等名師學武。1900年,張禮泉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禮泉
  • 別名:勵存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廣東惠陽
  • 出生日期:1882
  • 逝世日期:1964
  • 職業:武師
  • 主要成就:為中國革命做出點滴貢獻
人物簡介,生平事跡,居住桃子園,授武“勵存國術社”,授武“兩廣國術館”,生平軼事,七歲學武,集各派精要創白眉拳派,創編剌槍術及大刀術抗日,西湖說稗——巧遇和尚成就一代宗師,將踢館之人制服收為徒弟,

人物簡介

張禮泉(1882- 1964年)出生於惠州一個小商人家庭,在當時窮文富武的傳統影響下,七歲起便隨東江一帶的名師習武,他還參加了孫中山興中會。後來在廣州認識四川和尚蓮生,在蓮生的引薦下被白眉上人的隔代弟子竺法雲禪師收為弟子。如果假設張禮泉是金庸老先生筆下的人物,那他應該屬於張三豐一類,是為白眉派的創派宗師。張禮泉將白眉拳與自己原先習練的拳法融會貫通,創編了系列拳套和器械套路。而且,在加入推翻滿清政府的革命隊伍的同時,他還廣收門徒傳承白眉武功。
張禮泉張禮泉
1911年著名的黃花崗起義,張禮泉便是參與者之一。而後,他還在廣州安懷裡(現海珠區)設立《勵存國術社》授徒。據稱,其時他用白眉派武功折服廣州武術界,但也招致一些人的嫉妒,買兇要刺殺他。不過,七八名持槍械的殺手被他一一擊敗,還有幾名來不及逃跑的被聞訊而來的軍警當場緝捕。這件事情,被當時廣州的報紙作為頭條新聞報導,稱張禮泉為“東江猛虎”。
張禮泉還曾在黃埔軍校和“南天王”陳濟棠將軍設立的廣東軍事政治學校(燕塘軍校)教授武術。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號召門人投身抗戰,以武報國;抗日戰爭結束後他還曾擔任廣東省諜報機關的武術教官。1949年初,張禮泉偕同家人和部分弟子移居香港。
“北有孫玉峰,南有張禮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張禮泉與林蔭堂林耀桂黃嘯俠、賴成己等齊名,並稱“南方五虎將”。張禮泉除擅長白眉派拳技外,更精達摩內功打坐法、遁術易數和跌打專科。在張禮泉及門人的努力下,白眉拳盛傳於粵西一帶,肇慶、雲浮、佛山、廣州、深圳以及港、澳、台等地,更流傳到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東南亞各國,數十年間成為一大門派。
1964年夏天,張禮泉病逝於香港九龍。

生平事跡

居住桃子園

惠州市區橋東街道辦事處桃園社區附近,有多所學校,因此周圍都聚集了不少專門做學生生意的小賣部。狹窄的街道,一到放學時間就顯得特別熱鬧。經過桃園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的指點,記者終於穿過這裡的多條彎彎的小巷找到張禮泉曾在惠州居住的地方——— 桃子園。
“說起桃子園,在橋東水東東路居住的老惠州人就有印象,這裡是前清鹹豐年間駐九龍協合御封威武將軍、惠州晚清書畫家張玉堂的故居。”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林慧文告訴記者,桃子園主體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光緒二十年重修。桃子園建築由中心桃子園、小桃源、獅子亭、將軍第及多種園林景觀組成,曾並保存了很多名人題刻。不過,大屋在抗日戰爭中曾被日本人放火燒掉,裡面很多珍貴文物和照片被付諸一炬。
靠近桃子園大門,記者就注意到,宅門上方有江逢辰題額(石刻),上面的字跡還清晰可辨。不過,走進裡面一看,園林如今已顯得很破落,範圍大大縮小,早已難見昔日的園林景觀。園林中央種了不少植物,靠近門前的石榴樹長滿了果實,但周圍的植物由於無人打理就失色很多,連同多年未補修的牆壁和橫樑,給人感覺頗為凌亂寥落。桃子園裡能用的房間還被多戶外地人租用。白眉拳第八代傳人黃志軍說,張玉堂是張禮泉曾祖父。1935-1936年間,張禮泉搬進桃子園,但1937年就離開,次年赴南海河清鄉教授廣州何濟公後人何輯蓀和何國聰兩兄弟武術。他只在抗日戰爭時期才經常返回惠州桃子園,後來乾脆長期留在黃埔軍校。據門口處居住、不肯透露姓名的張家媳婦說,桃子園還被列為2004年惠州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授武“勵存國術社”

1912年,張禮泉在廣州安懷裡設立“勵存國術社”授徒,因用白眉派武功收服多名武術名師而折服了廣州武術界。自此,張禮泉人氣飆升,門徒也大增。
全球白眉武術總會監督何國聰說,“勵存國術社”就是白眉拳館,名字源於張禮泉的字“勵存”。抗戰勝利後,徒弟何輯蓀便提議師父張禮泉來教功夫,將自己位於廣州的四間店鋪,讓出其中一間給師傅作為教室和居所之用,那時還有二兒子張炳林同住。原址位於廣州水月宮,此為第一間“勵存國術社”,其後在其它地方,更陸續發展至十八間分社之多。在水月宮教務維持了三四年,因國家解放而收歸國有化,由政府統一收租,才停止了當時的“勵存國術社”教務。

授武“兩廣國術館”

兩廣國術館成立於1929年3月,館址設在廣州市東較場。它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暫,但對兩廣(廣東和廣西),特別是廣東武術的發展卻起了很大的作用。
黃志軍說,1929年,張禮泉應邀到當時的廣東省主席李濟深創辦的“兩廣國術館”擔任武術教師,與南下傳播武術的萬籟聲(自然門)、傅振嵩(八卦門)、顧汝章(北少林門)、王少周(查拳門)、耿德海(大聖劈掛門)等5位北方武術家相對應,張禮泉與林蔭棠(莫家拳門)、林耀桂(龍形拳門)、賴成己(老洪拳門)、黃嘯俠(羅漢拳門)等南拳名家更被譽為“南方五虎將”。

生平軼事

七歲學武

7歲那年,張禮泉便送他隨鄉間的拳師學武,從而引起張禮泉極大的興趣。從此,他學拳習武不輟,先後拜東江一帶的林石、李蒙及林合等名師學武。

集各派精要創白眉拳派

張禮泉拜竺法雲禪師學習白眉拳,以身為白眉派傳人為榮,但對初學之三派師傳亦未敢忘恩。為方便門人習練,張禮泉選其所傳之最好武術納入教材中,保留原有之招式,但身、手、腰、馬及發勁方面則以白眉拳的心法加以適當的改良。故此白眉一派之拳術,有其正宗的“直步標指”、“九步推”、“地煞”、“十八摩橋”、“黐粘拳法”、“空手入白刃”及“猛虎出林”,亦有李義所傳之“三門拳”,林石所傳的“十字扣打”及林合所傳的“鷹爪黏橋”。
其後,張禮泉更將各派之精要匯集,創編一套“四門八卦”。在實踐練習方面,更編成了一套對拆稱之為“脫跳拳法”使學者由淺入深。武器方面亦以同一宗旨,有白眉本派之“大陣棍”、“柳葉雙刀”、“迴環雙拐”、“對拆棍”、“青龍劍”、“飛鳳雙刀”、“青龍偃月刀”、“軟鞭”及“方天戟”,亦採用了源自李家之“五行中欄棍”,火地的“三叉大扒”及林石的“仙花寶凳”。
對此,不少武林中人認為,張禮泉沒有把所學的各派拳術武器套路冠以白眉某某拳、棍、凳及扒等名稱,反而道出其來源,可見他對“武術忠於師承”之精神是絕對遵從的,是學武者的道德典範。

創編剌槍術及大刀術抗日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禮泉激於義憤,積極號召門人投身抗戰,以武報國。在其本人言傳身教的影響下,眾白眉派弟子挾武從戎,紛紛加入抗日隊伍。針對舊中國軍隊武器粗劣,裝備不足,近戰能力低下的弱點,張禮泉創編了著名的“勵存剌槍術”及大刀術,並將其傳授給黃埔軍校的學生。結果這套剌槍術及大刀術在1939年抗日戰爭長沙會戰的白刃格鬥中發揮了顯著的功效。 廣州淪陷之際,張禮泉返回家鄉,在東江一帶擔任抗日游擊隊的武術教練。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回廣州擔任廣東省諜報機關的武術教官。後來,因內戰爆發,張禮泉便帶同兒子遷居香港。
“學習功夫能守己,英雄半點不欺人”
張禮泉雖然是學武之人,但他給人的感覺卻很和藹可親,不隨便與人動武,也少作應酬。他除擅長白眉派拳技外,還愛好廣泛,精達摩內功打坐法、遁術易數和跌打專科,喜愛養畫眉雀和鬥蟋蟀,平日閒來無事,還喜歡抽菸仔和打十五湖牌。1949年到了香港後,他開了藥店“保和堂”。張禮泉生前有兩個不喜歡,一不喜拍照;二不喜門下弟子設館授拳。因此,除曾惠博等少數徒弟外,其生前門人無一敢擅自授徒。
張禮泉有兒女六名,只得三個兒子學武,大哥炳森和三弟已故,四弟炳祥因年幼留在鄉間沒有習武。作為白眉派的宗師,他要求我們子承父業,把功夫作為終身職業,將白眉武學傳承下去,讓我們兄弟三人得到了最直接的武術薰陶。另外,他為人品格高尚,重武德,時常訓勉後輩不可恃強凌弱,秉承先祖遺訓:“學習功夫能守己,英雄半點不欺人”,也讓我們懂得了武術的真正含義,要以武防身,以德服人。雖然身為一代宗師,但他從來不擺架子,與新相識朋友很少談及功夫,更有些人不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宗師張禮泉。
在張禮泉之前,白眉功夫是不傳俗家弟子的。白眉派的發揚光大始於張禮泉之手,至今傳遍海內外,數十年間成為一大門派。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張禮泉和林耀桂的名字在東江已響噹噹,幾乎無人不識。他有些徒弟是按傳統收門生帖形式拜師,有些是收學費的,也有些當自己人一樣,並不需要做什麼拜師儀式,不過他們亦會時常給錢師傅用。張禮泉曾在台山縣廣海城教拳,亦曾在黃埔軍校任教官,曾在廣州安懷裡設館授徒,後在香港新界等地授徒,門徒甚眾,可謂桃李滿門。1973年,白眉拳派成立白眉國術總會,2003年,張禮泉子張炳林和其他白眉派弟子成立全球白眉武術總會,樹幟武林。經其傳授的白眉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及第九代傳人,仍以發揚光大白眉拳技為宗旨,傳統地繼承並有所革新與發展,並遠播荷蘭、法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

西湖說稗——巧遇和尚成就一代宗師

白眉派教規和武德很嚴格,一般不輕意傳人。在張禮泉之前,白眉功夫更是不傳俗家弟子的,而張禮泉學得此技也是源於一段機緣巧合。
1903年,張禮泉在廣州城郊六榕寺一帶的旗下街巧遇四川和尚蓮生。經比武較技,張禮泉為蓮生的拳技所折服,因年齡相近,志趣、性格相投,兩人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經常在一起切磋和研究武術。蓮生見他是學武良才,於是帶其到光孝寺謁見在那裡掛單的竺法雲大師。初時,竺法雲禪師並不願意收俗家弟子,但後來有感於張禮泉的真誠,遂納之為徒。張禮泉徵得家人同意,在光孝寺簽了三千兩香油後,開始跟隨竺法雲禪師苦練白眉拳。在竺法雲禪師的悉心教導下,經過近3年的苦練,除了彈子暗器外,張禮泉得到竺法雲禪師的全部武學真傳。不久,竺法雲禪師及蓮生與張禮泉道別,後不知所終。 (整理)

將踢館之人制服收為徒弟

張禮泉的高徒曾惠博在拜張為師前是有名的蔡李佛拳師,精青龍內氣功,全身抗擊力驚人,拳快腿重,能用腳脛掃斷腕口粗的圓木棒。上世紀20年代中期,他利用回鄉省親之機,率十數名徒弟到廣州向各拳派挑戰,結果每戰必勝,令當時的廣州武術界大為震驚。在友人的鼓動下,曾惠博到被冠以“廣東猛虎”張禮泉的武館要求比武,結果被迅速制服。曾惠博即跪地,誠心求拜入門,被張禮泉納入門下。自此,曾惠博便追隨張禮泉左右,執弟子之禮,習練白眉拳。藝成後,曾惠博在安南(即現在的越南)西貢市開設正骨醫館,並設立南強健身院授徒。1956年至1963年的鼎盛時期,他名下有白眉越勝堂、白眉群英堂、白眉越英堂、白眉聯勝堂等五間武館,弟子逾萬,規模為越南各武術流派之首。曾惠博去世後,其長子彼德繼承父業,傳播白眉拳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