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百祥(棉紡專家和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

張百祥(棉紡專家和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本詞條介紹的張百祥包括:棉紡專家和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百祥
  • 別名張啟善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嘉興
  • 出生日期:1927年9月14日
  • 職業: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系主任
  • 主要成就:在全國及省市專業期刊上共發表論文30篇。
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基本簡介,人物事跡,棉紡專家,簡歷,生平,成就,主要貢獻,主要論著,

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

基本簡介

1879—1914)
張百祥 即張啟善。民主革命黨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四川廣安(位大竹縣西南)人。字
百祥。近代民主革命者。

人物事跡

1904年(德宗光緒三十年),在家鄉率眾抗糧倡言排滿。次年去日本,入東斌學校,學習軍事,參加“同盟會”。1907年,與劉公、孫武、焦達峰等組織“共進會”,被舉為會長。1910年(宣統二年)歸國,在四川、湖南、湖北、江蘇、江西等省聯絡會黨。1911年夏“四川保路運動”興起,他潛至宜昌(今湖北省宜昌市)宣傳革命,運動工人罷工,被捕入獄。“武昌起義”後出獄,在川東組織敢死隊,駐萬縣(今萬縣市)。1912年5月,渝軍政府委為宣撫,赴川東一帶宣傳。11月赴成都(今成都市)創辦《人權報》,揭露四川都督胡景伊的營私作惡。“二次革命”時,在川北起兵討袁(世凱),失敗後走湖南。1914年春到上海,被袁世凱密探偵知拘捕,轉送北京殺害。

棉紡專家

簡歷

1927年9月14日 出生於浙江嘉興市
1947年6月-1951年6月 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學習。1951年8月-1952年1月 上海國棉九廠。
1952年1月-1952年9月 華東紡織管理局技訓班學員。
1952年9月-1991年8月 華東紡織工學院(現東華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紡織研究所所長。
1991年9月 退休

生平

張百祥,1927年9月生於浙江嘉興。1951年畢業於上海紡織工學院(入校時是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畢業後分配在上海國棉九廠工作。1952年10月調入華東紡織工學院(現東華大學)紡織系任教,1960年升講師。1977年大學恢復招生後先後任棉紡教研室主任兼棉紡研究室主任、紡織系副主任、紡織研究所副所長。1978年升副教授,1986年晉升教授。1987年兼任校圖書館館長。張百祥長期擔任棉紡學、新型紡紗、棉紡專業英語等課程,指導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寫作。先後指導碩士研究生共15名。在教學工作中,重視理論聯繫實際,努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工藝原理實驗,在國內首先開出牽伸力、摩擦力界、變速點分布等新實驗,加深學生對工藝理論的感性認識。在科學研究工作方面,1966年前研究細紗大牽伸工藝理論與設備;1978年後研究轉杯紡工藝理論、設備和產品開發。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棉紡超大牽伸精紡機”,獲1977 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氣流紡高速工藝機理的研究”,獲1986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著作有:《氣流紡紗理論與實驗》(合譯編),《棉紡工程》(第一作者),《棉紡學》(第一作者),《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紡織科學卷》(主編),《轉杯紡紗》(主編)。在全國及省市專業期刊上共發表論文30篇。
張百祥曾任全國紡織高校棉紡專業教學委員會主任、上海市紡織工程學會理事兼棉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現任上海市紡織工程學會顧問。

成就

20世紀50年代,棉紡細紗機牽伸裝置的研究成為一大熱點。因為提高細紗機牽伸倍數,可以縮短前紡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張百祥認為必須從研究牽伸理論入手改進牽伸裝置,於是立題“三羅拉雙皮圈大牽伸理論與實踐”,以50倍牽伸為目標,開展牽伸理論研究工作。
張百祥認為:牽伸理論研究的關鍵是要解決兩大問題:①握持力與牽伸力的平衡;②摩擦力界的合理布置。前者保證羅拉鉗口對須條的穩定握持,後者有效控制浮游纖維在牽伸區中的正常運動。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必須首先掌握牽伸力測定技術。當時國內沒有牽伸力儀,從國外引進又缺少經費,張百祥與小組成員自行設計製造,經過約一年的艱苦努力,克服種種困難,終於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牽伸力測定儀,為牽伸理論的研究創造了條件。
接著,張百祥和小組成員對牽伸裝置的前、後區做了較詳細的牽伸倍數與成紗不勻率間關係的測試,發現後牽伸倍數在1.4倍以下時,成紗不勻率無顯著變化;超過1.4倍後,成紗不勻率隨著牽伸倍數的增大明顯遞增。如果後牽伸保持在1.36 倍不變,前牽伸在15-28倍之間變化,其成紗不勻率無顯著變化。因此,張百祥提出把研究重點轉移到前牽伸區。前區為雙皮圈牽伸裝置,上下皮圈銷組成的曲線牽伸通道對纖維運動的控制起著決定性作用。於是他們選擇生產中有代表性的幾種上銷,進行一系列牽伸力和摩擦力界的測定。結果得出最佳皮圈上銷具有以下特點:①自由區長度減短;②皮圈中部摩擦力界加強;③皮圈鉗口較小。以上特點不僅有利於控制牽伸區中浮游纖維的運動,使纖維不提早變速,而且使牽伸力不勻率降低,牽伸穩定,成紗均勻度良好,細紗機的總牽伸倍數可以提高到50倍。以上研究成果對我國細紗機牽伸裝置改造和新機設計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主要貢獻

1977年大學恢復招生後,張百祥被聘為棉紡專業教學委員會主任,接受新編《棉紡學》的編寫任務。他根據兄弟院校的師資情況,組織13位專家教授,按《棉紡學》教學大綱分工編寫。通過下廠調研,收集資料,經過兩年左右的努力,於1980年7月由紡織工業出版社出版。編寫的指導思想是:以國產新型棉紡機械為主,圍繞高產、優質、低耗為中心,闡明各機台主要機構的作用原理;分析各機台高產與優質之間的主要矛盾,及解決這些矛盾的工藝技術措施;套用國內外科技成果;簡介國外棉紡新技術與新設備。和原有的《棉紡學》教材相比,新編教材充實了一些新的理論研究成果,主要有:高產梳棉機的分梳、轉移理論;精梳機分離結合理論;並條機纖維伸直理論;細紗機大牽伸理論與高速卷繞理論;轉杯紡假捻力矩理論、捻回傳遞長度理論、剝離點紗條張力理論。以上論點為我國高產、優質棉紡新機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該教材於1980、1988年先後出版兩次,印刷四次,經全國高等紡織院校本科、專科、夜大、函授和中專等棉紡專業多年使用,反應良好。該教材於1993年榮獲紡織部第二屆紡織高等院校優秀教材特等獎,又於1997年榮獲紡織總會科技進步三等獎。

主要論著

1 張百祥,賀福敏,嚴高傑.梳棉機刺輥部分氣流規律.華東紡織工學院學報,1957(2)
2 棉紡研究室(張百祥執筆).華紡式超大牽伸機構作用分析.華東紡織工學院學報,1959(2)
3 張百祥.皮圈牽伸裝置摩擦力界分布的靜態測定與討論.紡織技術,1963(2)
4 張百祥,支松常,梁金茹.1291型細紗牽伸裝置摩擦力界分布與成紗質量(上、下篇).紡織技術,1965(4)、(5)
5 張百祥,劉垂緒,王振民.1292型細紗機採用擺動彈簧銷的研究.紡織技術,1965(9)
6 張百祥,秦洪奇,鄭麗珍.氣流紡迴轉紗條張力的測試與分析.華東紡織工學院學報,1981(1)
7 張百祥,周慈念,張長樂.氣流紡杯內紗條斷裂的研究.紡織學報,1982 (9)
8 張百祥,周慈念,童步章.阻捻盤假捻作用的分析.紡織學報,1983(10)
9 B.X.Zhang etal.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yarn tension in the tail yarn on Rotor Spinning.華東紡織工學院學報(英文版),1984(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