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發禎
- 出生日期:1913年
- 逝世日期:1943年4月
- 性別:男
人物生平,生平事跡,
人物生平
出生於貧苦農民家裡,1922年隨親戚學醫,1926年出師後獨立行醫,用中草藥為窮人醫病,甚得好評。
1930年為避抓丁,遷往政和縣楊源鄉仰頭村定居。
1935年3月參加革命,利用行醫之便奔走於仰頭村和岩後村附近村莊,宣傳革命道理,組織發動民眾。
1935年4月組建仰頭村貧農團,任貧農團團長,同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中共岩後支部成立,任支部委員。他深入發動貧苦農民參加抗租、抗債、抗丁、抗捐、抗稅鬥爭。是年7月,中共仰頭支部成立,張發禎任支部書記。
1936年4月,積極協助張家鎮配合閩北紅軍打通了與閩東蘇區的聯繫,率領政屏游擊隊為“洞宮山會議”(即中共閩北分區黨委領導人黃道、黃立貴、曾鏡冰與中共閩東特委領導人葉飛等在政和縣洞宮山的仰頭村召開的聯席會議)籌集糧餉、放哨警衛、護理傷病員。此後,與張家鎮一起領導政屏根據地承擔閩北、閩東蘇區聯繫的通道。
1936年6月任中共政屏縣委委員兼第一區區委書記,不久調任政屏縣革命委員會(即蘇維埃政府)主席,領導政屏根據地人民開展反“圍剿”鬥爭和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
1938年2月閩北、閩東紅軍相繼改編為新四軍,政屏游擊支隊主力編入新四軍第三支隊六團北上抗日,張發禎奉命留在政屏邊區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然而,新四軍剛剛離開蘇區北上抗日,國民黨頑固派就背信棄義,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游擊隊戰士。
1938年3月,中共政屏縣委書記張家鎮在壽寧縣新康口犧牲後,張發禎承擔起領導抗日反頑鬥爭的重任。面對國民黨當局的白色恐怖,率領政屏中心區委機關和游擊隊轉入地形較好的天坑壠山區,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堅持游擊戰爭。
1943年4月,張發禎從天坑壠回仰頭村布置工作時被敵軍圍捕,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堅貞不屈,終被敵人殺害於仰頭村下車坑,壯烈犧牲。
生平事跡
張發禎出生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裡。母親早喪,兄弟三人,僅靠他父親租種地主的地苦度時光。民國9年,舉家遷往周墩分縣勤溪村開張客棧謀生。民國11年,張發禎隨親戚學醫。民國15年,出師獨立行醫,用青草為窮人醫病,甚得好評。民國19年,兄弟分居,張發禎為避抓丁,遷往政和縣仰頭村定居。
民國24年3月,中共閩東特委派中共周墩縣委書記吳華祿到政和縣仰頭村和屏南縣岩後村一帶活動。張發禎在與他交往中結為知己,深受教育,從而投身革命。張發禎利用行醫之便,奔走於仰頭村和岩後村附近村莊,宣傳革命,發動民眾。4月,仰頭村貧農團成立,張發禎任貧農團團長,同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岩後支部成立,張發禎為支部委員。他深入發動貧苦農民參加抗租、抗債、抗丁、抗捐、抗稅鬥爭。同年7月,中共仰頭支部成立,張發禎任支部書記。
民國25年春,中共閩北分區黨委書記黃道、委員黃立責、中共閩北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曾鏡冰和中共閩東特委書記葉飛等在政和縣洞宮山仰頭村召開聯席會議,張發禎協助家鎮帶領黨員和游擊隊員出色地完成嚮導、給養、警衛任務。6月,中共閩東特委組織部長阮英平到岩後組建中共政(和)屏(南)縣委、政屏縣革命委員會(蘇維埃政權)和政屏游擊支隊,張發禎任縣委委員,兼縣革命委員會主席、第一區區委書記。同時,張發禎在岩後大山岩洞下一家山廠辦起紅軍簡易醫院。傷病員平時住在山廠里,一有情況即轉移到岩洞裡。先後接待傷病員60多人,在他精心護理下,都康復重返前線,紅軍戰士稱他為“神醫主席”。
民國27年2月,紅軍閩東獨立師奉命整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北上抗日,張發禎奉命留守地方工作。不久,國民黨當局頑固派背信棄義,四處捕殺共產黨員。3月,中共政屏縣委書記張家鎮於壽寧縣新康口犧牲,政屏地區的革命重擔落在張發禎肩上,他堅持領導反頑鬥爭。民國32年4月,張發禎從天坑壠回仰頭村布置工作時,被敵人圍捕,遭受嚴刑拷打,但他堅貞不屈,嚴守黨的機密,終被殺害於仰頭村下車坑,時年3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