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甦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35年1月28日
- 逝世日期:2006年10月7日
- 職業:教育
- 主要成就: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駐馬店教育功臣等等
- 出生地:山東菏澤
- 性別:男
張甦奇同志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創業興教、為國為民奮鬥不息的一生。
張甦奇同志原籍山東曹縣,1969年,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放棄了原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良好的經濟條件,舉家來到了河南駐馬店,並把一腔熱血與豪情播撒在了駐馬店這塊土地上。經過幾年的奮鬥,張甦奇在駐馬店建築行業已成為資深專家和名人。駐馬店作為一座新興的城市,發展非常快,社會對建築業的需求量也非常大。但是建築行業人才卻遠遠跟不上時代發展與社會的需求。張蘇奇憂心如焚。怎么辦?辦教育,把幾十個、幾百個、上萬個人都培養成像他這樣懂技術懂管理而又品德良好的建築專業人才。
要真正辦學,確實是困難重重,一無資金二缺乏社會的支持,“文化大革命”剛剛過去,人們對私人辦學認識不足更多的是諷刺和打擊。辦學沒有經費,張甦奇想盡了辦法,也作盡了難。為了籌集辦學的啟動資金,張蘇奇清理了山東老家幾代家資,把包括房子和家具在內的所有家產全部賣掉,都投入他的辦學事業上。他的妻子黃秀蘭把十幾年打工掙來的錢,也全部貢獻了出來讓他辦學。為了辦起這所當時還算是新生事物的民辦學校,張蘇奇全家一齊上陣,把所有可能籌到錢的主意都想了一遍。像這樣的困難,張甦奇並不僅僅是在辦學初期才遇到過,在幾十年的辦學歷程中,他不知道經過了多少,而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作出了多少犧牲。後來,為了讓這所民辦學校的學生在上課時有課桌用,兒子把自己的家具拉進了學校。女兒也把自己作嫁妝用的木材,做成了學生的書桌。他把自己承攬工程所掙的錢,也全部投入進去了。張甦奇全家人傾其所有,才把一所民辦學校推上了前進的軌道。雖然暫時啟動起來了,但是在初期,困難不少啊。首先,他這所學校的合法性就遭到質疑。在那個公辦學校一統天下的時代,對於這樣一所民辦學校,很多人投來詫異的目光。有人甚至說這個民辦學校是非法的,不讓他再辦,要取締它。張蘇奇為了心愛的教育事業,頂著重重壓力,硬是堅持下來了。在張甦奇的努力下,學校慢慢地有了名氣和實力。
1982年年初,當時縣級的駐馬店市政府準備在二七廣場與人民街交叉口建一個規模較大的菜市場——在當時的駐馬店市,這個市場可是意義非凡。為了選擇合適的建築施工單位,市里費了好多周折,最後選中了張甦奇。工期緊,任務重,張甦奇對學生的教育卻一刻也沒有停止過,而且他認為愈是工程緊,愈是有東西可以教給學生們。為了給學生最好的教育,他想盡辦法請來了20多名在駐馬店建築專業方面素質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條件是相當艱苦的,就在工地上搭一個簡易的小棚子上課。師生們在工地上找來一些破樓板,支起來就是課桌;找來一大堆麥秸鋪在地上,讓學生們席地而坐,便算是“凳子”;黑板,是找了塊舊木板再漆了下。張甦奇和他的兒子張新江,白天是指導施工的技術員,夜晚就成了學校的老師。學生晚上就在這樣的環境裡學習理論知識,白天則在工地上參加實踐,同時還領到一些工資。在張甦奇理論加實踐的精心培育下,這批既有理論更有實踐能力的人,後來全部成才了。在當時,社會上的人們包括張甦奇所教的學生在內,對張甦奇辦學的前途與未來根本不敢相信。張甦奇一直有一個遠大的志向,在第一屆新生開學典禮上,他對學生說:“咱們學校是有潛力的學校,是有前途的學校,是光明的學校,是前景遠大的學校……咱們的學校將來要發展成一所真正的大學!”
通過兩年時間的辦學實踐,張甦奇想到,政府財政也很緊張,籌點錢不容易,要辦好教育,最好靠自己的力量。張甦奇帶領著他的學校,走上了一條靠自我造血、自我發展的全新型道路,形成了教學、生產、科研三位一體,互相獨立又互相支持的發展模式。為了給學生找一塊實習基地,他在文化路征了一塊十多畝的地,接著又征了六畝多地,正式成立了駐馬店建築工程學校。1984年9月,駐馬店市建築工程學校開始正式招生。作為駐馬店市職業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該校84級共招了兩班學生100多人。開始辦學的幾年間,工作千頭萬緒,張甦奇基本上沒有回家休息過。不論是颳風下雨、嚴寒酷暑,都是拉來三張桌子,兩橫一豎並在一起,上面鋪幾張報紙,他就睡在上面。1986年,學校情況雖然慢慢地有所好轉,但資金還是非常緊張。學校需要打一口井,為了節省一點資金, 張甦奇親自帶著師生們下井淘土。由於工作一刻也不能夠停下來,他們輪流上來吃幾個包子,然後接著乾。就這樣,張甦奇和學生們一起,吃著包子喝著開水,三天三夜沒有休息,直到把這口井給打好,保證新招來的學生及時用上水。張甦奇的腿上從此也落下了關節炎。
教育界都知道,工科的學校不好辦。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工科學生培養起來成本太高。據統計,現在培養一個工科學生,平均每年要花費3萬多元,那個時候雖然沒這么高,但也是不低的。這么高的培養費用,而學費一年每生只收1000多元。張甦奇說:“農村的孩子窮,還是儘量讓他們少交點!”他辦這個學校,原本就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民造福。事實上,在辦學的過程中,學校所收那點學費根本不夠成本,他一直都是賠錢辦學。但是為了給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他認了。辦學賠錢,可是還必須要好好地辦下去,不僅要維持和運轉,購置教育教學設施,為教師發放工資和津貼,而且還要發展壯大、擴大規模,規模大了再添置新的設備、新增教師等。這些工作,哪一項都需要錢啊!正如一位市直單位的負責人對記者所言:一個很大的單位,建一棟樓還緊張得不得了哪,而張蘇奇除了維持學校運轉所需要的大量資金外,一次又一次地征地、建樓、購置設備,有時甚至在征了地之後同時蓋起十來棟樓房,所需費用之巨,可想而知。
在幾十年興辦教育的歷程中,因為學校不要國家的投資,教育本身又賠錢,張甦奇想出了一個興辦企業支持辦教育的辦法。多年來,他先後興辦了建築工程公司等6個企業,每個企業的效益都非常好。這些企業賺到錢後,除了維持正常的運行費用,餘下的就全部投入辦學事業中。據不完全估計,這些企業多年投入學校的資金有數千萬元。為了支持學校的教育事業,不僅這些企業的員工作出了大量犧牲性的貢獻,這些企業更是作出了犧牲性的付出。很多當時還不如它們的企業,後來都迅速發展起來,但是直至今日,張甦奇這些企業仍舊處於初創辦的規模,根本原因就是企業賺到的錢全部投到學校了,企業自身卻沒有得到很好的資金原始積累,錯過了發展的黃金機遇期。但是張甦奇一直說:“企業就像一燈油,熬乾耗淨也要支持學校發展!”這些企業就像張甦奇本人一樣:熬乾自己的每一滴血,全部投入教育事業。1986年初夏,省有關部門派人來到駐馬店市建築工程學校考察,按學校現有的規模、辦學條件以及教學質量,決定把學校升格為河南省建設職業中專駐馬店分校,屬於職業中專類的學校,納入國家辦學計畫。1988年10月6日,經與鄭州工學院協商,河南省建設中專駐馬店分校又與鄭州工學院聯合辦校,成立了鄭州工學院駐馬店分院,並由時任駐馬店地委書記的宋國華擔任名譽院長。鄭州工學院的學生,抽出兩班學生到駐馬店地區上學,接受專科層次的高等教育,張甦奇正式開始了大學專科層次的教育事業。1990年4月20日,普通中專的駐馬店地區工業學校批文從省政府和省教委那裡發下來。同時,學校繼續進行專科層次的教育。
張甦奇認識到,社會需要一所培養多學科、多專業工科學生的工業大學,他決定把教學區和生產區分開,在駐馬店北郊征一大塊地,實現他建一所“千畝大校園”的夙願,形成生產、教學分離的南、北兩區格局。張甦奇召開學校中層領導以上的全體人員會議,希望聽聽大家的意見。可是在會議室里,幾乎所有的人,覺得學校現在已經發展得很不錯了,普通中專在社會上的發展形勢這么好,大家守著學校這一攤子,把現有的學校辦好就行了。如果建“千畝大校園”,征地需要多少錢?基建又需要多少錢?其他的項目又需要多少錢?簡直不敢想像。如果真是那樣,大家經過長期的艱苦創業之後,又要勒起腰帶過日子了。當時,廣大教職員工中廣泛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學校建好了,我們也累倒了!”張甦奇一口氣講了七個小時。他不停地講述,為何學校需要進一步發展,為何要征地等,一共講了七個必要、八個可行。直到最後,眾人終於被折服。這個“千畝大校園”,就是現在黃淮學院的北區。如果沒有這個校園的硬體,後來黃淮學院能否申辦成功,恐怕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不久,他果然拿到了省教委讓試辦中原工業大學的批文。工業大學試辦了幾年,學校有了較大發展,占地987畝,建築面積123716平方米,實驗儀器設備總價值1000多萬元,館藏圖書23萬餘冊 兼職教師236人,專職教師165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42人,中級專業技術職稱的69人。
到了中原職業技術學院這個階段,張甦奇已經基本上實現了自己的教育理想,辦出了一所真正全新型的學校。這所全新型的大學,新在哪裡呢?
一是辦學思想新。他辦學,走的是教學、生產、科研一體化道路,不依賴國家,不向或少向國家要錢,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造血。他兒子張新江帶領一批有志之士,創辦了非金屬器材廠、建築工程公司、勘察設計院、生物製品廠等一系列企業。這些企業不僅為他辦學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也給學校的科研提供了基地,給學生們提供了實踐教學的基地,形成了“依靠科研興企業,依靠企業辦教育,辦好教育育人才”的辦學模式。這種模式有很大的優勢,使得學校的辦學經費有了保障,學生動手能力強,科研成果能夠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同時校辦企業發展也有了保證。
二是教育理論新。他用自己創立的一系列教育理論,培養出了一批現代型的知識分子。
三是培養目標新。區別於傳統的教育,這個學校教出來的學生,實施的是全新的培養目標。他實施高溫高壓和五種教學並舉的方式,力爭把學生培養成能文能武、適應能力強,懂政治、精技術、會管理、善經營,關鍵時刻能把關、能帶頭的現代型知識分子。
四是培養方法新。張甦奇改革傳統教育存在的只重知識傳授而輕素質教育的弊端,實施了人心教育、資本教育、三大科學四結合教育、知識狀態完整教育等全新的培養方法。
五是教學內容新。有別於傳統教育過於專、深、窄的狀況,他在保證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儘量擴大學生的知識覆蓋面。
六是學制新。實行一年三學期制,在兩個學期的基礎上,增開一個暑假實踐教學課,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七是人事制度新。在學校實行了“四要、四制、一審、六不要”的人事制度。
八是管理方法新。對學校實行監理性管理和封閉式管理,克服傳統教育“5+2=0”的弊端。
中原職業技術學院,只是他正式辦大學的開始。後來,駐馬店市喊出了“舉全市之力,興辦本科院校”的口號,但是硬體卻很不夠。當市領導找張甦奇談到這個困難時,他毅然把北校區上億元資產捐給了國家,終於辦成了本科的黃淮學院。
張甦奇同志的一生獻身黨的教育事業,為駐馬店的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在中原職業技術學院和駐馬店師專合併、組建黃淮學院的過程中,老人更是識大體、顧大局,將中原職業技術學院歷年來形成的資產無償上交市政府,在組建黃淮學院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用“駐馬店市教育功臣”這幾個字來概括他,是再恰當不過了。
駐馬店市教育功臣——這是黨和人民對老人一生的充分認可,也是老人一生為國為民奮鬥不息的見證。他對駐馬店教育事業的歷史性貢獻,全市830多萬人民將永誌不忘 我們的後代,也決不會忘記。
在此之前,他曾任原民辦中原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還是河南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先後榮獲“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河南省勞動模範”、“河南省先進教育工作者”等稱號,受到了上級黨委、政府和教育部門的充分肯定。多年前,他的事跡就被《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全國各大媒體詳細報導過。黃淮學院成立後,作為奠基人,他又光榮地被聘為名譽院長。
為了國家的教育事業,為了培養更多的人才,老人一生都在艱苦奮鬥,在無私奉獻。
有人這樣評價說:沒有張蘇奇的無私奉獻,駐馬店人民有史以來第一所本科院校黃淮學院的誕生,不知道還要向後推遲多久。因為在我市當時薄弱的教育基礎條件下,要想申辦本科院校,難度確實非常大。正是張蘇奇及時挺身而出,向國家捐獻了他通過艱苦奮鬥積累的1.488億元資產,才使我市申辦本科院校的硬體設施達到國家的標準和要求。
為了支持祖國的國防建設,他無償向確山駐軍某部捐獻了一宗位於黃金地帶的土地,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格計算,這塊土地價值1000多萬元。
他為革命老區山東省荷澤市曹縣韓集鎮投資470多萬元,建設一所在全國農村地區堪稱一流的完全國小。
他創立了一整套符合新時期社會需要的全新教育理論,包括知識狀態完整學說、經濟是三大科學四結合綜合性產物的學說、人心教育學說、滲透性教育學說、五種教育並舉學說、八大板塊教育理論等,還開創了一條在貧困地區辦高等教育不靠國家投資,自我生存、自我造血、自我發展的全新型辦學道路,並親自進行教育理論和辦學的實踐。
他提出了全新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用自己所創立的教育理論,成功地為社會培養出了上萬名高素質的學子,這些人遍及全國各地,到社會上以後,都身懷“絕技”,不畏艱難 適應能力強 讓人刮目相看。他的學生,走上廳、處級領導崗位的有之,資產上億的有之,而直至今天,在駐馬店的建築行業,80%以上的骨幹人員都是從他的學校里走出來的。
他還培養了一支艱苦創業、不怕困難、身先士卒和政治強、業務精、會管理的幹部隊伍。
他留下的,還有那永遠不可磨滅的精神:懷抱一顆大公無私、為國為民的赤子之心,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頑強拼搏、永不示弱、百折不撓、千難不倒、永不停息地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