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璜(張璜,字玉庵,明嘉靖灤州知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 別名
  • 國籍中國
  • 民族
  • 籍貫
人物事件,主要貢獻,人物評價,

人物事件

張璜離開灤州時,兩手空空,僅幾本詩書而已,“圖書幾帙,宦橐蕭然”,灤州百姓為感念張璜功德,集資修建了張公生詞,四時致祭,香火綿延數百年。在古代,為活著的人建立生祠,銘功頌德,加以奉祀,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如今,在灤州(灤縣)古城,屬於州內公祭的祠堂有四座,分別是四賢祠、張公祠、節孝祠和忠義孝悌祠,這其中的“張公祠”奉祀的便是張璜。
張璜回到無棣後,仍然堅貞如舊,無私無畏,或耘田種菜、耕地植棉,或結志養性、優遊山林,或傳授禮儀、教子讀書,“拂袖歸來,守柳阡田。結志山林,既白且堅。曠世高視,寧方勿圓。居鄉式禮,科子用嚴”。張璜在無棣逝世後,葬於無棣古城城東三里許,無棣官員奉詔敕造張公祠專祠,於每年春秋兩季帶領士紳祭祀,其事跡載《山東通志·名宦志》。張璜逝世的訊息傳到灤州後,當地士民遂舉薦張璜為名宦,經逐級審核批准,將張璜牌位崇祀於灤州名宦祠,春秋享祀,《永平府志·列傳·名宦》有其傳。

主要貢獻

明嘉靖十年(1531年),張璜鄉試中舉,成為大流張氏首位舉人,薦任灤州知州。
灤州,即今河北唐山市灤縣,始建州於遼天贊二年(923年),明代時屬京師永平府,是永平府下屬的唯一州級行政機構。當時的灤州城內,最具規模的建築便是灤州衙署,前後六進,由轅門、大門、儀門、戒石坊、大堂、東西庫房、東西翼房、德福祠、獄神祠、宅門、二堂、三堂、四堂、五堂、大花廳、東西書房、廚房、上憲堂、馬號、吏目廨和後花園等一系列建築群組成。整座衙門,建築宏偉,肅穆莊嚴,令人望而生畏。
張璜初入灤州衙署,即查閱多年來的重案、要案卷宗,特別是對那些沒有得到辯白或洗刷的冤屈案件逐件進行了複查,全部進行了重新判決,使原告和被告都遵從佩服,“甫任未久,數年不白之案,悉數判斷瞭然,冤枉分明,兩造遵服”。如此一來,灤州境內,治安井然有序,州民和諧相處,讚譽張璜“明鏡高懸”“青天白日”。
灤州境內有一條灤河,全程888公里,流域面積44945平方公里,是華北地區第二大河。該何發源於河北省豐寧縣西北小梁山大古道溝,最後經灤州所轄樂亭縣兜網鋪注入渤海。
灤河,在歷史上曾給其流域之人民帶來無窮的禍患,有記載的灤河水患就多達約200次。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灤河再逢水患,民不聊生。張璜率先垂範,晝夜操持,疏浚河道,加增堤壩。據《永平府志》載:“知州張璜,疏灤河,竣壕穿渠。”由於張璜親力親為,與民奮戰在抗洪搶險第一線上,確保了境內咆哮的灤河安然入海。水災過後,張璜又與州民重建家園,全州境內衣食無憂、安居樂業的百姓將張璜視為再生父母,有“謳歌功德之頌、父母孔邇之歌”,更有“州中耆老士紳送糧米衣傘者不絕”。

人物評價

張璜一生,忠君體國,勤政愛民,為官則清正廉潔,為人則剛正不阿,得到了明清兩代諸多名公鉅卿或撰文或賦詩,高度評價其功績,讚賞其人格,表達對張璜的崇拜和敬仰。
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贈太保河南孟津人王鐸不但為無棣張公祠親書楹聯、堂額,還親撰《灤州守張玉庵先生贊》(王鐸行書《玉庵張公贊卷》,26×78.5cm,現藏於濟南市博物館藏。):“處靜不嘩,內審鯁骨。灤無銼衂,公閒孔武。河不割人,穀粒允活。狐貙噉賄,公抗罔挫。寧攖恐怒,堅金何蝕。拄天無仄,洗諒昭直。永大弘暉,後必赫欒。彼靦公者,膠榮覆悚。”
明末清初大臣、以少傅、文華殿大學士兼管吏部尚書之職的山東安丘人劉正宗在張璜灤州辭官97年後,認為只有像張璜這樣的一代賢官廉史才有資格饗祀千秋,令後人歌頌思慕,其《張玉庵先生去灤九十七年而血食焉,賦五言用舒仰止》云:“橫山何矗矗,循績共嶙峋。求莫心偏苦,違時道自珍。貽謨千祀永,禋祀百年新。不數桐鄉冢,歌思盡舊民。”
就在無棣張公祠落成不久,張璜入祀無棣鄉賢祠,成為歷代供奉的鄉賢人物。無棣鄉賢祠位於無棣古城文廟大成門東,建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共供奉、祭祀從後唐到清末時期,無棣歷史上德正學醇堪為後世表率、清注故里後人頂禮膜拜的16位清官能吏,張璜位列第七位。
張璜入祀無棣鄉賢祠時,無棣邑人、清代吏部左侍郎、誥授“通奉大夫”的王清為其撰《祭灤州牧玉庵公祀鄉賢文》,文中對張璜之品學、政績給予極高地評價:“唯公科名起家,清貞世傳,冰清玉砥躬。秉心塞淵,筮仕灤牧,迄今百年。流風志棠,淑化鳴弦。抓狐鼠潛蹤,霜肅電皦。甑釜塵封,鹿瘞魚懸。樹柳植屋,與學安瀾。鬚眉正氣,不阿奸權。……卓哉先生,身名兩全。積後流兒,久而彌彈。部民尸祝,鄉國具瞻。維我二東,淑門之最。實為公氏,照耀從前。……今者崇德,祀公於泮。名教之地,與言協焉。余史官也,實筆公賢。敬酹茅醑,公几筵。”
王清在《祭灤州牧玉庵公祀鄉賢文》中曾云:“餘生也晚,與公曾孫司馬大夫,雅交骨肉,同朝比肩。與刑在望,淑艾最先。高山流水,願言執鞭。”這裡的“司馬大夫”是誰?張璜嫡曾孫張逸。
張逸(1604-1660),字二瞻,別號“拙訥居士”,清順治三年(1646年)參加了清廷舉行的開國後第一次殿試,獲第三甲第二十四名,成為大流張氏唯一的一名進士。王清(1630-1672),字素修,無棣古城南關人,清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及第的,被選為翰林庶吉士。當時,時任兵部車駕司郎中加一級(從四品銜)的張逸對小老鄉王清格外垂顧,二人遂成忘年之交。王清對張逸十分仰慕,對張逸固守不為勢所曲、不為利所誘的為人處事原則,心裡暗自佩服,自愧不如,他在《兵部車駕司郎中二瞻張公墓志銘》開篇即云:“余為兒童時,蓋聞邑中有張先生其人云。既釋褐來京,始識公於司馬郎暑。辱公提攜甚厚,日相過從。見公所為行事,心竊下之。”王清在《祭灤州牧玉庵公祀鄉賢文》開篇即雲“唯公科名起家”,可謂一語中的。無棣大流張氏在張璜的引領下,人才輩出,先後出了1個進士(張逸)、2個貢士(張奭、張宏謀)、7個舉人(張奎、張邃、張敦生、張治南、張杓、張以孚、張廷芝)以及近200個監生、貢生、庠生,最終成為無棣縣明、清時期最早頗有聲譽的張氏望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