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理高

張理高

張理高,男,1956年生,江西萍鄉人,被育種界稱為“南繁才子”,堅持南繁制種38年(2013年)未間斷,每年都如候鳥一般在江西萍鄉和海南三亞之間來回穿梭;他甘受風餐露宿之苦,對水稻制種醉心痴迷旁若無物;憑一己之力帶出了6000多人的制種隊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理高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西萍鄉
  • 出生日期:1956年生
個人簡介,人物事跡,人物評價,

個人簡介

張理高是一位普通的農民,家住江西萍鄉湘東區排上鄉。出身於“世代稻香門第”,是一名種田能手。排上鄉政府餚中了這位“狀元””,把他調到鄉農技站任農技員,負責全鄉的農業科技椎廣工作。1979年前,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出現激發了農民科學種田的積極性。

人物事跡

“只要有雜交水稻制種的地方,就有萍鄉制種隊”
1975年,萍鄉市湘東區排上公社農技幹部張理高率先組建雜交水稻制種專業隊赴海南南繁制種,成為首個到三亞從事南繁雜交水稻制種的萍鄉農民。他們最先在三亞崖城港門公社保平大隊開闢基地。
張理高
“當時我和幾個人心懷激動地從排上鎮坐汽車去萍鄉,又從萍鄉坐火車去衡陽,又轉車到湛江,坐輪渡去海口,然後坐著當地的敞篷汽車抵達三亞,路上一共走了七八天,走的時候是朝氣蓬勃的小伙子,到三亞成了塊黑炭,滿身都是黑的,只有眼睛是亮的……”回憶起38年前初赴海南的經歷,張理高記憶猶新。
他和他的團隊沒有想到,更大的困難還在後面。初去海南,人生地不熟,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他們住的是難避風雨的茅篷、陋舍、破廟,睡的是稻草鋪墊的地鋪、硬棍子床,蚊子嗡嗡叮咬,蛇蠍不時驚擾,總是弄得睡不好覺。
那時糧食是定量供應,他們只得將萍鄉的地方糧票換成全國糧票,憑票在海南駐地糧管所購買,做成的米飯沙子多,咀嚼不慎就要硬缺牙齒,吃下去易患胃病。吃菜有困難,只得定時從萍鄉帶去乾辣椒、蘿蔔皮、黃豆子等乾貨,自種一些蔬菜補充,常沒油吃,實在難咽。至於做飯炒菜,那裡根本沒有煤炭,隊員們只有自帶砍刀、腳穿草鞋到附近的山上砍柴……由於睡不好,吃不好,不少隊員難以適應,有的中暑,不少人得了胃病。眼看皮膚一天天曬黑,身子一天天消瘦。
在上世紀70年代末的幾年裡,其他許多省市也組成育種隊陸續到達海南,但是大都經不起這種環境的考驗,於是撤的撤,走的走了,唯獨張理高和他的團隊最能吃苦耐勞,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
張理高和他的隊員們冒著海南的高溫強光,耕耘在稻田。為了水稻制種能夠實現精耕細作,他花了20多天的時間,用手裡的鋤頭為港門公社水南二村平整土地七八十畝;6年的時間,他個人累計為公社盈利5萬元,完成指標糧140萬斤,相當於生產了600人一年的口糧。張理高的實幹精神,受到了當地農民的交口稱讚,也為團隊在當地紮根樹立了威信。
在張理高的引領下,萍鄉制種隊逐漸開枝散葉。南繁制種開始的幾年,萍鄉制種人員不過幾百人,制種面積上千畝;到上世紀80年代制種人員逾3000人,制種面積從3萬畝發展到5萬畝,制出的雜交水稻種不僅滿足了本市的需求,而且為鄰近縣市提供;上世紀90年代以來,張理高指揮的萍鄉市幾十個雜交水稻制種專業隊,在海南的三亞市以及陵水、樂東、東方、昌江等幾個縣市南繁制種;跨入新世紀以來,萍鄉已形成6000餘人的制種大軍,其中90%接受過張理高的培育和指導,制種面積逾15萬畝,占到了南繁制種面積的85%以上,制種年產值達數十億元。制種人員之多、制種面積之大、制種產量之高、制種效益之好,均居全國南繁制種各縣市之前茅。“只要有雜交水稻制種的地方,就有萍鄉制種隊;哪裡有雜交水稻,哪裡就有排上人制出的種子。”海南南繁辦原主任梁安瓊感嘆。
“你是制種才子,像你這樣的人要越多越好”
身體力行之外就是不斷地學習。“剛到海南的時候,才知道什麼是不育系,字母都認不清楚。”張理高硬是憑著一股韌勁兒,邊學習邊勞動,4個月後就可以扔掉書本,直接到田間育種,年終考試得了84分。
在制種的核心技術上,張理高不厭其煩地請教基地上的育種專家。他從專家那兒了解到,雜交水稻不比常規稻,常規稻是自花授粉,而雜交稻是異花授粉,就是說分父本、母本,通俗一點說是公禾、母禾。父本和母本只有同時揚花吐穗,才能達到花期相遇,提高授粉率、結實率。
花期相遇是制種成敗的關鍵所在。圍繞這個關鍵,張理高常常是早上5點多就起床在田間觀察,深夜2點多才入睡,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經過反覆觀察、分析、比較,他終於掌握了一整套雜交水稻南繁制種的核心技術:首先定好父母本錯期,然後根據錯期長短定好父母本具體播種時間,再通過肥水管理促父母本均衡生長,如遇父母本生長不均衡,就巧施“920”激素促長勢,用“多效唑”(矮壯素)控徒長。這樣一環套一環,環環緊扣,花期相遇才會恰到好處。
萍鄉市南繁制種產業大軍按照這一核心技術,可根據二系、三系組合感溫性、感光性等不同的特性。從確立父母本的播種期到花期調整,從完全依靠自然風授粉到人工輔助授粉,再到合理配備父母本數量,防治病蟲害,搞好田間管理等,萍鄉市南繁制種產業大軍掌握的一整套關鍵技術,為奪取制種穩產、高產、優質奠定了堅實基礎。1982年雜交水稻制種田畝產達100公斤,1983年突破150公斤。在當時,這個數字創全國南繁育種新高,不少人慕名而來參觀。時任國家農業部部長的林乎加豎起大拇指對張理高說:“你是制種才子,像你這樣的人要越多越好。”
張理高帶領萍鄉制種隊不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雜交水稻制種田畝產由開始的10多公斤,逐步上升到200公斤,突破300公斤,個別高產田塊已達350公斤(2013年)。他們不只是在提高產量上下功夫,而且研發了一系列新雜交品種,雜交水稻品種由開始的一個系列幾個品種,發展到如今的兩大系列300多個組合,這其中既有適應早、中、晚三季栽培的新品種,又有適宜於平原、丘陵、山區的新品種。
萍鄉市農業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張理高的帶領下,萍鄉南繁制種產業大軍湧現了一批制種專家,制種技術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創新,小行比改為大行比,秧田密播改為稀播,母本插單本改為雙本,二期父本改為三期父本,大面積使用機械化,產量由此不斷攀升,制種質量不斷提高。
“對待啥事都嚴肅認真,把農民的事當自己的事來做”
“我平生感到最自豪的是在天涯海角育制了一批又一批雜交水稻種子,平生感到最遺憾的是對不起父親和大兒子。”70歲的張理高已經是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獎章獲得者、著名制種專家,但眾多榮譽彌補不了他對家人的愧疚之情。面對記者,他不禁老淚縱橫,像個孩子一樣哭了起來。
1977年4月中旬,正是雜交水稻種子抽穗揚花的關鍵時刻,張理高接到“父親病危、速歸”的電報。同伴們勸他趕緊回家去探望。從小就很有孝心的張理高在和記者交談時聲音嗚咽:“當時我真想馬上趕回萍鄉,可同伴們的技術不是很熟練,我走了,到手的豐收十有八九會泡湯。”種子收割完他才回家。其時,父親已離開人世。張理高跪在父親墳前大哭了一場。
1979年4月,張理高的大兒子不慎摔成左手骨折。一心撲在制種上的張理高又沒能及時趕回家,是妻子背著孩子跑了10多里山路趕到鎮醫院,結果由於延誤了治療,兒子左手終身殘疾。至今,張理高對大兒子仍充滿無限愧疚。
“老爺子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對待啥事都嚴肅認真,把農民的事當自己的事來做。這一點讓我終生受益。”已經是萍鄉市誠信制種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陳江濤,談起曾經跟隨張理高在海南打拚的歲月,他感慨萬千,這也成為他成立合作社的初衷。
憑著這種信念和精神,38年來,張理高和他的團隊每年在海南租地制種,按每畝600~800元的地租付給當地農民。僅此一項,每年即為海南當地農民增加了幾萬畝的地租收入。
張理高帶出的6000多萍鄉制種人,既制出了豐收的種子,也育出了致富的種子,有一批制種能手成了百萬千萬富翁。江西天涯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少虎便是其中一位。在張理高的影響下,這位年輕的企業家緊盯市場,建立了集種子生產、行銷、推廣為一體的產業體系,生產的“岳優華4”、“株兩優”1號、“株兩優120”等40多個優質雜交水稻品種抗性好、米質優,畝產量比常規稻增加20%以上。
1976年至1984年,張理高累計向排上鎮提供資金30餘萬元,糧食指標65萬公斤;向鎮財政上繳管理費近百萬元,向國家上繳個人所得稅60多萬元;先後捐款10萬餘元辦教育、敬老院。他不但把好事辦到了生育他的故鄉,而且把好事辦到了天涯海角,在那裡投資逾60萬元修水利、建曬坪、倉庫、修路……
制種不止,耕耘不息。雖已年過七旬(2013年11月),但張理高並沒有停下來歇息的意思,秋去冬來,他又將收拾行囊,踏上新一輪南繁的征程。

人物評價

“在南繁制種工作中,張理高起步最早、吃苦最多、堅持最久、技術最精、成就最大。”(原國家南繁辦主任王宏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