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家作品,選自《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原文,字詞解釋,翻譯,重點指要,
作家作品
選自《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
《資治通鑑》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鑑》。
作者司馬光
但宋人袁說友著《成都文類》記,司馬光是在他父親司馬池任光山知縣時,生於縣衙官舍的,該觀點已為當今主流,多數專家學者認同),字君實,號迂夫,晚年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
原文
乙卯,發卒【1】修洛陽宮以備巡幸【2】,給事中張玄素上書諫,以為:“洛陽未有巡幸之期而預修宮室,非今日之急務。昔漢高祖納婁敬之說,自洛陽遷長安,豈非洛陽之地不及關中之形勝邪!景帝用晁錯之言而七國構禍,陛下今處突厥於中國【3】,突厥之親,何如七國【4】;豈得不先為憂,而宮室可遽【5】興,乘輿【6】可輕動哉!臣見隋氏初營【7】宮室,近山無大木,皆致【8】之遠方,二千人曳【9】一柱,以木為輪,則戛摩【10】火出,乃鑄鐵為轂【11】,行一二里,鐵彀輒【12】破,別【13】使數百人齎【14】鐵彀隨而易之,盡【15】日不過行二三十里,計一柱之費,已用數十萬功,則其餘可知矣。陛下初平洛陽,凡隋氏宮室之宏侈者皆令毀之【21】,曾【16】未十年,復加營繕,何前日惡之而今日效之也!且以今日財力,何如隋世!陛下役瘡痍之人【17】,襲亡隋之弊,恐又甚於煬帝矣!”上謂玄素曰:“卿謂我不如煬帝,何如桀、紂?”對曰:“若此役不息,亦同歸於亂耳。”上嘆曰:“吾思之不熟,乃至於是!”顧【18】謂房玄齡曰:“朕以洛陽土中,朝貢道均,意欲便民,故使營之。今玄素所言誠【19】有理,宜【20】即為之罷役。後日或以事至洛陽,雖露居亦無傷也。”仍賜玄素彩二百匹。
字詞解釋
【1】卒:兵。
【2】幸:帝王到某處。
【3】中國:中原。
【4】突厥之親,何如七國:唐與突厥的親近程度怎么比得上漢和七國呢?
【5】遽:突然。
【6】乘輿:皇帝的輿駕。
【7】營:造,建。
【8】致:招致,求得。
【9】曳:拖,牽引。
【10】戛(jiá)摩:指摩擦,刮摩。
【11】轂(gǔ):車輪。
【12】輒:就。
【13】別:又。
【14】齎:攜帶。
【15】盡:完。
【16】曾:竟。
【17】役瘡痍之人:役使經受戰亂滿身創傷的人民。役:役使。作動詞用。
【18】顧:回頭。
【19】誠:確實。
【20】宜:應該。
【21】“陛下初平洛陽,凡隋氏宮室之宏侈者皆令毀之”句:據《資治通鑑》第189卷記載,唐高祖武德四 年 (621年)李世民初平洛陽“關隋宮殿,嘆曰:‘逞侈心,窮人慾,無亡得乎!’命撤端門樓,焚乾陽殿,毀則天門及闕。”
翻譯
乙卯(二十二日),徵發士兵修築洛陽宮殿以備太宗巡幸之用,給事中張玄素上書行諫道:“還沒確定巡幸洛陽的時間就預先修築宮室,這並不是現在的急務。從前漢高祖劉邦採納婁敬的建議,從洛陽遷都到長安,難道不是因為洛陽的地利趕不上關中地區的地勢好嗎?漢景帝採用晁錯削藩的建議而導致七國之亂,陛下現在將突厥雜處於中原漢民中間,與突厥的親近程度怎么抵得上七國呢?怎能不先憂慮此事,卻突然興建宮室,輕易移動皇輦御駕呢!我知道隋朝起初營造宮室,近處山上沒有大的樹木,均從遠方運來,二千人拉一根柱子,用橫木做輪子,則磨擦起火,於是鑄鐵做車轂,走一二里路,鐵轂即破損,另差使幾百人攜帶鐵轂隨時更換,每天不過走出二三十里,總計一根柱子需花費幾十萬的勞力,其他的花費便可想而知了。陛下剛平定洛陽時,凡遇隋朝宮殿巨大奢侈均下令毀掉,還不到十年光景,又重新加以營造修繕,為什麼以前討厭的東西現在卻要加以效仿呢?而且按照現在的財力狀況,怎么能與隋代相比!陛下役使極為疲憊的百姓,承襲隋朝滅亡的弊端,禍亂恐怕又要超過煬帝呀!”太宗對張玄素說:“你說我不如煬帝?那么與桀、紂相比如何?”答道:“如果此項勞役不停,恐怕也要一樣地遭致變亂!”太宗感嘆道:“我考慮的不周到,以至於此!”回頭對房玄齡說:“朕以為洛陽地處大唐中央地段,四方朝貢路途均等,想著便利百姓,所以派人營造。剛才玄素所說的確有道理,應立即停止此項工程。日後如有事去洛陽,即使居於露天也不礙事。”於是賜給張玄素彩綢二百匹。
重點指要
概述:這件事發生在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李世民繼位後,向在洛陽建造行宮。給事中張玄素上書直諫,李世民考慮國事出平,滿目瘡痍,修建宮殿,勞民傷財,必將引起國家動亂,重蹈隋朝滅亡的覆轍。李世民採納了張玄素的意見,停止修造宮殿,並賞賜張玄素二百匹彩帛。此事可資借鑑之處是:唐太宗善納臣下正確的意見,張玄素敢於據理力爭,不以個人安危為重。
寫作特色:張玄素的一段話,有理有據,層層深入。先指出洛陽之地不及關中的地理形勢好,“預修宮室,非今日之急務”。接著從主客觀兩反面進行分析。客觀上突出兩點,一是突厥初平,應以突厥為優;而是修宮殿耗費極大,“計一柱之費,已用數十萬功”,百姓不堪忍受。
主觀上運用對比的方法,十年前李世民觀隋宮,感嘆隋煬帝窮奢極欲,焚毀隋朝宮殿;十年後想重修宮殿,“何前日惡之而今日效之”!最後警告唐太宗;如果不停止修建宮殿,“恐又甚於煬帝”必同歸於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