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轄村
張爐集鎮下轄村:
張雙陣 |
|
|
|
|
|
|
|
---|
張爐集村
| 細馬莊村
| 郭大莊村
| 路莊村
| 郭小莊村
| 花園村
| 氈張村
| 仁義李村
|
段莊村
| 高佛堂寺村
| 姚樓村
| 盛廟村
| 胡金堂村
| 寧莊村
| 鄧院村
| 廣勝店村
|
宋關廟村
| | 孫坊村
| 米爐村
| 殷堂村
| 連莊村
| 葛莊村
| 馬坊村
|
王胡趙村
| 後石槽村
| 前石槽村
| 南雙廟村
| 王夫天村
| 老賈村
| 東李大莊村
| 西李大莊村
|
張念吳村
| 姜張莊村
| 費莊村
| 於莊村
| 祝莊村
| 周水坑村
| 李劉莊村
| 肖天崇村
|
辛莊村
| 北雙廟村
| 李雙陣村
|
| 王雙陣村
| 周張莊村
|
|
|
基礎建設
地理位置優越,東臨京杭大運河,聊鄭路貫穿東西,以張爐集為中心向周圍鄉鎮都有柏油路貫通。張爐集鎮先後投資360萬元,修建大型揚水站1處,中小型揚水站10處,開挖清理溝渠1。5萬米,新打維修機井600多眼,實現了“以黃補源、溝渠交錯、井灌黃灌又配套”的旱澇保豐的排灌體系。
80%以上的村通了柏油路,初步形成了公路網路化格局。加大農電維修增容力度,全鄉年用電量達到了1000萬度,村用電率達100%。
1996年,實現了村村通電話,現有和控電話700多門。
光纖·有線電視覆蓋率已達90%以上。
農業發展
張爐集鎮緊緊圍繞高產高效,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努力發展多種經營,初步形成了
蔬菜、
林果、
畜牧三大支柱產業。在確保糧食生產的情況下,把糧經面積調整到4:6。張爐集鎮把蔬菜生產作為富民強鄉的重頭戲,堅持
大棚和中小拱棚一齊上,重點在中小拱棚上做突破文章,著力培植芸豆這一特色產業。
制定了全程服務的幹部分包責任制,統一採購建棚物料,協調貸款1000餘萬元,從省、市、區有關科研單位請來專家舉辦技術培訓班,高薪聘請蔬菜、
食用菌技術人員,全程為菜農提供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短短十年多的時間裡,在廣袤的魯西平原上冒出一個面積近萬畝的早芸豆之鄉。
張爐集芸豆不僅暢銷全中國,而且還輾轉銷往
俄羅斯、港、澳等國家和地區。先後湧現了張雙陣 前石、後石、胡金堂等20多個專業村,總產量已達1500萬斤,銷售收2100多萬元,僅些一項人均增收500多元。冬暖式大棚已發展到600多個,中小搭棚7000畝,食用菌棚6萬平方米,
油桃種植面積達到500畝,形成了一指食用菌和油桃生產專業村。
通過實施“牛羊改良工程”和扶持養殖大望措施,成功地進行了
波爾山羊繁育和推廣。蛋雞年出欄30萬隻,肉雞年出欄38萬隻以上。牛出欄1萬多頭,羊出欄10餘萬隻,並建有大型養豬場3處,養狐場1處。被聊城市命名為“畜牧生產先進鄉鎮”。
民營經濟
張爐集鎮已擁有
民營企業12個,其中鎮辦企業10個,村辦企業2個,個體私營企業990個,人業人員4600人。僅今年1-8月份,就新增企業82家,全鄉企業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的6個,500萬元以上的10個。預計全年可完成銷售收入4.6億元,實現利稅4400萬元,出口創匯360萬美元。
1995年組建了以鎮辦企業製革廠為核心層、以儀征動力配件有限責任公司和海源閣實業公司為緊密層,集資金、技術、人才、銷售、服務於一體,以實力雄厚、市場廣闊、牌子大、信譽高為其強大優勢的舉魯工貿集團總公司。當年被國家農業部認證批准為國家級十檔企業。工貿集團總公司的成立,有效地克服了民營企業因規模小、融資能力差、科技會計師低等諸方面的不足,成為全鄉民營企業的保護傘和靠山。
先後為聊城市液壓機廠等16家個體私營企業擔保貸款800餘萬元,克服了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使其起死回生。先後人省科協、省工學院、本溪鋼廠和
印度引進了26位工程技術人員和皮革專家,從事技術攻關和新產品開發,提高了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建立了600多人的銷售隊伍,拓寬了渠道,使部分農機件和皮革製品暢銷義大利、
澳大利亞、印度、
越南、俄羅斯、
香港、
澳門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集團經營,使張爐集民營經濟生意越做越紅火,“蛋糕”越做越大。
市外貿製革廠人增強抵禦市場風險能力著眼走出了兩步好棋,瞄準國際市場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投資200萬元,新上牛蘭濕革項目,年生產能力100萬公尺。實施“蛇吞象”戰略,走低成本快速擴張之路。於1998年6月剝離租賃了聊城市光岳製革廠,注入資金800餘萬元,充分利用閒置的場地、廠房和從西班牙引進的九十年代一流生產設備,新開發牛皮、全粒面、半粒面、鞋面革,兩項省級重點星火計畫項目。
使牛、羊皮成品革增加到50多個品種,實現了多次增值。不僅走開了低成本擴張之路,還盤活上千萬元的閒置資產,使企業的資產和技術實力躍上一個新水平,銷售收入可完成4000萬元,利稅360萬元,創匯320萬
美元。
儀征配件公司股份改制後現轄汽門、
鉚釘等7個分廠,產品達三大系列200多個品種,與雙力、時風、濰坊、泰安拖拉機廠等建立了長期供貸關係,銷售收入和利稅邊疆三年翻番。海源閣實業公司,通過租賃承包,盤活資產60萬元,由原來單一生產民用建材發展到生產異型
鋼材、特種鋼材和鋼鑄件,銷售收入連續3年過1500萬元。三個骨幹企業已成為地方主體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