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西垣,號鶴年,三里靈湖村人。生於書香世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炳辰
- 出生日期:1823年
- 逝世日期:1901年
- 號:鶴年
個人簡介,人物經歷,
個人簡介
張炳辰(1823年~1901年),其曾祖父張任忠清代貢生,任永淳訓導;其祖父張夢驥是嘉慶辛酉科舉人、丁丑科進士;其胞兄張耿辰是道光己酉科拔貢,列五魁首的選魁,歷任賀縣、馬平、象州訓導。在靈湖張氏祖祠中,懸掛著“文魁” 、“選魁”兩塊牌匾,記載的正是張耿辰、張炳辰兩兄弟。據說,當時民間稱兩人為張氏“雙虎”。
人物經歷
張炳辰自幼勤奮聰穎,十六歲即中秀才,弱冠中舉,列五魁首之文魁。及第次年即被選任梧州懷集縣教諭,印滿欽加同知銜。據說,在調任途中船上遭遇劫匪,官印藏於攜帶的瓷枕中,張炳辰對劫匪說裡面裝的是“印子”(官印),拿去也沒用,誰知劫匪講白話,把“印子”誤解為“銀子”,官印被劫。壯志未酬,迫歸故里。此後,他邊教學邊著書,著有《戒溺女嬰》及各種醫學研究著作,原藏於家中,後因太平軍駐守靈湖村時被兵焚殆盡。《戒溺女嬰》批判了當時社會上重男輕女的思想,呼籲珍惜生命,不該溺死女嬰。
靈湖村的老人說,張炳辰在教職及著書期間,不忘加倍努力學習,欲考取更高功名,曾多次入京趕考,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春闈會試中榜,後因主考官複查試卷時,發現他與象州籍一考生的試卷中有兩句妙詞雷同,認為兩人有互串作弊嫌疑,兩人雙雙被除榜不得參加殿試。其實,他們並沒有作弊,那兩句妙詞源自鄭小谷平常與他們的詩詞交流,只是兩人在考試中不約而同地把它們用在試卷中同一處。“江南才子”、“兩粵宗師”鄭獻甫(鄭小谷)和張炳辰是表兄弟,互有拜訪,來往詩書甚頻。鄭獻甫是象州縣人,象州的讀書人對他自是仰慕。在人們看來,張炳辰和象州的那名考生同時引用鄭獻甫的詩詞很正常,不是作弊。
張炳辰注重參與社會公益事業。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在重修位於靈湖岸邊的明代水月庵(重修後稱水月宮)時,個人帶頭捐贈了12兩銀子,有碑記。光緒五年(1879年),積極參與修建武宣雙獅義渡,並將相思山、相思渡、相思洞更名為雙獅山、雙獅渡、雙獅洞,還揮毫書下《雙獅渡序》,鞭笞私渡的弊端和危害,闡明創辦公渡造福於民、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