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濂經

張濂經,字翰東。山東文登人,原籍許家屯村,後遷草廟子村居住。父張浩瑞,務農。張濂經自幼好學,博覽經史。

基本介紹

  • 本名:張濂經
  • :翰東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山東文登
  • 主要成就:進士,為拒英國人肆意擴大租地而死
光緒十一年 (1885) 以縣學生員考取拔貢。清朝科考,拔貢逢酉年科考 (光緒十一年為乙酉年) ,每12年一次,在五貢(恩貢、副貢、拔貢、歲貢、優貢) 中最難考亦最榮耀。張濂經考取拔貢後出任戶部七品小京官。光緒十九年(1893)中舉,升戶部主事。光緒二十年中進士,列二甲第五十二名。呈請仍歸原班,補廣西司主事。因母病故,離任回鄉奔喪。
甲午戰爭後,英國強租時屬文登縣管轄的威海衛。按《中英議租威海衛約》規定:“所租之地,系劉公島並在威海灣之群島及威海全灣沿岸以內之十英里地方。”但英人借勘劃租界之機,肆意擴大租地,激起文登民眾的強烈反抗。光緒二十六年(1900)一至三月,英人幾次埋下界石均被當地民眾砸碎。西武林秀才於冠敬順勢組織民眾進行由組織的反抗英人強劃租界活動。時正值張濂經丁母憂居家讀禮。於冠敬找張濂經問對策。張出謀,要把事情鬧大,使之轟動朝野,又要不失事態。一方面要組織民眾阻止英人埋界石,另一方面要寫本呈上憲,經縣、府、道、省,上達朝廷。按張之計策,於冠敬等組織千人參加的抗英集會,並與在臥龍村的英官員展開搏鬥。反而一邊驅趕民眾,一邊向英人道歉。憤怒的民眾將英人團團圍住,並將鑽進轎子裡的李希傑揪出來,打到在地。文登知縣陳景星苦苦向於冠敬等叩頭求情。英人趁機逃走。文登民眾反劃界鬥爭驚動了清朝政府。
光緒二十六年(1900)五月八日,光緒皇帝訓諭總理衙門。經袁世凱電請英員緩勘,以便開導明白,再行委員會勘,英人竟置之不理,現已醞釀成釁端,著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訊與竇納樂剴切從事,以致不可收拾。仍一面電知袁世凱先生設法解散,並詳切開導紳民,勿再自貽伊戚。”受民痛斥的李希傑等清勘界官員順水推舟,提出辭職,文登知事陳景星也被迫辭職。中英勘界事務一時處於停頓狀態。事態鬧大後,英領事多次威逼清廷追究帶頭起事的清朝官員。光緒皇帝詢知張濂經居家讀禮參與策劃事實,為平息事端,討好洋人,令刑部將張濂經處以磔刑。其長子松豐與鄰居林均和將棺材運回草帽子埋葬。棺木銅箍五道。張濂經居官時,善書法,字端方秀麗,至今文榮有其遺墨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