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溥宅第

張溥宅第

張溥宅第,又名張溥故居,位於江蘇省太倉市城廂鎮新華西路57號,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1621-1927年)。

張溥宅第是三進結構。第一進是大廳。五梁帶前軒,並有前後廊,大廳左右各有一間六架梁側樓。整個建築斗拱齊全,布局精巧,配以圍廊廂房,幾似迷宮,是一座典型完整的明代建築。張溥故居較完整地保存了明代“尚書府第”的建築風貌。作為明代著名學者、復社領袖的張溥的建築遺蹟,具有很高建築藝術價值和歷史紀念價值。

2006年5月25日,張溥宅第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溥宅第
  • 地理位置:江蘇省太倉市城廂鎮新華西路57號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
  • 所處時代:明
  • 保護級別: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Ⅲ-230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結構,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明朝天啟年間(1621-1927年),張溥宅第始建。原為張溥伯父、明代工部尚書張溥之的宅第。張溥幼年、少年時期在此生活,後為張溥別業,終其一生。
崇禎年間(1628-1644年),正棚後院均已久廢,僅存三進組合式的通轉走馬樓房屋。
1984年,經古建專家單士元、羅哲文、鄭孝燮等實地查看後建議保護,地方政府出資將原住居民遷走。
2004年,太倉市投資改造了三進房屋及庭院。
張溥宅第張溥宅第

建築特點

結構

張溥宅第是三進結構。第一進是大廳。五梁帶前軒,並有前後廊,大廳左右各有一間六架梁側樓。第二進為五架梁帶前後廊的住宅樓,房分五間,中設客堂,結構簡樸,斗拱軸柱形制各異,飾紋精巧,繁而不亂。第三進為七架梁帶前後廊的高樓,天井兩側各有小樓,走廊相通,樓後有天井式小苑,兩側各設精巧方圈門,苑內有金桂、海棠古樹。
張溥宅第張溥宅第

特點

張溥宅第兩側各設精巧方券門祭座宅院粗梁大柱,雕刻細膩,雄偉壯麗。大廳樑柱粗大,斗拱齊全,裝飾古樸。整個建築斗拱齊全,布局精巧,配以圍廊廂房,幾似迷宮,是一座典型完整的明代建築。
張溥宅第張溥宅第

文物遺存

張溥宅第大廳前柱掛有一副楹聯:“承弇州,啟梅村,一代文章在婁水;繼東林,匹幾社,千秋山斗仰天如”。大廳正樑上高懸“孝友堂”匾額,匾額下掛有六幅字屏,內容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名篇《岳陽樓記》。
張溥宅第張溥宅第

研究價值

張溥故居較完整地保存了明代“尚書府第”的建築風貌。作為明代著名學者、復社領袖的張溥的建築遺蹟,具有很高建築藝術價值和歷史紀念價值。
張溥宅第張溥宅第

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張溥宅第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張溥宅第完成保護規劃編制。
2018年,張溥宅第被批准為太倉市第一批歷史建築。
張溥宅第張溥宅第

歷史文化

張溥(1602-1641年),太倉人,字天如,號西銘,明代著名文學家、政治活動家。官至庶吉士。他所讀之書必手抄,抄後朗讀一遍即焚,每反覆六、七次,故其書齋名為“七錄齋”。崇禎年間(1628-1644年),張溥組織了文人社團——復社,以“興復古學,務使有用”為宗旨,進行政治和文學活動。張溥一生著述極多,有《七錄齋集》等,為紀念反對魏忠賢“閹黨”專權被害的蘇州五義士而撰寫的《五人墓碑記》,是後代傳誦的名篇。

旅遊信息

地址:張溥故居位於江蘇省太倉城廂鎮新華西路57號。
張溥宅第
交通:乘坐太倉公交213路至金色江南站,下車後步行即可到達。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9:00-17: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