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渭毅,男,博士,1966年10月1日生,北京大學副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渭毅
- 職業:教師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漢語音韻學、漢語語音史和中國語言學史
- 任職院校:北京大學
個人經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學術成果,榮譽獎項,
個人經歷
1984年9月至1988年7月,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專業讀本科生,獲文學士學位。
1988年9月至1991年7月,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史專業讀碩士研究生,獲文學碩士學位。
1991年7月至1994年9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近代漢語室工作,任助理研究員
1994年9月至1997年7月,在北京大學中朽艱探文系漢語史專業讀博士研究生,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留北京大學中文系任講師。
2000年8月起,任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汽戒鴉想教授。
專業方向為漢語音韻學、漢語語音史和中國語言學史。
1999年3月至2000年2月,赴韓國國立順天大學校中國語學科講學,任客員教授,講授多門漢語專業課程與中國語言文化課程。
2001年6月至12月,在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做訪問學者。
2004年2月9日至6月12日,在台灣實踐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任專任客座副教授,講授中國戲曲課程。
2012年10月至2014年9月,赴日本神戶大學文學部講學,講授多門漢語專業課程與中國語言文化課程。
主講課程
(一)本科生課程:
漢語音韻學
古代漢語
《廣韻》研究
《切韻》導讀
漢語史(上)
古代詩文選讀
(二)研究生課程:
中國語言學史
中古漢語研究概況(中古音研究)
研究方向
漢語音韻學、漢語腿敬境語音史和中國語言學史。
學術成果
學術著作:
(一)專著:
《中古音論》,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435頁。
(二)獨立編著、整理
主編:《唐作藩的漢語言學世界》,選編唐作藩教授各個時期論文47篇,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377頁。
唐作藩年譜、唐作藩教學學術活動和學術論著索引,《唐作藩甩洪照辣的漢語言學世界》,第346——377頁,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年4月。
編錄和主編2009年以前中國音韻學學術論著目錄多種(包括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音韻學理論和套用以及方言和漢藏語跟漢語音韻學之比較等五大部分),比如《1900年——2006年上半年國內中古漢語語音論著目錄》(訂補稿),《漢語史學報》第十二輯,共73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魯國堯先生為之作序、作跋,其序《目錄,治學的金鑰匙》指出:“這是全然利他的書。凡是從事漢語中古音研究的學人辣迎,都會利用它、感謝它。”
主編音韻學學術論文集:《漢聲——漢語音韻學的繼承與創新》,上、下冊,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630頁。
校點整理:《國故論衡》,章太炎著,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
章太炎先生學術年表,《國故論衡》卷末,第243——272頁,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
魏建功先生學術年譜,《魏建功文選》,第268——289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三)與他人合作編著
《語言學名詞》,語言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編纂,編寫音韻學詞條,商務印書館2011年。
《魏建功文選》,第二編者,與嚴紹璗先生合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中國語文》(大學文科版教師用書),溫儒敏總編,何九盈、吳曉東主編,本人負責編第一部分“古代文”部分,第1——70頁,重慶出版社2007年10月。
《中國語言文字學大辭典》,唐作藩主編,本人任編委,撰稿10萬餘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年5月。
《中國語言學史》(王力著)導讀,收入《中文專業本科生百部閱讀書目導讀》,教育部高等學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中國現代語言學家傳略》“唐作藩”條,第1207——1215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語言學),林祝組寒燾主編,本人撰寫部分中國現代語言學家(如羅常培、魏建功、陸志韋、周祖謨等)和音韻學名著(如《唐五代西北方音》、《十韻彙編》、《古音說略》、《唐五代韻書集存》等)條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四)2001年以來正式發表的主要學術論文:
《拾遺索隱太平史,一愉匙葛字千金勘定難——談梁岵廬先生<天朝遺事雜詠百首>的格律特點》,《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07期,36-40頁
《唐作藩教授對中國語言科學研究和發展的貢獻——為唐作藩先生九十華誕而作》,《語言科學》2017年04,438-446頁
《語言自邇集·異讀字音表》的探究與校理——威妥瑪《語言自邇集》異讀字研究之一,《文獻語言學》第三輯,第179——280頁,華學誠主編,中華書局2016年10月。
論唐作藩教授的漢語言學成就,《唐作藩的漢語言學世界》前言部分,第1——17頁,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年4月。
唐作藩教授的漢語言學成就述評,《邯鄲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
漢語語音史分期的綜合研究,(日本)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34輯,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刊行百周年紀念號,第29——73頁,日本株式會社好文出版2015年12月。
慧琳上下字異調同韻類的反切及其研究價值,《佛經音義研究——第三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4——24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12月。
論《集韻》作者在成書過程中的作用和分工問題(上)——論賈昌朝的作用及其《群經音辨》的影響,《漢語史研究集刊》第20輯,第9——81頁,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編,巴蜀書社2015年12月。
今音讀ji,qi,xi和zi,ci,si音節的古反切的折合問題,《漢字文化》2015年第1期,第17——22頁。
論周法高先生對中國語言學研究與發展的貢獻,與唐作藩合作,《邯鄲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第1——8頁。又(台灣)《東海中文學報》第28期,第1——19頁,台灣東海大學中文系2014年12月編印。
現代漢語國語zhuang,chuang,shuang的來源、形成過程及其相關問題,《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第11期,第36——39頁。
近二十多年來韓國學者在中國發表的漢語音韻學論著述評,(韓國)《中國人文科學》第五十六輯,第135——157頁,韓國中國人文學會2014年4月。
《集韻》五論,《中國言語文化學研究》第3號,第51——100頁,日本大東文化大學院外國語學研究科中國言語文化學專攻2014年3月。
怎樣把古反切折合成現代漢語國語讀音,《語言文字學》2013年第1期,第86——103頁,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增訂本選入《北大清華名師演講錄(4)》,第48——82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
北京大學中文系韓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音韻學研究成果述評,《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10期,第45——49頁。
論《集韻》轉移小韻非因“錯簡”而成,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32輯,第70——86頁,(日本)株式會社好文出版2013年10月1日發行。
淵博的學識,偉大的人格————深切懷念陳伯元師,台灣《國文天地》第28卷第4期,2012年9月號,第42——46頁。
中古音分期新論,《漢語史學報》第十二輯,第168——197頁,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
論知組、莊組、章組聲母在近代漢語早中期的演變類型,《輔仁國文學報》第三十三期,第21——62頁,台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10月編印。增訂本選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編《北大中文2012》,第606——638頁,北京大學中文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章太炎和他的《國故論衡》,邯鄲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第58——63頁。編入商務印書館2012年再版《國故論衡》的《編後記》。
論中古音分期問題——為何九盈教授八十華誕而作,《漢聲——漢語音韻學的繼承與創新》(張渭毅主編),上冊,第159——210頁,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再論《集韻》與《禮部韻略》之關係,《語言文字學》2011年第4期,第39——54頁,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
論《廣韻》異讀字在上古音研究中的地位,《先秦兩漢學術》第十二期,1——18頁,台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編印出版。增訂本收入《漢聲——漢語音韻學的繼承與創新》(張渭毅主編),上冊,第29——54頁,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論反切起源問題,《語言文字學》2008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修訂本選入《北大中文學刊》(2009),北京大學中文系編,第552——568頁,北京大學中文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集韻》轉移小韻新探,《漢語新探——慶祝祝敏徹教授從事學術活動五十周年學術論文集》,第300——350頁,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2007年2月。
論採用“散點多線式”框架構建和描寫漢語語音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三輯,第263——301頁,王寧主編,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
論《集韻》異讀字與《類篇》重音字的差異,《語言學論叢》第32輯,第193——223頁,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編,商務印書館2006年。
1950年以來大陸地區中古音研究概述,《中古漢語研究》第二輯,第31——60頁,商務印書館2005年。
再論《集韻》的洪細,《漢語史學報》第5輯,第230——254頁,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從威妥瑪的《語言自邇集》看19世紀中期的北京語音,《輔仁國文學報》第二十期,第111——125頁,台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年7月。
1950——2004年國內中古音研究綜述,《音韻論集》,第358——408頁,中華書局2006年。
1950——2004年中國大陸地區中古音研究綜述,(日本)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24卷,第37——84頁,日本株式會社好文出版2005年3月。
1950——2003年大陸地區中古音研究綜述,《中國文學與通識教育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60——113頁,台北實踐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4年7月。
魏晉至元代重紐的南北區別和標準音的轉變,《語言學論叢》第27輯,第99——171頁,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主編,商務印書館出版2003年4月。
中古音分期綜述,《漢語史學報》第2輯,第27——37頁,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2003年第5期全文轉載。
《集韻》的反切上字所透露的語音信息(上)(中)(下),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1卷第1期第21——36頁,第3期第25——28頁和第5期第13——23頁連載。增訂本收入張渭毅《中古音論》,第121——177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集韻》重紐的特點,《中國語文》2001年第3期,第236——244頁。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2001年第10期全文轉載。
論《群經音辨》對《集韻》的影響,《語言學論叢》第二十三輯,197——257頁,北大中文系編,商務印書館2001年3月。
主要科研項目
2015年8月,負責主持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批准號:15WYB041)《基於“散點多線”漢語語音史觀的漢語音韻史研究》。
2013年5月,負責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宋朝兩代“篇韻”及其相關辭書的綜合比較研究》(批准號:13BYY109)。
2009年9月——2014年9月,負責主持教育部一般項目《遼宋金異讀字綜合研究》(批准號:09YJA740007),已經結項。
2005年5月——2008年9月,負責主持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重點科研項目《互注〈集韻〉校本》,已經完成。
2000年5月——2003年2月,負責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批准號:00CYY006)《<集韻>的綜合研究》,已經結項。
榮譽獎項
2015年6月,獲北京大學2015年度人文杰出青年學者獎。
2013年12月,論文《中古音分期新論》(2012)獲得北京大學第十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10年9月,獲得北京大學2009——2010年度教學優秀獎。
2006年9月,論文《論<集韻>異讀字與<類篇>重音字的差異》(2006)獲得北京大學第十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04年6月,論文《魏晉至元代重紐的南北區別和標準音的轉變》(2003)獲得2004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學家獎金一等獎。
魏建功先生學術年譜,《魏建功文選》,第268——289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三)與他人合作編著
《語言學名詞》,語言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編纂,編寫音韻學詞條,商務印書館2011年。
《魏建功文選》,第二編者,與嚴紹璗先生合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中國語文》(大學文科版教師用書),溫儒敏總編,何九盈、吳曉東主編,本人負責編第一部分“古代文”部分,第1——70頁,重慶出版社2007年10月。
《中國語言文字學大辭典》,唐作藩主編,本人任編委,撰稿10萬餘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年5月。
《中國語言學史》(王力著)導讀,收入《中文專業本科生百部閱讀書目導讀》,教育部高等學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中國現代語言學家傳略》“唐作藩”條,第1207——1215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語言學),林燾主編,本人撰寫部分中國現代語言學家(如羅常培、魏建功、陸志韋、周祖謨等)和音韻學名著(如《唐五代西北方音》、《十韻彙編》、《古音說略》、《唐五代韻書集存》等)條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四)2001年以來正式發表的主要學術論文:
《拾遺索隱太平史,一字千金勘定難——談梁岵廬先生<天朝遺事雜詠百首>的格律特點》,《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07期,36-40頁
《唐作藩教授對中國語言科學研究和發展的貢獻——為唐作藩先生九十華誕而作》,《語言科學》2017年04,438-446頁
《語言自邇集·異讀字音表》的探究與校理——威妥瑪《語言自邇集》異讀字研究之一,《文獻語言學》第三輯,第179——280頁,華學誠主編,中華書局2016年10月。
論唐作藩教授的漢語言學成就,《唐作藩的漢語言學世界》前言部分,第1——17頁,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年4月。
唐作藩教授的漢語言學成就述評,《邯鄲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
漢語語音史分期的綜合研究,(日本)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34輯,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刊行百周年紀念號,第29——73頁,日本株式會社好文出版2015年12月。
慧琳上下字異調同韻類的反切及其研究價值,《佛經音義研究——第三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4——24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12月。
論《集韻》作者在成書過程中的作用和分工問題(上)——論賈昌朝的作用及其《群經音辨》的影響,《漢語史研究集刊》第20輯,第9——81頁,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編,巴蜀書社2015年12月。
今音讀ji,qi,xi和zi,ci,si音節的古反切的折合問題,《漢字文化》2015年第1期,第17——22頁。
論周法高先生對中國語言學研究與發展的貢獻,與唐作藩合作,《邯鄲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第1——8頁。又(台灣)《東海中文學報》第28期,第1——19頁,台灣東海大學中文系2014年12月編印。
現代漢語國語zhuang,chuang,shuang的來源、形成過程及其相關問題,《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第11期,第36——39頁。
近二十多年來韓國學者在中國發表的漢語音韻學論著述評,(韓國)《中國人文科學》第五十六輯,第135——157頁,韓國中國人文學會2014年4月。
《集韻》五論,《中國言語文化學研究》第3號,第51——100頁,日本大東文化大學院外國語學研究科中國言語文化學專攻2014年3月。
怎樣把古反切折合成現代漢語國語讀音,《語言文字學》2013年第1期,第86——103頁,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增訂本選入《北大清華名師演講錄(4)》,第48——82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
北京大學中文系韓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音韻學研究成果述評,《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10期,第45——49頁。
論《集韻》轉移小韻非因“錯簡”而成,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32輯,第70——86頁,(日本)株式會社好文出版2013年10月1日發行。
淵博的學識,偉大的人格————深切懷念陳伯元師,台灣《國文天地》第28卷第4期,2012年9月號,第42——46頁。
中古音分期新論,《漢語史學報》第十二輯,第168——197頁,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
論知組、莊組、章組聲母在近代漢語早中期的演變類型,《輔仁國文學報》第三十三期,第21——62頁,台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10月編印。增訂本選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編《北大中文2012》,第606——638頁,北京大學中文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章太炎和他的《國故論衡》,邯鄲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第58——63頁。編入商務印書館2012年再版《國故論衡》的《編後記》。
論中古音分期問題——為何九盈教授八十華誕而作,《漢聲——漢語音韻學的繼承與創新》(張渭毅主編),上冊,第159——210頁,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再論《集韻》與《禮部韻略》之關係,《語言文字學》2011年第4期,第39——54頁,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
論《廣韻》異讀字在上古音研究中的地位,《先秦兩漢學術》第十二期,1——18頁,台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編印出版。增訂本收入《漢聲——漢語音韻學的繼承與創新》(張渭毅主編),上冊,第29——54頁,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論反切起源問題,《語言文字學》2008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修訂本選入《北大中文學刊》(2009),北京大學中文系編,第552——568頁,北京大學中文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集韻》轉移小韻新探,《漢語新探——慶祝祝敏徹教授從事學術活動五十周年學術論文集》,第300——350頁,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2007年2月。
論採用“散點多線式”框架構建和描寫漢語語音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三輯,第263——301頁,王寧主編,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
論《集韻》異讀字與《類篇》重音字的差異,《語言學論叢》第32輯,第193——223頁,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編,商務印書館2006年。
1950年以來大陸地區中古音研究概述,《中古漢語研究》第二輯,第31——60頁,商務印書館2005年。
再論《集韻》的洪細,《漢語史學報》第5輯,第230——254頁,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從威妥瑪的《語言自邇集》看19世紀中期的北京語音,《輔仁國文學報》第二十期,第111——125頁,台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年7月。
1950——2004年國內中古音研究綜述,《音韻論集》,第358——408頁,中華書局2006年。
1950——2004年中國大陸地區中古音研究綜述,(日本)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24卷,第37——84頁,日本株式會社好文出版2005年3月。
1950——2003年大陸地區中古音研究綜述,《中國文學與通識教育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60——113頁,台北實踐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4年7月。
魏晉至元代重紐的南北區別和標準音的轉變,《語言學論叢》第27輯,第99——171頁,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主編,商務印書館出版2003年4月。
中古音分期綜述,《漢語史學報》第2輯,第27——37頁,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2003年第5期全文轉載。
《集韻》的反切上字所透露的語音信息(上)(中)(下),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1卷第1期第21——36頁,第3期第25——28頁和第5期第13——23頁連載。增訂本收入張渭毅《中古音論》,第121——177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集韻》重紐的特點,《中國語文》2001年第3期,第236——244頁。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2001年第10期全文轉載。
論《群經音辨》對《集韻》的影響,《語言學論叢》第二十三輯,197——257頁,北大中文系編,商務印書館2001年3月。
主要科研項目
2015年8月,負責主持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批准號:15WYB041)《基於“散點多線”漢語語音史觀的漢語音韻史研究》。
2013年5月,負責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宋朝兩代“篇韻”及其相關辭書的綜合比較研究》(批准號:13BYY109)。
2009年9月——2014年9月,負責主持教育部一般項目《遼宋金異讀字綜合研究》(批准號:09YJA740007),已經結項。
2005年5月——2008年9月,負責主持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重點科研項目《互注〈集韻〉校本》,已經完成。
2000年5月——2003年2月,負責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批准號:00CYY006)《<集韻>的綜合研究》,已經結項。
榮譽獎項
2015年6月,獲北京大學2015年度人文杰出青年學者獎。
2013年12月,論文《中古音分期新論》(2012)獲得北京大學第十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10年9月,獲得北京大學2009——2010年度教學優秀獎。
2006年9月,論文《論<集韻>異讀字與<類篇>重音字的差異》(2006)獲得北京大學第十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04年6月,論文《魏晉至元代重紐的南北區別和標準音的轉變》(2003)獲得2004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學家獎金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