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跡
做好生產管理上的事,還要時時處處做個技術創新上的有心人。
在張海斌的名言錄里有這樣一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5年前的一天,他在一次檢查完工作返回的路上,無意之間看到3名職工在4—10注水井井口工作,他們在用枕木、麻繩、千斤頂、榔頭,十分吃力地更換250閘門,個個汗流浹背。看到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場景,他的內心受到觸動,能不能改變這種工作局面呢?能不能讓職工輕鬆一點?能不能幹活效率再高一點?回到隊上,他就和幾個骨幹談開了這個想法,大家都很支持技改的構想。但是,萬事開頭難,再加上生產上的事多,這件事似乎被淡忘了。後來的一次,張海斌和職工在J3—905井更換減速箱,在調整剎車拉桿過程中,發現剎車拉桿是利用調節螺母正反扣原理,達到松和緊的目的。那么,該原理能不能製成另外一個工具,用於推拉更換注水井閘門呢?瞬間來了靈感,讓他特別興奮。於是一連幾天他都往井上跑,對著井口流程觀摩,反覆構想對比。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畫出了一張推拉器圖紙。經過機廠加工,第一個250閘門推拉器工具就這樣誕生了。經過現場試用,過去由三個人、兩個多小時更換250閘門的工作量,現在只需一個人單獨操作、30分鐘就足夠了。
這一革新成果獲得油田科技進步獎,目前在各個管理區普遍推廣套用。嘗到了技術革新的“甜頭”,更加激發了張海斌技術創新的熱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先後推出H9—4井雙盤根盒技術裝置,杜絕了不法分子盜油現象的再發生;成功研製出“抽油機防盜剎車”,使目前江河採油管理區抽油機95%以上剎車齊全。2010年~2014年,在由他領銜的採油廠第一個勞模創新工作室的“推波助瀾”下,他們管理區研製出了47項技術革新創新成果,全部都用到生產上,其中“抽油機防盜剎車裝置”等12項技術攻關成果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張海斌回憶說,當初他就對採油技術能手韓永平非常羨慕,自己就暗下決心,“我也要當技術能手、考技師!”就這樣,他白天忙完工作,晚上就抱起書本學習。為了記住一道道考題,他把題目全部寫成紙條,貼在靠床的牆上,每天晚上睡覺前記一遍,早晨醒來再記一遍。憑著這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1997年,他如願考取了採油技師,接著又考取了高級技師。
為了把自己多年來的學習心得和成功經驗傳授給身邊的每位職工,張海斌在每周召開職工大會前,都要專門抽出半小時登台講課。之後,他又組織隊上的職工都上台當老師,和大家共享在某一方面的工作經驗和體會。這種“今天我來當老師”授課法和導師帶徒活動實行以來,他們管理區湧現出了很多“明星”技工人才,尤其是由他先後帶出和輔導過的19名徒弟,有的當上了生產骨幹,走上了領導崗位;有的考上了技師,當上了油田和廠勞動模範、巾幗建功標兵,其中李強、孫小海獲得了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和“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
“做好自己是本性,帶好團隊是剛性”——能在業績中提煉自己的名言,就揭示了他“追夢人”的奮鬥足跡
2013年12月13日,江河油礦實施扁平化管理,成立江河採油管理區,張海斌通過競聘成為管理區生產運行中心主任。“職位高了”,責任重了,壓力肯定也就大了。例如:新井投產、老井復產復注、油水幹線穿孔、HSE施工等生產中的大事、難事、麻煩事,他都要全力以赴處理協調好,更重要的是,面對當前低油價寒冬期,凡安排任何一項生產施工,都要把提質增效放在第一位去定位、去思考。
2015年4月17日,管理區11號站出現油幹線老化穿孔,使往日的花園小站變得一片狼藉,如果不及時處理,將嚴重影響6口油井的正常生產。
在以往,如果安排外部施工隊來幹這個活,只需要掏錢就一切“OK”了。但是,現在任何一項施工都得讓效益“說”了算。為了減少對產量的影響,張海斌經仔細查看,發現了新幹線上有一個掃線頭。這一發現,他的心裡就有譜了,只要從計量間閥組上拆掉一個閥門,用高壓軟管連線到該掃線接頭上,就可以不停產更換這條35米長的油幹線。當天,維修大班兩個車組全部上場,並按照不損壞站內水泥地坪原則,共挖了兩個1.5米長的涵洞讓管線穿越通過。經過5個小時的連續奮戰,他們一舉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減少了原油損失3.5噸。經測算,把原來管徑為159毫米的幹線更換為76毫米,僅節約材料費用就達6000元。
本著“自己能幹自己乾”原則,2015年以來,裝抽、機泵維修、收水、修路鋪管排等昔日“外包”工作,現在一律都由他們自己乾。為了解決T5—906井、H4—106兩口燒煤井開採成本費用高的問題,張海斌和技術員王傑等工友開動腦筋,現場試驗,採取利用地熱能量通過循環泵加速提溫的方法,實現了不燒煤就能正常生產的工藝,通過測算,此項技改年減少用煤104噸。
儒家思想對人本性的認知是“人之初,性本善”。那么,“潮人”張海斌自己的名言是:“做好自己是本性,帶好團隊是剛性。”他要求團隊每一位成員都要立足自身崗位,主動作為,敢於擔當,做愛崗敬業的“追夢人”。
時代給了張海斌機遇也給了他壓力,時代給了張海斌坐標也給了他夢想。他在創造的業績中提煉著人生奮鬥新的名言。
點評:
張海斌是一位光榮的採油工人,儘管他已被提拔為管理區的主任,但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在一線摸爬滾打,整天要面對採油工作中千頭萬緒的繁雜瑣事,整天要面對採油工作區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30年了,他堅守如初,堅定如初,奮鬥如初,夢想如初!這就是新時代中國工人的傑出代表。
“當工人,就要當一個響噹噹的‘金牌工人’。”
這是張海斌從上班第一天起就為自己立下的人生目標。在採油一線幹了30年的他,已經通過艱辛努力,先後考取了成人自學大專、函授本科文憑,考取了技師、高級技師、採油工程師資格。尤其在近5年來,他帶領隊伍科技創新、最佳化管理,累計超產原油1.4萬噸,取得局廠級成果20多項,累計創效740萬元,不但自己早已成為響噹噹的“金牌工人”,還帶出了一支響噹噹的中石化“金牌採油隊”。
張海斌是標準的“油二代”,17歲時踩著父輩的足跡走進了桐柏山下的河南油田。在“一代”採油人的薰陶下,艱苦奮鬥、愛崗敬業、樂於奉獻、報效國家這些傳統美德已深深嵌入到了他的靈魂深處。多年來他變換過很多崗位,從工人“跨界”到管理層,從技師“跨界”到工程師,從政工“跨界”到乾行政……他乾一行愛一行,愛一行鑽一行,鑽一行精一行,被工友們譽為百里採油區的“多面手”“大把式”。
“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名言不是用來“裝飾”門面,而是激勵他奮進的法寶
有人把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稱為“中生代”,在這些年份出生的人既有新中國成立以來形成的傳統思想,但又因其成長於改革開放初期接受了很多新思維,典型的年代印記讓他們推脫不掉“承上啟下”的“天然”責任。
張海斌1968年出生,父母都是由軍人轉業到油田的,是河南油田初期“會戰”的功臣。這樣的家庭背景為他打下了“根紅苗正”的烙印。
但是有著新思維的張海斌也是一個“潮人”,他沒有受到因父母工作原因而“顛簸”不定生活方式的影響和油田“軍旅”式變化不定環境的制約,而是從少小時期開始就博覽群書、涉獵廣泛、通曉百業,這也許就是他後來乾什麼成什麼的根源。
“潮人”張海斌喜歡摘錄一些他喜歡的名言名句,但他又與有些人純粹為“裝飾”門面不同,他是用來激勵自己、鞭策自己的。
名言道:“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張海斌先後當過5個計量站的站長、1次測試班班長、2次生產副隊長和黨支部書記、7年的採油隊隊長、2年的管理區生產辦主任。在這些看似簡單又平凡的崗位上,要想把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處理好,並不簡單。
2010年,是張海斌在原採油六隊乾隊長的第4個年頭。當年10月,正是“大幹90天,日產320,向年底衝刺”勞動競賽的關鍵時期。為了打贏這一場奪油上產攻堅戰,他在全隊動員會上提出了“寧肯瘦上兩斤肉,也要把產量搞上去”的口號。
一次,他帶領維修大班正在C9—8復產井組織安裝減速箱、電機,突然接到37號站站長孫小海打來的電話:“X3—8井油管線穿孔,請快來支援!”他剛掛掉電話,正在考慮如何處置這口日產5噸高產井的問題時,電話又響了,傳來了32號站T482抽油機毛辮子斷股,被迫停井的信息……當時他猶如烈火攻心。怎么這么碰巧?怎么事故都糾纏在一起了?大幹期間,每一個生產環節都不能停轉。經過短暫思考之後,他決定自己跑,分別到32號、37號井站現場處理故障。他爭分奪秒,分別組織兩個井站值班人員處理穿孔和更換毛辮子。當時,當工友孫小海等人看到張海斌一身油一身汗地趕來時,還十分驚異:“咦?這點‘小事’大班來就行了,怎么張隊你親自來了?”
在那段日子裡,張海斌以隊為家,沒有周末、沒有休息。餓了,一包快餐面、一袋榨菜就是一頓飯;困了,在值班室的木頭沙發上裹個黃大衣躺一會兒。家裡人曾經不止一次地埋怨過他,說他天天去上班,孩子到底還管不管?難道隊上離開你就不轉了?張海斌聽到這些人之常情的抱怨話,確實很難受,確實很愧疚。但是,當隊上不僅完成了全年產量衝刺目標,還實現超產297噸時,他把“家事”就又拋到腦後去了。
人物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