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風格
概觀張洪先生的繪畫創作,無論人物表現或風景描繪,皆不故弄當代藝術時下流行的觀念隱喻,亦不流連於純形式與技法的自我複製,而是從他對社會現實的深切情感出發,關注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人物形象或具體場景,在對油畫本體語言的探索和主題的構建的矛盾對抗中實現對現實的視覺追問。
張洪先生善於抽離自然物象的碎片形態構建畫面,主動地將色彩、筆觸、肌理等語言要素統一在畫面結構的追求之下,消解了自然的真實,建立起畫面本體的真相。在破解結構的過程中,他並未完全的拋棄自然,而是始終保持和自然的聯繫,這種聯繫通過在描繪過程中不斷回到內心對自然的真情實感得以實現。
公共收藏
主要作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物評價
張國忠(四川省美協副主席、四川省美術館副館長):
張洪善於抽離自然物象的碎片形態構建畫面,主動地將色彩、筆觸、肌理等語言要素統一在畫面結構的追求之下,消解了自然的真實,建立起畫面本體的真相。在破解結構的過程中,他並未完全的拋棄自然,而是始終保持和自然的聯繫,這種聯繫通過在描繪過程中不斷回到內心對自然的真情實感得以實現。張洪先生將結構的主觀提取與處理落實在真誠、平和而富有生意的筆觸之中,使畫面整體顯出概括的力量和充盈的內涵。同時,他將綿延不斷的結構生長融化於對比較弱的整體色調,用飽含情感的色彩之柔和沖融了結構間的矛盾與張力,使畫面整體顯出一種東方式的含蓄美感。結合關鍵部位的敲擊和畫題的介入,讓我們流連於畫面筆觸與光色變幻的同時,依稀辨認出交織的意象,感受到作者真摯的內心體驗,喚起知覺上的同構感受。
武天(美術學碩士、著名評論家):
張洪先生的風景寫生有一種東方山水畫般的詩意氣質。他以創作的狀態介入寫生,以個人情感主導描繪過程,以意象的方式描繪主觀心理體驗。他喜歡用地點加季節作為畫題,如《上里之冬》《羌寨之秋》《瀘沽湖之冬》等,正是從對此地此景、此時此刻的體驗和情感出發,將筆觸與結構共同組織的意象置於主觀的色彩經營之中,形成含蓄雋永的畫境。《羌寨之冬》中的銀灰色調將豐富,果斷的筆觸籠罩在一片迷濛的冬日氣息之中,微妙的灰色變化伴隨結構的概括與生長,揮灑的筆觸如同中國畫中的潑墨和破墨效果,而對光的顫動感的保留也隱含在迷濛之中,不但表現了凝固的時間印象,更喚起了觀者對生命的遐想和對逝去歷史的哀嘆。
同樣的形式語言與處理手法也體現在張洪先生的人物題材創作之中。從《西部印象》、《橋頭堡》到《歇氣》、《建設者》等一系列同類題材的作品中,對鄉土的眷戀情感體驗落實在對建設者的描繪與歌頌,作品中的形象在從具體實在的描繪逐步簡化、概括的同時,筆觸與色彩卻進一步得到了表達的空間與力量。形象所處的環境被平實的情感所牽引逐步被抽象為一種銀灰色的氣氛,反過來籠罩了整個畫面,詩意化地象徵了當下城市化過程中人們對家鄉對環境的心理印象。這些“建設者”的形象仿佛更是現代城市中的“拾穗者”或“破壞者”,他們都在作者的筆下化為麻木的形態,照映著每一位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