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泳恆

張泳恆

張泳恆,男,1986年8月8日出生,黑龍江慶安人。是一位傑出的人文學家。曾經在早年對於中國的古文化,中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有較深的研究。本人的作品無論書法、繪畫、詩詞和音樂創作都偏向於立體、獨特的事物和思維。對當代80、90後青少年產生了一些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泳恆
  • 出生日期:1986年8月8日
  • 畢業院校: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與歷史學院
  • 出生地:黑龍江慶安
簡介,個人經歷,

簡介

他本人對歷史並沒有太多的研究和深造,僅是對我國古代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戰爭和融合是如何促進了中國文明的發展與進步有獨到的見解。他崇尚馬基雅維利的觀點:“強權就是公理”!也正如希特勒的論斷,一個文明如果沒有強大的力量去支撐也遲早要被野蠻所征服。當代也一樣,必須刻不容緩地發展。

個人經歷

在大學就讀期間,他總是到警校去研究刑偵和實踐。在和2005級法律專業學生一同實習的過程中,他潛心研究心理學、犯罪心理學、各類犯罪的動機等,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並在2007年黑龍江省公安幹部職業學院學生組射擊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他個人愛好廣泛,尤其是在詩歌創作方面表現突出,2004年10月到2007年10月期間創作了詩集三十餘首。其中《幻滅》、《凝月》等作品中所表現出的一個年輕人對生命的感悟更是發人深思。“晨露雖涸,驕陽又現。紅日逝時,秋水長天。”
張泳恆
張泳恆早期草書作品
在大眾藝術方面,張泳恆喜歡古典歐洲的立體風格,無論是建築作圖,還是音樂作品,都不乏達文西式的琢磨和梵谷式的想像。總是在缺乏光線的角落映襯頗具特色夕陽或流水,也總是在抑揚頓挫的高潮中穿插瑞士峽灣般的小調。
現任一所大學的教師,仍舊主要研究哲學。張泳恆認為,世間的萬物並不是循環的,雖然永遠在運動,確都有終點。他尊重古代道家學派的無為思想,推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態度。他認為人生在世應該順其自然,凡事不要去過分的苛求和爭取。應當存留一顆善良的心,像流水一樣,自己不要帶走和索取任何。這些觀點也和他悲觀消極的人生觀有密切聯繫。正如他的詩中說:“浮萍如生人若水,雖有間歇不曾回。”
他的個人生活狀態和習慣也和那些潦倒的文人墨客一樣,毫無規律。喜歡虛無幻境的東西,對現實的殘酷和當年社會給年輕一代帶來的過度壓力無奈。在對中學的教學和對當代大學的教學研究中使他對當代大學生的前景有了非常深刻的研究。張泳恆認為:“當代的大學教育,可以職業化和技能化,但是不能單一化。這個不單一指的不是多開設課程也不是多實踐環節,而是所有課程都要注重實踐環節。盡最大所能讓學生投身到實踐中去。”他認為動力來自壓力,今天的學生感受不到父輩創業艱難和面對的時代壓力,安逸會摧毀一個國度未來的文明,會摧毀一個民族。那么安逸的意識會首先開始摧毀那些正值求學時代的孩子們。他在承擔國家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方面也有突出表現。最希望能夠“盡我們所有人的微薄力量去延續五千年的文明。”
張泳恆
警隊時期
張泳恆
毛筆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