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中(張治忠(著名愛國將領))

張治中(著名愛國將領)

張治忠(著名愛國將領)一般指本詞條

張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男,原名本堯,字警魄,後改名治中,字文白,安徽巢縣(今巢湖市黃麓鎮洪家疃人,黃埔系骨幹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愛國主義人士。1932年“一.二八”淞滬會戰時任第五軍軍長,在上海抵抗侵華日軍;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因失誤導致“11.13長沙大火”事件而被革職。1945年,調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兼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1949年,致電陶峙岳將軍和新疆主席包爾漢,促成新疆和平解放;1969年在北京病逝。

張治中在國民黨任職期間受到蔣介石的認可和重用;但是他堅持國共兩黨和平共處。解放戰爭後,鑒於張治中對中國和平做出的貢獻,被稱為“和平將軍”。有張治中故居留作紀念。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童年時期,軍閥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成就貢獻,政治,軍事,家庭成員,軼事典故,忠於愛情,直言進諫,堅持正義,人物評價,後世紀念,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童年時期

張治中生於光緒16年(1890年)10月27日,其祖父是農民,父親是手工業者。張治中六歲入塾,讀書十年。因少年時家境貧寒,此後的6年中四處奔波流浪,曾在安徽豐樂河鎮(今肥西縣)一位叫呂為才的老闆經營的“呂德勝號”商鋪里做過學徒,從那時開始接觸並閱讀報紙,喜歡寫字算賬,在他的自傳中,有意將此作為人生漂泊的起點。其後先後在揚州的鹽務緝私營充過備補兵,在安慶巡警局當過備補警察,後入揚州巡警教練所受訓,3個月後畢業,成為正式警察。

軍閥時期

宣統3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張治中在揚州參加反清起義。
民國元年(1912年)進入陸軍第二預備學校。
民國5年(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
民國6年(1917年)到廣東參加護法運動,歷任駐粵滇軍連長、營長、駐粵桂軍總部參謀、師參謀長和桂軍軍校參謀長等職。
民國13年(1924年)初,對孫中山確立三大革命政策表示擁護,12月任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代理總隊長、軍官團團長,同時兼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師參謀長,廣州衛戍區司令部參謀長等職,被授銜上校。與中國共產黨周恩來惲代英密切合作,結成深厚友誼。
民國15年(1926年)7月參加北伐戰爭,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副官長、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教育長等職。後曾一度到歐美進行考察。
民國17年(1928年)7月後歷任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部主任、教育長,同時兼任教導第二師師長,參加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等的戰爭。
民國21年(1932年)1月兼任第五軍軍長,率部參加上海“一·二八”淞滬抗戰,曾予日軍以沉重打擊。
民國22年(1933年)12月任國民黨第四軍總指揮,率軍入閩,參與圍攻福建人民政府。
民國25年(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時,他主張和平解決。

抗戰時期

民國26年(1937年)抗戰爆發後,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兼左翼軍總司令,參加上海“八·一三”抗戰(淞滬會戰),取代何鍵擔任湖南省主席。從1937年11月20日至1939年1月17日,在任一年零兩個月,與中共湖南省委合作,推動湖南抗日救亡運動迅猛發展,為正面抗戰的勝利奠定了思想、組織和民眾基礎,被當時中共湖南省委負責人稱為湖南國共合作的“黃金時代”。
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民國27年(1938年)張治中作為湖南省軍事最高指揮者發動“焦土政策”,將距離長沙三百里以外的“新牆河”被誤傳為五公里近的“新河”,因此釀成了一場千古奇聞的“11·13長沙大火”。這場大火從11月13日至17日延燒了五晝夜,焚毀了兩千年古城繁榮,長沙成為抗戰時期損失最慘重的城市之一。軍事當局的戰略失誤,湖南軍政當局辱職殃民,被認為是這場劫難的直接原因,因此張治中作為當時湘省軍政魁首亦難辭其咎。11月20日因長沙大火被革職留任處分。
民國29年(1940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兼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長。在這些重要的工作崗位上,張治中兢兢業業,為自己立了“嚴守機密”、“寡言少主張”等自律,謹言慎行,努力工作,頗得蔣介石的好感。
民國30年(1941年)皖南事變後向蔣介石上書,主張繼續國共合作,共同抗日。
民國34年(1945年)5月在國民黨六大上,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常務委員。張治中受周恩來委託,到新疆成功地解救了被盛世才監禁多年的100多名共產黨幹部,使他們安全地回到延安,為共產黨保存了一批重要的骨幹力量。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國民黨政府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省主席,曾營救過被盛世才囚禁於新疆的一批共產黨員回延安。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他是唯一一位沒有同共產黨打過仗的國民黨將領,被人們稱為“和平將軍”。他曾多次代表國民黨去延安同共產黨談判。

解放戰爭

民國35年(1946年)1月代表國民黨參加軍調處三人小組,主張和平解決國內問題。
民國38年(1949年)4月任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國共產黨代表談判,雙方議定了《國內和平協定》八條二十四款。此協定遭國民黨政府拒絕後,接受了周恩來的懇勸留在北平,並發表《對時局的聲明》。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和開國大典,並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
1949年5月4日行政院下令免除張治中西北軍政長官職務,改由郭寄嶠代理。同年6月26日,張治中發表《我對時局的聲明》,申明其“和平建國之政治主張以及國家與個人之政治新生”,不啻宣示脫離廣州國民政府。是當時最高統治集團黃埔嫡系核心層高級將領“八大金剛”中唯一歸附中共的超重量級人士,對當時中國國民黨最高領導層具有較大震撼作用。同年8月,張治中應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同年9月他致電陶峙岳、包爾漢等,促使新疆和平解放。同年10月,他被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開除黨籍。

新中國成立後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職,對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貢獻。
1969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

成就貢獻

政治

1924年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張治中堅決擁護孫中山先生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對國內局勢的穩定起到了推動性的作用。
1939年主政湖南省,提出“廉、正、勇、勤”作為湖南省訓,同時以嚴正不苟的精神懲治貪污,整個社會面貌煥然一新;堅決貫徹聯共抗日的方針,使湖南成為抗日根據地之一。
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張治中作為國民黨代表多次與共產黨展開談判,保障了國共統一抗日戰線的穩定性。
1946年張治中多次周旋,營救新疆地區被捕共產黨員131人,其中有小孩23人,為新疆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礎。
1945年重慶談判與1949年北平談判中代表國民黨與中國共產党進行和平談判,1949年9月,致電陶峙岳將軍和新疆包爾漢主席,促成新疆和平解放,為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張治中對國家的大政方針,重要方略都深思熟慮,提出許多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供中央領導決策參考。

軍事

1925-1926年期間先後參加平定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第一和第二次東征作戰,鞏固了中華民國的穩定。
1930年5月編成中央教導第二師,率部參與中原大戰之隴海戰役,此次戰役使得各地軍閥損失慘重,為紅軍的發展提供了空間。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張治中作為戰前準備工作的組織者和戰役的指揮官,苦戰三個月,共殲滅日軍6萬餘人,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夢想。
1945年通過談判和解的方式處理新疆阿爾泰地區發生的“伊寧事變”,避免了新疆地區的戰亂。

家庭成員

妻子
洪希厚(1892-1976),張治中背後的女人。
長女
張素我(1915年4月—2011年12月2日),全國婦聯第六屆副主席。
次女
張素端,信息不詳。
三女
張素初,信息不詳。
大兒子
張一真,信息不詳。
小兒子
張一純,原北京政協常委。
(表格資料來源:)

軼事典故

忠於愛情

1909年,17歲的洪希厚按照當地洪張兩姓聯姻的習俗,嫁給了同樣來自貧寒人家的張治中,洪希厚一生對丈夫的工作從不亂髮表意見,但有有一次,洪希厚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當時張治中準備赴淞滬抗日戰場,他的四弟張文心也將前往。張文心七歲時即由洪希厚帶大,兩人感情深厚,洪希厚對丈夫說:“開戰時,讓文心留在你身邊,好嗎?”對於妻子的這一請求,張治中說:“我知道你的意思,但仗一打起來,是不分前後的。這次去上海,我已做好了戰死的準備,作為一名軍人,文心也應當如此。”其他時候,只要不打仗,洪希厚和張治中總是在一起,他們相互陪伴直到終老。

直言進諫

在國民黨任職期間總共四次直言進諫蔣介石
第一次上萬言書是“皖南事變”爆發後的1941年3月2日。張治中向蔣介石痛陳對國共問題處理的失策,“父親認為這是招致兩黨破裂的開始,關係甚大。”張治中在萬言書中建議:“為保持抗戰之有利形勢,應派定人員與共黨會談,以讓步求得解決”,“若猶是聽其拖延,其結果將對我無利而有害。”對此,張治中之子張一純說:“可惜,蔣介石並沒有接受父親的建議。”
第二次是1945年11月,國民黨當局正在為發動內戰做準備。張治中再寫萬言書,托人帶給蔣介石,力言對國共問題採取政治方式解決是獨一無二的途徑,反對重起內戰。他在萬言書中說:“我國經八年之長期抗戰……民窮財盡,無日不在水深火熱之中。……倘戰爭再度爆發,必益增人民之痛苦,違反人民之願望。”
第三次是在1948年5月5日,此前的5月1日蔣介石和李宗仁分別當選為總統、副總統。張治中給蔣介石寫了一封長信,在信中指出大局已經到了最嚴重的階段,提出補正之道是:執行親蘇政策、和共政策、農民政策、改革土地制度。蔣介石對這封信很重視。5月12日,張治中就收到了蔣介石的回電。蔣在電文中說:“來函與意見書今始詳閱,應再加研究後另行電告。”但是,此後再無下文。
第四次是在1949年。張一純說:“1949年參與北平和平談判時,父親還給蔣介石寫過長篇改革建議。”此前,張治中在溪口勸蔣出國未成,在北平更是感到蔣介石留在國內是對和平的最大障礙,所以在萬言書里痛陳利害。張治中後來回憶起這最後一封萬言書時說:“不知蔣介石看後反應如何,但事實已經說明他是不會接受的。”

堅持正義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張治中的家也受到了衝擊。在張治中家最艱難的時候,周恩來出面保護了他們一家。周恩來把張治中送到解放軍總醫院,改名叫林友文,不讓家屬去也不讓通電話。張治中從此變得很沉默,也不說話,但是他的健康卻被這種鬱悶的情緒所吞噬。在生命的最後三年,張治中每天晚上問兒子張一純文革的情況。
聽說彭德懷被打倒,張治中寫信給毛澤東,聽說劉少奇被打倒,張治中也寫信給毛澤東。彭德懷被打倒後張治中寫了1萬多字的信為彭德懷講話。他在信里講:“彭德懷的生活非常簡樸,對自己非常的嚴,洗臉水都不倒掉,留著接著洗腳。彭德懷非常艱苦樸素,他絕對不會反對您老人家。”然而,張治中寫的這兩封信都被周總理壓了下來。周恩來安慰張治中說:“你寫的信主席收到了,你現在的任務就是好好休息,剩下的事我來辦。”
除了寫信,張治中還曾經面諫毛澤東。“十大元帥要是都沒了,主席身邊怎么辦?”張治中曾在一次與毛澤東的會面時說了這句意味深長的話。張治中被兒子張一純推著坐在輪椅上見到毛主席。張治中見到毛澤東說:“毛主席啊,您老人家走得太快了,我跟不上……我黨內的好多老朋友,那些元帥都被打倒了,您老人家怎么辦吶?”這時,原本是坐著的毛澤東站了起來說:“文白兄啊,你放心吧,我們可以甄別嘛。”張治中並沒有說話,顯得很沉悶。

人物評價

蔣經國在得知張治中決定留在北平時稱道:“他太天真了,將來死無葬身之地”。
毛澤東稱“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蔣介石稱其為“革命叛徒”,“文白無能喪權辱國”。
鄧穎超評價張治中:“在第二次國內戰爭時期,文白先生是一位沒有同共產黨打過仗的國民黨軍人”。
周恩來曾評價張治中說:“這個人很複雜,又很簡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
因其一生均為中國和平奔波,故後人稱其為“和平將軍”。

後世紀念

張治中故居
張治中故居由故居和桂翁堂組成。故居位於巢湖市黃麓鎮洪家疃村,桂翁堂坐落在洪家疃村旁黃麓師範校園內。兩處房屋繫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建築物,磚木結構、小瓦屋面。張治中故居建於1928年,原有5間4進6廂共26間房屋。門首懸有趙朴初先生題寫的“張治中故居”花崗岩匾額。室內按當年的原樣陳列著張治中將軍的生活用品。離故居南約100米,是張治中先生創辦的黃麓師範。1988年6月,張治中故居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確定為巢湖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影視形象

1982年電影《風雨下鐘山》:智一桐飾張治中;
2009年電影《建國大業》:楊曉丹飾演張治中;
2010年電影《雪豹》:何政軍飾張治中;
2011年電視劇《中國1945之重慶風雲》:吳曉東飾演張治中;
2014年電視劇《長沙保衛戰》:張世會飾演張治中;
2016年電視劇《海棠依舊》:劉之冰飾演張治中;
2016年電視劇《東方戰場》:王伯昭飾演張治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