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祥(北京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學院)

張永祥,男,漢族,1962年12月出生,黑龍江省綏化市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水利工程學科理學博士,吉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博士後。現任國有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處長,建築工程學院水資源與水工程研究所所長。

從事水資源和污染控制模擬技術研究。研究特色是以模型為核心,水資源方向為“現場檢測系統-->模型-->預警平台”,水污染治理方向為“污染處理裝置-->模型-->控制運行”。運用水資源理論、水化學理論、數值方法、儀器檢測和計算機技術,將水量溶質運移過程、水污染控制機理和運行等模型化和定量化,實現過程再現和過程預測,從而為水資源管理和水污染控制提供決策支持。完成水資源監測預警系統、水流和溶質數學模型、水污染生態處理項目50餘項,正在研究項目5項。獲部省級科技進步獎5項,發表論文100餘篇,SCI、EI等收錄20餘篇,國家標準1部,出版專著6部。

先後從事水利工程、環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的教學工作。指導畢業研究生70餘人。正在指導水利工程碩士生3人,具有較強數學基礎和計算機技能,進行地表水和地下水模型研究。正在指導市政工程碩士生9人 和博士生5人,具有較強化學基礎和試驗技能,進行低濃度污水處理試驗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永祥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62年12月
  • 性別:男
人物簡介,學習和工作經歷,主要研究方向,科研課題,科研成果,主要專著,主要論文,

人物簡介

張永祥,男,漢族,1962年12月出生。教授。南京大學水利工程學科博士,吉林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博士後,現任建築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市政工程學科部水資源工程主講教授。
主持和參與完成國家和部省級項目40餘項,獲國家教委、北京市和國土資源部等科技進步三等獎5項。在《科學通報》、《Journal of Ground Water》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5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5篇。出版專著5部。

學習和工作經歷

教育經歷
1993--1996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獲理學博士學位。
1984--1987 長春地質學院水工系(現吉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獲工學碩士學位。
1980--1984 長春地質學院水工系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11--現在 北京工業大學國有資產和實驗室管理處處長,建築工程學院水資源所所長,教授。
2004--2010 北京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市政工程系,院黨委書記,水資源所所長,教授。
2001--2004 北京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市政工程系,院黨委副書記,教授。
1997--2001 吉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環境工程系,博士後,教授。
1987--1997 長春地質學院水工系環境教研室,支部書記、副主任,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水資源管理和污染控制模擬技術。
運用系統工程理論、水資源理論、污染物遷移轉化理論、現代實驗技術和計算機模擬技術,開展水資源經濟和技術評價、規劃與管理,水污染機理和控制模擬,以及基於3S技術的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等研究。研究特色是將水資源技術經濟政策、水量水質運移過程、水污染實驗機理、水處理工程運行工況等定量化和模型化,通過數量化理論和模型仿真技術進行過程再現和過程預測,從而為水資源管理、水污染控制提供決策支持系統。
研究領域包括:水資源系統分析理論、水資源保護規劃理論與技術、水資源管理3S技術、水污染控制仿真模擬技術、污染場地修復技術、水污染控制數學模型和計算機模擬等。

科研課題

完成國家、部省級等項目26項。目前,主持項目7項。
1,多孔介質中微生物除氮機理15N標識及其數值模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4-,負責人
2,北京市水體富營養化模型及預警系統研究,北京市教委項目,2004-,負責人
3,北京市朝陽區水資源管理軟體系統,北京市水利局項目,2003-,負責人
4,北京市朝陽區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的水質研究,北京市朝陽區水利局項目,2003-,負責人
5,北京市水庫富營養化預警系統研究,北京市優秀人才工程項目,2003-,負責人
6,水-土環境中污染物遷移演化三維模擬方法研究,973項目“首都北京及周邊地區大氣、水、土環境污染機理與調控原理”子專題,2002-,負責人
7,高濃度污水處理過程中水流和溶質運移理論,北京工業大學211基金,2001-2002,負責人
8,污染含水層微生物除氮過程15N標識實驗研究,國土資源部項目,1999-2002,負責人
9,全球氣候、水文、地質和環境對比研究,國際合作項目(IGCP379),1995-2000,中國東北研究區負責人
10,雙重介質水質和水量運移理論模型及方法研究,國土資源部青年基金項目,1989-1992,負責人

科研成果

獲部省級科技進步獎5項。研究成果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SCI、EI、ISTP收錄7篇。出版專著5部。
雙重介質中水質和水量運移理論模型及方法研究,1994年,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獲獎人
化學動力學法在地下水資源評價中的理論和方法研究,1996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三獲獎人
沿海地區地下水環境系統動力學方法研究,2000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二獲獎人
多孔介質溶質運移動力學,地震出版社,張永祥,2000年
全國勘察設計註冊公用設備工程師專業考試複習題集(給水排水專業),2004年,北京工業大學,參編排水工程部分,建築出版社
微生物淨化過程中污染質運移數學模型及數值方法,長春科技大學學報,張永祥、薛禹群、黃繼國、陳洪漢,1997年,增刊
中國北方地區岩溶作用與碳循環研究,中國岩溶,張永祥、董英、陳鴻漢等,1998年,第4期
含硫酸廢水處理利用的實驗研究,黃繼國、劉星娟、張永祥等,長春科技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GT—鐵氧體法處理含鉻廢水實驗研究,黃繼國、張永祥,長春科技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65-66
中國北方岩溶區地下岩溶水庫—地表水聯合調度,陳鴻漢,張永祥,地學前緣,2001年,第1期,185-191

主要專著

1.張永祥、陳鴻漢。多孔介質溶質運移動力學,地震出版社,2000年。
2.陳鴻漢、張永祥、王新民。沿海地區地下水環境系統動力學方法研究,地震出版社,2000年。
3.曹玉清、胡寬容、張永祥。岩溶化學環境水文地質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

主要論文

1.趙志剛,張永祥,李志元,李維垚。曝氣阿科蔓氧化塘處理高寒地區污染河水中試研究,水處理技術,2013(11):330-336。
2.郝靜,張永祥,丁飛,白玉華,任仲宇,鞏奕成。改進的DRASTIC模型在地下水易污染性模糊評價中的套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13(5):142-146。
3.彭碩佳,鄒洪,張永祥,趙志剛,趙鵬芳。低溫低C/N比複合A2/O啟動實驗研究,環境科學與技術,2013(2):142-146。
4.張永祥,姚偉濤,肖社明,任仲宇,王磊,羅肖雅。序批式MBBR中反硝化聚磷菌的選擇與富集,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13(1):92-96。
5.Hao Jing, Zhang Yongxiang, Guo feng Ning, Jing Qi. Research on ground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with fuzzy mathematic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 347-353 ISSU DATE 2012,PAGE 2287-2294.
6.張永祥,梁建奎,王然,任仲宇,井琦。地下水PRB 原位生物修復中一種釋氧材料的改進技術及效果分析,環境工程學報,2012(11):3910-2914。
7.彭碩佳,張永祥,趙志剛,趙鵬芳。低C/N值下複合A2/O工藝的反硝化除磷效能,中國給水排水,2012(8):8-11。
8.張永祥,寧國鋒,高維春。試驗場地下水的數值模擬,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12(6):137-139。
9.Zhigang Zhao, Yongxiang Zhang, Xiao Hu, Shuojia Peng,Zhiyuan Li. Research on slightly polluted river water treatment of Xinkai River in Changchun city,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ICFEEE 2012),2012.
10.李志元,張永祥,李維垚,彭碩佳,姚偉濤,表流人工濕地對微污染水脫氮除磷效果中試研究,2012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2012年6月,330-336。
11.張永祥,袁崇剛,閆峰,任仲宇,趙鵬芳,趙志剛。生態基泛氧化塘工藝對城市河道污水的淨化效果,中國給水排水,2011(17):36-39。
12.韓非,吳吉春,張永祥,鹹/滷水入侵越流含水層的數值模擬:以山東省萊州灣南岸為例,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281-289。
13.張永祥,郝靜,任仲宇。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水環境立體監測技術研究,2010中國(北京)國際建築科技大會,2010年11月,614-618。
14.魏海娟,張永祥,蔣源,張璨。碳源對生物膜同步硝化反硝化脫氮影響,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10(11)。
15.魏海娟,張永祥。移動床生物膜系統SND影響因素研究,環境科學,2009(8):2342-2346。
16.魏海娟,張永祥,施同平,張璨,田淼,移動床生物反應器處理低C/N比生活污水試驗研究,環境科學與技術,2009(7):6-10。
17.張永祥,王磊,姚偉濤,張麗雲。WASP模型參數率定與敏感性分析,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09(5):27-30。
18.ZHANG Yong-xiang,WEI Hai-juan. 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Technology of Sewage via δ15N Identificati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 June 14-16。2009.
19.ZHANG Yong-xiang,WEI Hai-juan., Denitrifying characters study using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moving-bed biofilm reactor,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8, Vol.34 No.12 1320-1325.
20.劉亮,張永祥,魏海娟,劉賢榮,δ15N標識技術對污水生物脫氮的試驗研究,環境污染與防治,2007(2):123-126。
21,張永祥,秦景華,王慧峰等。北京市朝陽區多目標水量最佳化配置模型研究,吉林大學學報,2007(2):243-248。
22.張永祥,劉敬濤,秦景華,豐鎧斌,翟慧霞,王慧峰,彭慶君,朱亞雷,北京市郊區農村安全飲用水保障技術及實例分析,北京水務,2006(6):20-22。
23.王丹虎,張永祥,李玉新,鄒洪。基於ASM3的改進活性污泥數學模型的建立及套用,中國給水排水,2005(增刊):293-296。
24.韓非,薛禹群,吳吉春,葉淑君,張永祥,萊州灣南岸鹹水入侵條件下的地下水化學特徵與滷水形成,地質論評,2001(1):2631-2639,
25.陳鴻漢,張永祥。中國北方岩溶區地下岩溶水庫-地表水聯合調度,地學前緣,2001(1):185-191。
26.Xue,Yuqun, Wu,Jichun Ye,Shujun Zhang,Yongxiang. Hydrogeological and hydrogeochemical studies for salt water intrusion in the south coast of Laizhou Bay,China,Journal of Ground Water. January-February 2000,Vol.38,No.1,38-45.
27.Xue yuqun, Wu jichun, Xie Cunhong, Zhang Yongxiang. The sea water and salt water intrusion in the Coast area of Laizhou Bay,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8,vol.43, No.12, 983-991.
28.陳鴻漢,董英,張永祥。中國北方地區岩溶作用與碳循環研究,中國岩溶,1998(4)。
29.Chen Honghan,Zhang Yongxiang,Wang Xinmin,Ren Zhongyu. Sea-salt water intrusio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Weihe River,Hydrogeology Journal. 1997,vol.5,No.3.
30.張永祥,薛禹群,黃繼國,陳洪漢。微生物淨化過程中污染質運移數學模型及數值方法,長春科技大學學報,1997(增刊)。
31.張永祥,薛禹群,陳洪漢。濰坊鹹--滷水入侵引起的地下水化學成分變化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環境科學學報,1997(1):63-69。
32.張永祥,薛禹群,陳洪漢。萊州灣南岸晚更新世後地層沉積海水特徵及其形成環境,海洋學報,1996(6)。61-68。
33.張永祥,曹玉清,陳洪漢,濟南碳酸鹽岩地區溶質運移反應--遷移模研究,長春地質學院學報,1995(增刊):98-105,
34.王新民,張永祥,陳洪漢,似圓狀雙重介質模型上游迎風有限元法及其套用,長春地質學院學報,1995(2):190-194,
35.陳洪漢,張永祥,劉文軍等,北方岩溶區地表水庫--地下岩溶水庫聯合決策模型研究,中國岩溶,1995(1):61-70。
36.張永祥,王凱,北方裂隙岩溶雙重介質中污染質運移過程模擬分析,長春地質學院建院40周年論文集,1992年4月,22-26。
37.曹以臨,張永祥,利用頻譜回響函式進行淄河流域地下水資源評價,中國岩溶,1990(4):253-26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