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幫,揭西河婆北坑人,生前任馬來西亞大地發展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幼年隨母旅居馬來西亞,艱苦創業遂得巨富。身在海外心繫桑梓,樂善好施尤熱心衛生公益。1983年以來,先後捐資興建北新國小、武幫中學、揭西縣文博大樓等39項公益事業捐資總數達人民幣3083萬元。先後被汕頭市、揭陽市授予“興學育才,功垂千秋”證書、廣東省兒童少年工作獎勵基金會授予“熱愛兒童”榮譽獎章、1995年北京中華國際名人研究會授予國際名人稱號,並被聘為該會名譽會員、揭西縣人民政府授予金山獎章、1996年被揭陽市人大常委會授予“揭陽市榮譽市民”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武幫
- 出生地: 廣東揭西
- 出生日期:1916
- 逝世日期:2008
人物檔案,人物生平,心血歷程,成就及影響,張先生的崇高精神,歷經磨難終成大業,身居異國心繫故里,高瞻遠矚興學育才,其他信息,社會評價,
人物檔案
姓 名: 張武幫
籍 貫: 廣東揭西
性 別: 男
民 族: 漢
生 卒:1916-2008
人物生平
張武幫先生,1916年生,祖籍廣東省揭西縣河婆鎮北坑村。6歲喪父,12歲弱冠之年,隨母偕兄姐,弟弟南渡謀生,赤手空拳,努力拚博,經過六十寒暑,事業終有大成,以急公好義,樂善好施,贊助教育、公益、慈善、福利事業,聞名國內外。
張武幫先生是一名典型的華族偉人,他白手興業,好學不倦,雖年幼失學,卻憑堅韌毅力,熟讀詩書。他深知受教育的重要性,對子女的培育更為重視。九男三女都學富五車,知書達理,其中不乏專業人才,在商界各領域嶄露頭角,領袖群倫。
心血歷程
武幫先生的心血歷程,是一篇可歌可泣,有血有淚且具有啟發和激勵性的華人奮鬥史,他走過無數崎嶇不平的道路,也遭遇過挫折、失敗和困難,但他求取上進的決心,並沒有絲毫動搖,已如許多成功傑出華人領袖一樣,刻苦奮鬥的意志,大無畏開拓的精神,再加上過人的智慧,敏銳的思想和眼光以及準確的
判斷力,正是促使他攀上人生事業頂峰的主要因素。
成就及影響
張武幫家族所創立的企業財團,倍受企業界矚目,營業網遍布東南亞各地。所謂“虎父無犬子”在武幫及其夫人悉心教養下,其子女皆能秉承華族固有美德,謙遜、踏實、豪爽、耿直、講信用、重承諾,具熱心社會教育慈善福利事業,對於鄉梓宗誼無限關懷,雪中送炭,為培風獨立中學所捐獻的義款更超過百萬元巨款,開捐獻華教的先河,其為教育慷慨以赴的創舉,受人景仰,留為佳話。
由於武幫先生對馬中兩國經貿,文化的交流發屜表現卓越,曾榮鷹“揭陽市榮譽市民”和“國際名人”榮銜鹹慶得人,實至名歸。
張先生的崇高精神
歷經磨難終成大業
張武幫先生系揭西縣河婆鎮北坑村人。他6歲時,父親仙逝異邦,他們姐弟5人靠寡母拉扯度日。12歲那年,因生活無著,母親便變賣了家產,帶著他們兄弟姐妹到東南亞謀生。在異國他鄉,他們母子勒緊褲帶,墾荒種菜,仍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後來,張武幫先生在一家雜貨店當店員,一邊做工,一邊學本領。經過一年的磨練和積蓄,他就自立門戶,做起糧油生意來。在十幾年中,他的生意四起四落,後經友人的指點,創辦養殖場,才逐步走上發達之路。
張先生臨近不惑之年,在馬來西亞創辦了首個養雞場,養雞生蛋供應市場。從此,他的事業一躍而起,扶搖直上。接著,他又審時度勢,抓住機會,相繼辦起了鋼鐵廠,百葉窗廠,並大搞房地產開發,很快成為當地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家。1982年後,又在香港辦起了經營房地產為主的吉成有限公司,他親自出任董事長兼經理。他經常奔波於馬六甲與香港之間,使生意門路越拓越寬,業績越創越大,經幾十年的拼搏,才逐步開創了今日興旺發達的基業。
身居異國心繫故里
張武幫先生僑居海外已達69個年頭,但他身居異國,心繫故里,熱情支持家鄉建設。
故園改革開放以來,他看到家鄉的巨大變化,感到興奮不已,決心為改變家鄉面貌作貢獻。1983年以來,他先後捐資30062萬元,興建了北新國小、張武幫中學、樂景國小、鄉肚成和學校、成和文博大樓、大同醫院成和樓和玉翠樓、以及月山引水工程、樂齊水力發電站、良田古石大橋、五雲彭作轉教學樓、坪上員西國小、上砂新嶺國小、縣人民醫院門診大樓、河婆中學敬師堂、河婆鎮新村幼稚園、客潭國小、新東國小、西田中學、成和故居等39項工程,為家鄉的教育文化、醫療衛生、水利水電、交通道路等福利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加快家鄉脫貧致富步伐,改變家鄉面貌立下了汗馬功勞。
興建北坑成和故居是張先生報效家鄉又一善舉。北坑老寨的故居,經過多年的風雨洗刷,早已破陋不堪。為培養後代對故里的感情,加上看到整個北坑村沒有一個可避風雨的公共活動場所,許多老人沒有休閒的好去處,他便萌生了興建這座優雅大樓的念頭,做到一物兩用,既可給自己和親屬回來省親時居留,又可給村里老人活動和憩息。
前幾年,張先生回鄉省親時,聽到北坑村旱情還十分嚴重,多年來,民眾都想開渠引水,無奈資金很缺乏,無法實現。張先生便當場答應捐資興建這條水利。這個耗資53萬多元的工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開鑿了一條長4.7公里的渠道,打通了800米長的山洞,引來潺潺流水。同時,他們利用水源建了一座55千瓦的水力發電站,解決了村中照明和加工用電的難題。
地處半山腰的金坑管區古石村,因早年建水庫道路被截斷,全村500多人只能繞遠山道行走,交通不便,村民們早就想在山溪架橋,但因工程量大,資金缺,夙願難於實現。武幫先生聞知此事,又慷慨解囊,捐資28萬多元,在高山深谷中建了一條長57米,高19米,寬6米,可通汽車的石拱大橋,使天塹變通途。
故居北坑村前道路泥濘,村民上圩十分困難,張先生便捐資把路基築牢,路面拓寬,使這條長1000多米,人們望而生畏的小路成為康莊大道。河婆大同醫院因低矮狹窄,民眾看病治病諸多不便,張先生及其夫人便斥資80萬元在大同醫院旁邊興建了樓高7層的“成和”、“玉翠”兩幢醫院樓。縣城廣場是人們活動的場所,但缺乏亭台等配套設施,張先生便捐資興建了一條古色古香文化長廊,兩旁又建起了“福壽亭”和“敬老亭”,便人們有了遊樂棲息的好去處。
1995年4月,揭西縣委召開五套班子聯席會議,把改建縣人民醫院作為民眾辦實事的一件大事來抓,事隔4個月,縣委書記到國外舉行招商會時,張武幫先生聽說家鄉要改建人民醫院的訊息時,又慷慨捐資300萬元,用於改建縣人民醫院門診大樓。
高瞻遠矚興學育才
人們稱張先生為海外赤子楷模,除了他有一副菩薩心腸,廣施善舉外,還由於他高瞻遠矚,為弘揚中華文化,興學育才做出了巨大貢獻。
揭西縣文化館、博物館原來共擠在一個光線不足的簡陋的教堂里,對文物的保護和展覽以及文化活動的開展都不利。這兩個館的負責人曾為籌錢興建新館奔忙多年,但無法實現。1995年5月間,張先生的一個朋友把此事轉告於他,他當即慨然應允捐資60萬元,興建“成和文博大樓”。如今,這座矗立在廣場東面,高達五層,富麗堂皇的大樓,與他捐建的文化長廊“福壽亭”和“敬老亭”互相輝映,不但為全縣文博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優越的環境,而且使山城增添了秀色。
其他信息
早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張武幫先生就率先興建了丁北坑國小,接著又在河婆周圍捐建和擴建了樂景國小、廟壠國小、東星國小。近年來,又相繼斥巨資興建了張武幫中學、鄉肚成和學校,新四國小教學樓、河婆國小、河婆中學敬師堂、新建國小、三星國小、客譚國小。
張武幫先生難能可貴之處是興學育才不囿於本鄉、本鎮,對外鄉鎮興建學校,他也同樣熱心。幾年來,他先後捐巨款在五雲鎮興建了彭作轉教學樓,在坪上鎮興建員西國小、石內振文國小教學樓,下坑國小教學樓,在良田鄉興建坪上國小,在西四鄉興建西田中學。他捐資興建的學校遍布大半個揭西,資金達2000萬元,使縣城鄉鎮的教育設施大為改觀,為幾千名學子解決丁讀書難題。
社會評價
近幾年來,張武幫先生先後被汕頭市、揭陽市授予興學育才,功垂千秋榮譽證書,廣東省兒童少年工作協調委員會、廣東省兒童少年工作獎勵基金會特授予“熱愛兒童”榮譽獎章,1995年11月26日,北京中華國際名人研究會授予其“國際名人”光榮稱號,被聘為中華國際名人研究會名譽會員。(原載《揭陽僑聲》1997年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