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勛

張正勛

張正勛(1957.12—2005.10)重慶人。中國畫家,1987年四川美術學院畢業,1992年進入北京畫院研修中國畫,1997年西南師範大學研究生課程學習。師從中國著名畫家李文信馮建吳、張仁芝三位先生。曾任重慶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重慶市職工書畫家協會副主席、重慶市渝中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美術家協會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正勛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重慶
  • 出生日期:1957.12
  • 逝世日期:2005.10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四川美術學院
抒寫內心真情,作品,作品圖錄,

抒寫內心真情

讀張正勛的畫: 邵大箴
對畫家來說,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和繪畫樣式,建立自己的風格。所謂獨特的語言方式和繪畫樣式,所謂個人繪畫風格,必須包含兩個基本要素:公共資源和個人創造。公共資源是指為公眾所共同接受、共同享用的那部分與繪畫有關的、有形和無形的“財富”,如傳統的觀念和技巧,如民族和大眾的審美趣味與格調。任何一位藝術家的個人創造離不開公共資源,即離不開傳統,離不開大眾,必須從傳統出發,必須考慮大眾的欣賞能力與審美要求,但又不能受傳統束縛而不求創新,不能為迎合大眾而減弱自己的創新力度。在如何利用公共資源和發揮個性之間找到自己的切入點,是每一位藝術家要費盡心思去苦苦探求的。看了張正勛的作品,覺得他在這方面是下了功夫,取得了成績的。
張正勛
張正勛步入畫壇經過坎坷的歷程。出生在1957年的他,青少年時期恰逢“文化大革命”,他有上山下鄉做“知青”的經歷,也在部隊接受過教育和鍛鍊。當他有機會專門從事中國畫創作和在四川、北京進修時,他如饑似渴的地向傳統學習、向前輩學習,由表及里地揣摩中國畫的原理和創作方法。他早期的作品較多地利用“公共資源”是可以理解的。經過多年的實踐,他逐漸認識到,在運用傳統和前人技巧的同時,必須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個人的性格特點,做既與傳統有聯繫又與其有區別的藝術創造。如何做到這一點?他的體會是,作畫必須首先要動心、動情,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僅僅運用筆墨和技法。他說:“筆墨、技法皆是為表現‘心’、‘情’而生的,應該用‘心’、‘情’作畫,現於紙上,感動他人。”他的許多作品給人感覺不落俗套,不追求表面的華麗效果,就是因為他從自己的生活感受出發,寫自己的的真實感情。他除了不斷觀摩傳統大師的作品和反覆練習繪畫技巧外,還有意識的處處留心觀察周圍的人和事,觀察大自然的各種景象。他覺悟到,畫畫除了“畫內功”外,還有更重要的“畫外功”,即我們通常說的“世界觀”和“思想方法”。表面上看,畫外功似乎與畫畫無關,實際上則有密切的聯繫,這關係到畫家的素質與修養。張正勛寫過一篇短文《偶遇隨想》,他從廈門鼓浪嶼看到颱風來臨時一些員工奮不顧身的搶救財產、不圖任何回報的行動中,得到啟發,反問自己:“當今我們學畫畫的人,能否做到在沒有人知道你時、在沒有老師和朋友督促你時、在沒有人訂購你的作品時,也始終如一拚命地畫下去,哪怕一生都沒有回報也無怨無悔?”他從一位“外行”人隨口說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話語中,悟到在處理畫面筆墨關係時,正需要有這種認識。我覺得,張正勛在繪事上取得的成功,在許多方面得益於他對人生的體悟,得益於他對人生、對藝術的通達態度。他筆下的許多畫面,並不拘泥於寫客觀景色,而著眼表達一種情緒,表現一種境界。它們把我們從具體的畫面,引向畫外。
作品《春山》作品《春山》
當然,具體到畫面創新,有許多實際問題需要張正勛解決。正如前面所說,他必須自己找到自己的樣式。在尋找新樣式、新風格時肯定走過彎路,他意識到新式、新風格不能刻意去“做”,只能是長期勞動之所獲,是“水到渠成”。在與水墨長期的交道中,他慢慢地掌握了水性、墨性,掌握了線的表現力,並在如何獨特地運用筆墨上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他不平均使用筆墨,而是在用淡墨或水筆皴擦的基礎上,發揮細筆勾線的作用。在使用淡墨或濕筆皴擦時,已經有模糊、不確定的線存在,但以墨色變化為主,在此基礎上再用明確的細線,造成物象清晰的輪廓,與背景既對比又呼應,造成畫面豐富的層次關係和富有變化的視覺效果。在運用這樣的技巧時,張正勛善於處理畫面局部與整體、繁與簡的關係,善於把局部的細緻刻畫納入畫面的大效果,決不喧賓奪主。在他的畫幅前面,我們首先為他概括、簡明的畫面所吸引,繼而玩味其細緻刻畫的局部,最後再回到整體畫面的欣賞。這說明,他的畫既有“勢”,又有“質”,各種造型因素配合有致,有鮮明的節奏感在展覽會上這些畫能使人駐足,能使人玩味。
作品《神女印象》作品《神女印象》
中國畫要具有現實感,在造型與光、色表現上適當吸收西畫技巧是無可非議的。如何在中國畫的創作中吸收西畫的營養,張正勛有明確的認識。他認為:“水墨畫借鑑,不要照搬西畫,要了解根源,要吸取根本有用的融合於水墨畫,創造出來的作品感覺是水墨畫而不是西畫。”他的水墨作品在虛實關係處理、在光色表現上,借鑑了不少西畫技法,可是感情、格調和趣味,卻明顯是中國的,由於借鑑西畫的一些因素有機地融合在大的水墨關係中,用於強化筆墨的表現力,因此絲毫不使人感到這種融合有勉強之處。
張正勛是一位手勤、腳勤和腦勤的畫家。手勤使他的繪畫技巧愈來愈嫻熟,腳勤使他能廣泛領略祖國山河之美,而腦勤和善於思考則使他產生悟性。他正在處於創作的活躍期,只要他鍥而不捨地走探索、創新之路,他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作品

1994年 《春山》入選“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1995年《嘉陵春曉》入選《全國書畫名家精品展》。 1998年 《推板車》入選“第四屆全國水彩、粉畫展覽”。 1999年 《漁舟》獲“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優秀獎。2001年 《小河》獲“新時代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海月》人選“2001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山泉印象》人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第15次新人新作展”。 2003年 《老房子印象》獲“2003年全國中國畫提名展”提名獎。2004年 《水鄉印象》入選“首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工地》入選“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2005年《古橋》入選“第二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四川省美術展覽館、重慶國畫院、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青島展覽中心、浙江省美術館、四川美術學院陳列館以及香港、澳門、台灣、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美國、韓國、瑞士等收藏家收藏。出版有《張正勛畫集》、《張正勛中國畫集》、《張正勛山水畫選》、《張正勛研究》、《張正勛國畫作品集》等著作。

作品圖錄

作品相冊
作品《南山寫意》作品《南山寫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