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遠縣張橋中學(張橋中學)

定遠縣張橋中學

張橋中學一般指本詞條

安徽定遠縣張橋中學地處定遠縣南大門張橋鎮,地理位置優越。張橋中學始建於1968年,是一座有著三十多年歷史的學校。學校規劃合理,環境優美,是定遠縣教育局直屬的一所集國中、高中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村完全中學。學校現有在校生近800人,所有班級學生數均控制在50人左右。教職工76人,教師隊伍以本科學歷、中高級職稱為主,學科配備齊全、合理,師資合格率百分之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遠縣張橋中學
  • 外文名:Dingyuan Zhangqiao Middle School
  • 簡稱:張中
  • 校訓:誠實、嚴謹、拼搏、奮進
  • 創辦時間:1968年
  • 類別:初級中學、高級中學
  • 現任校長:方華龍
  • 所屬地區:安徽省定遠縣
  • 主要獎項:市德育甲等學校
  • 教師團隊:80人,本科、中高級職稱
  • 在校學生:800人
  • 地址:定遠縣張橋鎮張朱路
學校簡介,校園環境,學校文化,學校榮譽,領導機構,常規教學,辦學理念,管理模式,

學校簡介

安徽省定遠縣張橋中學地處定遠縣南大門張橋鎮,合蚌路與張朱路在此交匯,東西南北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張橋中學始建於1968年,是一座有著三十多年歷史的學校。學校規劃合理,環境優美,是定遠縣教育局直屬的一所集國中、高中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村完全中學。學校現有在校生近800人,所有班級學生數均控制在50人左右。教職工76人,教師隊伍以本科學歷、中高級職稱為主,學科配備齊全、合理,師資合格率百分之百。
定遠縣張橋中學定遠縣張橋中學
學校占地約60畝,建築面積11700平方米。近年來,在上級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學校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先後投資600多萬元,新建了1640平方米的綜合樓、1600平方米的標準化餐廳,200多平方米的水沖式廁所,更新學生所有課桌凳和教師的辦公設施,對7150平方米的教學樓、男女生宿舍樓進行加固維修,對學校的樓前廣場、道路、圍牆、下水道、綠化帶等設施進行修建與改造,使學校的面貌煥然一新,從而較好滿足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娛樂等需求。

校園環境

張橋中學,校園環境優美。該校現有兩座教學大樓,共40個標準教室,明亮潔淨;兩個微機房,共有電腦近百台;兩個連體水泥籃球場,使學生有了健身的場所;一個多功能教室,一次可容納近百人上課、開會。
教學設施完善,輔助設施也是全縣農村中學中一流的。一座新建的五層男生公寓樓,可容納400人就住;一座翻新的女生公寓,可滿足300名女生就住。公寓內有洗手間,分設兩個茶爐房,熱水可24小時供應。兩個學生餐廳,建築面積達500平方米;內設餐桌、座凳,大螢幕電視播放節目,使學生能一邊就餐,一邊收看節目,身心放鬆;金龍卡就餐,學生就餐方便快捷。

學校文化

張橋中學,歷經風雨滄桑,校園文化濃厚。
定遠縣張橋中學位置
“誠實、嚴謹、拼搏、奮進”的校訓;
“安靜、乾淨、互敬、齊敬”的校風;
“求真、求嚴、求諧、求新”的教風;
“樂學、會學、勤學、博學”的學風;

學校榮譽

■ 該校校教職員工在上級部門的正確領導下,搶抓機遇,確定了“制度建設抓規範、課堂教學抓質量、考核檢查抓落實、教育教學抓過程”的管理新思路。
■ 堅持“以人為本,質量為上,發展為先,服務社會”的指導思想,以教育科研為先導,提高課堂效率。大力推行“賞識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倡導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
■ 通過艱苦不懈的努力,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體系,教育教學活動豐富多彩,教育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學校先後被市、縣授予“先進集體”,“文明單位”,“市德育甲等學校”,“平安校園”, “禁毒宣傳教育示範學校”“留守之家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領導機構

該校領導幹部的年輕化,張中人也在為自己的未來,作著深層的思考。“雁飛看頭鳥,民眾看領導”,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管理隊伍,是學校發展的前提,是扭轉舊局的關鍵。
(一)團結的領導班子
團結出凝聚力,出戰鬥力,出生產力。現在的領導班子,是一支典型的老中青三結合的隊伍。老領導不擺老資格,事事搶著乾,事事乾在先;新領導不擺官架子,心胸開闊,待人謙和,不搞一言堂,事事講民主。大家不圖名,不為利,同心同德,坦誠相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目標只有一個:“振興張中”。
(二)務實的領導班子
這是一個團結的領導班子,也是一個務實的領導班子。大會小會強調最多的就是“務實”二字,不搞假大空,不玩花架子。一切制度的制定要有利於學校的發展;一切措施的實施,要有利於學生的成長。各部門職責明確,分工到人。各部門每周工作公布上牆,校長室、教導處、總務處、政教處、團委、保衛科、各年級、各教研組,每周要乾哪些事、幹了沒有、幹得怎樣,公布於眾,接受全體師生的監督。學期末,由全體教師對各部門工作進行考核評定。

常規教學

(一)開展結對聽課活動
針對該校年輕教師多,特別是大學剛畢業的教師多,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少的特點,建立了新老教師結對子互助機制。由一名年富力強、教學經驗突出的中年教師負責培養一名年輕教師,通過共同備課、相互聽課、問題探討等多種方式,給予年輕教師以全方位的幫扶,使一批年輕教師得以迅速成長,也為張橋中學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二)開展公開課活動
為了提高教師的整體業務水平,各教研組每周都安排1-2次的公開課活動。全體教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每周四下午第四節是固定的教研活動時間,大家或對本周的公開課進行集體評議,或對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究研討,整個學校教研氛圍日益濃厚。
(三)開展專題講座活動
為了充分利用骨幹教師的帶頭示範作用,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的同時,本學期學校開展了一系列的主題講座活動。從語文、數學、英語、文綜、理綜五個教研組中,分別挑選2-4名骨幹教師,就中考常考知識點、重點、難點進行專題講座。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知識的系統性,又在專業知識的層面為廣大教師樹立了榜樣。
(四)開展班主任培訓工作
班主任是學校具體工作的組織者、落實者,是溝通學校與學生及學生家長的橋樑。為了打造一個優秀的班主任隊伍,本學期學校特意成立了一支班主任工作培訓小組,以分管教學的兩位副校長為正副組長,以各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對班主任進行系統培訓。班主任的職責、應具有的素養、工作的方法技巧……,結合經驗,聯繫實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辦學理念

學校是一個育人的場所,對學生的教育應該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一切為了學生”也是對學生義不容辭的職責。
(一)關心學生學習
為了鼓勵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學校每月都在各年級組中評選出若干名學習標兵、希望之星,張榜公布,以資鼓勵,讓尖子生堅定信心,讓後進生看到希望。在教師方面,要求每位教師認真備好每節課,認真上好每節課,認真批改每次作業。除了日常值周人員巡查外,校長室、教導處組織各教研組、年級組進行定期檢查,並與年終考核、津貼發放相掛鈎。
(二)關心學生生活
學生在校,老師成了家長,班主任更是成了代父母。特別是住校生,遠離家庭,遇到困難,往往容易產生孤獨感。對遇到困難的學生,老師總是傾力相助,關心學生的衣食住行,噓寒問暖;對於思想有波動的學生,老師總是和他們耐心交談,溝通思想,交流感情,為其排憂解難。
(三)關心學生安全
由於以往校園管理鬆散,常會有社會上的閒雜人員、社會青年混進校園,尋釁滋事,有的敲詐學生錢財,有的進行人身傷害。從上學期開始,學校加強了校園安全管理,專門成立了校園安全管理小組,校長親任組長。保衛科人員實行二十四小時值班制,嚴禁校外人員隨意進出校園,收效明顯。本學期以來,校園治安明顯好轉,至今未發生一起校外人員在校園內傷害學生事件。安全有了保障,學生安心了,家長也放心了。

管理模式

網咖、遊戲廳、檯球室正在一步步毒害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也正一步步侵蝕著校園的教育陣地。為了扭轉這一局面,一方面通過嚴格的管理規範學生的活動,規範他們的行為;另一方面,堵塞不如開導,利用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吸引學生,使他們課堂外的青春活力有一個表現的機會。
(一)嚴格的管理
1、將學生上網、上遊戲廳、檯球室作為一項班級違規違紀,與班級考核評比相掛鈎,讓班主任重視,讓全體學生來監督。
2、嚴抓公寓管理,杜絕住宿生隨意外出。公寓實行三級管理,男女生公寓分別由保衛科負責人和分管後勤副校長負總責,兩位管理員負責日常管理,各班班主任協助管理。本學期,為了對公寓進行更有效的管理,兩位管理員更是作出了極大的犧牲,將家搬入了公寓,早中晚對入住學生進行檢查登記。
3、確保校園內時時有人在,處處有人管。本學期學校實行了午間靜校
制度,每天午間放學,即由一名值班老師協同一名學生會成員到食堂維持秩序,要求學生不插隊、不起鬨、不浪費糧食,文明就餐。12:50-13:50是午間自習,再由一名值班老師協同一名學生會成員到各班檢查,維護班級秩序,檢查學生人數;學生在班級可以休息,也可以學習,但嚴禁隨意走動,大聲喧譁。
通過以上種種措施,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從源頭上堵住了學生進出網咖、遊戲廳和檯球室。
(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
充分利用學校的文化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健康、活潑奮進的成長氛圍。
學校的廣播站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寫作和播音能力的平台,校園內的文化長廊、板報、櫥窗,既展現了編輯者的文化素養、書寫者的書法藝術,又為校園增添了一道道文化景觀。各班級風也擁有自己的文化氛圍,班級板報、學習園地、作品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另外,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告別網咖、健康成長”,本學期該校舉辦了首屆體育文化藝術節。演講賽、書畫展、歌詠賽、拔河賽、慢車賽、廣播操比賽、三人籃球對抗賽……,場內競爭激烈,場外也是熱鬧非凡。大家積極參與比賽,關注比賽,網咖內的學生少了,校園內的笑聲多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