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老傳說

張果老傳說

平山張果老傳說系流傳於平山縣崗南鎮、大吾鄉一帶的民間傳說故事,是平山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張果老,姓張名果,傳說是“八仙”中的長者,故稱張果老。據傳,張果老的家鄉是平山縣霍賓台村。霍賓台又叫俠門台,該村距平山縣城20公里,北臨崗南水庫,西靠驢山,依山傍水,物產豐富。全村480多戶,2200多口人,以張姓為主。據該村80歲的張玉廷老人講述,張果老出生在霍賓台張家胡同,排行老二,哥哥叫張能。兄弟分家後,張果老分得一個破盆、一頭小毛驢和老母親的撫養權。母子艱辛度日,張果老靠砍柴、種田維持生計。一日,回家途中在山神廟廟前桃樹下,見到兩位老者(北極仙翁和南極仙翁)在對棋。張果老把驢拴在一塊石頭上,然後到老者跟前看下棋。期間,他和驢子各吃了老者施捨的半個桃子,竟不知不覺地成仙。待他迴轉到家時,村人皆早已不認識他了,而村里關於他成仙的傳說已歷好多代人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果老傳說
  • 名錄名稱: 張果老傳說
  • 名錄類別民間文學
  • 編號:4—1—4
  • 申報地區:石家莊平山縣
名錄簡介
平山張果老傳說系流傳於平山縣崗南鎮、大吾鄉一帶的民間傳說故事,是平山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張果老,姓張名果,傳說是“八仙”中的長者,故稱張果老。據傳,張果老的家鄉是平山縣霍賓台村。霍賓台又叫俠門台,該村距平山縣城20公里,北臨崗南水庫,西靠驢山,依山傍水,物產豐富。全村480多戶,2200多口人,以張姓為主。據該村80歲的張玉廷老人講述,張果老出生在霍賓台張家胡同,排行老二,哥哥叫張能。兄弟分家後,張果老分得一個破盆、一頭小毛驢和老母親的撫養權。母子艱辛度日,張果老靠砍柴、種田維持生計。一日,回家途中在山神廟廟前桃樹下,見到兩位老者(北極仙翁和南極仙翁)在對棋。張果老把驢拴在一塊石頭上,然後到老者跟前看下棋。期間,他和驢子各吃了老者施捨的半個桃子,竟不知不覺地成仙。待他迴轉到家時,村人皆早已不認識他了,而村里關於他成仙的傳說已歷好多代人了。
平山民間文學張果老傳說在霍賓台一代世代相傳,早已婦孺皆知,而今在村西驢山之上還可看到與張果老有關的山神廟(舊址已毀,僅存根基和隨處可見的瓦礫)、張果老廟舊址碑、棋盤垴、攬驢橛、驢蹄溝、果老梁、果老洞、果老屋、驢蹄窩、寶葫蘆石、攬驢橛山等所謂的仙蹤仙跡.以及史書記載“唐玄宗封其為“銀青光祿大夫”,並為其建造“棲霞觀於恆州隱所,在蒲吾縣(現平山縣)”。據平山縣誌記載“蒲吾故城為八仙張果老之仙鄉,唐復為恆山郡,又改為常山,即今直隸正定府。恆山在直隸曲陽縣西北,亦曰常山。”溯史追源,足以印證張果老是平山人。但關於張果老的出生地,也有山西之說,其理由是山西省也有個恆州,但山西的恆州並沒有沿襲成蒲吾縣的歷史過程,以此可知張果老不是山西人。
有關張果老的傳說和遺蹟首數平山縣最多。而平山縣大吾鄉西榮村退休教師閆振芳經多方蒐集資料編撰的《張國老傳奇與驢山神旅》,詳盡地記載了有關張果老與平山的傳說,佐證了張果老傳說在平山的廣泛性、系統性、典型性。
歷史傳說
通玄先生說
據張果老自稱,他是帝堯時代的侍中,到唐初,已活了三千多歲。他出入常乘一
匹白驢,每倒騎之,日行萬里,休息時,便把這驢像紙一樣摺疊起來,置於巾箱中,乘則以水噴之,便又成了真驢。
唐太宗、高宗聞其名召之,皆不去。後來,武則天又派人去請他,不得已,他跟著使臣上了路。當走到一名叫“妒女廟”的地方時,又假裝死去,直挺挺倒在路上,不一會兒,屍體也腐爛了。使臣只好如實向武則天報告。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聽人報告說張果老沒有死,便派使臣裴晤去中條山請他。裴晤見張果老齒落髮白,很不起眼,有點看不起他。張果老見狀,便又來了個氣絕身死,嚇得裴晤趕緊焚香相求,張果老這才甦醒過來,但仍不肯進宮。唐玄宗聞奏後,認為裴晤辦事不中用,又命中書舍人徐嶠帶璽書相請。
張果老進宮,唐玄宗問他:“先生得道者也,何故齒髮衰朽如此?”張果老回答:“我是齒
落髮落髮稀時得的道,只好這副樣子。今陛下見問,不如把齒髮盡去了更好。”說罷,把自己的頭髮拔了個精光,又將牙齒敲掉。唐玄宗忙說:“先生何故如此?且去歇息。”但一會兒,張果老又走了出來,面貌大變,“青鬢皓齒,愈於壯年”,唐玄宗十分驚奇。
唐玄宗十分佩服張果老,就授他“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唐玄宗還有個好道的妹妹,叫玉真公主,唐玄宗就想把她嫁給張果老。不料,張果老卻堅持不受,還唱道:“娶婦得公主,十地升公府。人以為可喜,我以為可畏”。唱完大笑不止,然後掏出紙驢,吹氣成形,倒騎驢背走了。
此後,張果老雲遊四方,敲打著漁鼓簡扳,在中國民間傳唱道情,勸化世人。於是,人們便將張果老說成唱道情的祖師爺了。所謂道情,源於唐代的道曲,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出世恩想。明清流傳甚廣。題材也更廣泛,在各地同民間歌謠結合而發展成多種曲藝如陝北道情、義烏道情、湖北漁鼓、山東漁鼓、四川竹琴等。
著名四方碑傳說
北宋乾德四年隆冬,張果老應鐵拐李之邀在重慶江津石筍山聚會,騎驢回歸途中在一山坳處見一行乞母女在路邊依偎,乞婦約40來歲蓬頭垢面氣息奄奄,女孩約8齡上下,女孩趴在即將凍死的母親身上哭泣,情景異常悲慘,正在這時一個彈棉絮的老漢經過,見此慘狀立即過去將自己剛剛為別人彈好的新棉絮覆蓋在乞婦身上並拿出自己的食物給乞婦母女食用,張果老被眼前的一幕所感動,他立即下驢走上前去傾囊救濟並為乞婦施藥治病直到乞婦回暖病癒。
張果老轉身問彈棉絮的老漢:兄弟高姓?此番善舉感天動地啊!老漢回答道:小老兒姓崔,家就在對面,此乃小事見者當應為之,張果老見老漢如此輕描淡寫的說出此番質樸的話語更加佩服!他拿出拐杖就地將大石劈成一塊巨型方柱,將所見所聞寫於石柱四方之上,歌頌老漢之功德,以此告誡鄉里,要學習老漢的善舉!在離開時張果老對老漢說道,你做手藝太清苦了,我要給你子孫一座金山,要讓你的子孫用這座金山普濟鄉裡帶動一方人,
以後你的子孫中有用多個金字命名的人就是該人。但是不要刻意而為。張果老將石碑立於該處,給了乞婦母女很多錢便騎驢離去,這塊碑因為四面刻字而被人稱為“四方碑”老漢目送騎驢遠去的張果老知道遇見神仙,回思老漢的話語想來想去就不知道什麼字用的“金”字最多,既然神仙都說了隨緣就不要刻意去思索了,看我崔氏家族的子孫以後誰的名字能撞上就是他的造化吧。後來據人們分析如同金山用金子最多的當屬“鑫”字,那老漢的後代如果有叫“崔鑫”的就應當應驗張果老的傳說,就著名學者華軒居士考證,江津石筍山下的確有四方碑的地名存在,至於在四方碑一帶有沒有出現叫崔鑫的富豪卻無從考證。
偷吃參湯說
蔡里山坡上有一古廟,很久之前,廟中有一老僧帶著三個和尚。最小的和尚叫張果老,除侍候老僧外,還乾劈柴、擔水等雜活。一天晚上,張果老挑滿缸水,至次日,一滴未用,缸水竟然全無。老僧責罵其偷懶。張果老不知其因,只得重新挑滿缸水。第二天,缸水又不用而盡,老僧氣怒,將其痛打一頓。張果老甚感委屈,心中詫異,決心弄個水落石出。晚上,又挑滿缸水,藏於暗處窺視。半夜時分,忽從廟外跑進兩個白胖光腚小孩,來至缸前,頭伸進缸中喝水。張果老上前捉拿,轉瞬卻不見了。果老便把所見情景如實告知老僧。老僧命張果老仍把缸水挑滿,不要聲張。晚上,老僧拿根鋼針,紉上長長的絨線,和果老藏於水缸不遠的暗處。不久,果然兩個光腚小孩又來缸邊喝水。老僧乘他們頭伸進缸中之時,跑上前去,把鋼針扎進小孩腚上,只聽“哇”的一聲尖叫,小孩又不見了。老僧和果老順著絨線查找,至廟外牆角處,紅線入地。老僧令果老拿來鐵鍬挖掘,結果挖出兩個形似人體的東西來。老僧知是人參,令果老燒火煮熟,並告知不準品嘗。
張果老把挖出之物放於鍋中,生火煮了一會兒,香氣撲鼻,果老饞口流涎,忍耐不得,便撈出品嘗,味道鮮美。果老仍饞涎不止,索性取出吃個精光。果老畏老僧責怪痛打,想逃走了事。出廟門,見樹上拴一頭毛驢,回頭把鍋中所剩湯水取出給驢喝了,然後騎上驢背,朝東逃去。為怕老僧前來追趕,便倒騎毛驢往後觀望。後人說,張果老食仙參已成仙人,毛驢喝了湯水也成為神驢,從此果老騎著毛驢遨遊四海去了。
張果老吃何首烏成仙的傳說:相傳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天女山寺的一位和尚挖菜地時意外地挖得一隻碩大肥嫩的何首烏根,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從此便長生不老。老方丈立即吩咐伙房水洗煮了。
於是,老方丈召集全寺眾僧於大殿開會,研究如何分食何首烏,誰吃頭,誰吃身子,誰吃胳膊和誰吃手腿腳,誰喝湯。眾僧侶無不歡欣鼓舞,喜氣洋洋。為防止伙房偷食,伙房僧人也急於知道如何分配,因此,伙房僧人也都參加了會議。這時恰巧張果老趕著毛驢從東方訪友歸來,風塵僕僕、飢餓交加,乾渴難忍,同時也辛勞疲憊不堪。老遠就聞得女山寺內異香四溢,撲鼻而來,沁人心脾,令人迷醉。他遂加快腳步進入寺內,見四下無人,即刻鑽入伙房,揭開鍋一看:呀,粉嫩粉嫩的一顆何首烏已經煮熟,象新生的嬰兒安詳地熟睡在那兒,可愛之極。饞得張果老垂涎三尺,他也顧不了許多,下手撈上來分割撕扯就吃,片刻之間就把整個何首烏根三下五除二給報銷了。頓覺渾身舒暢,心寧氣爽。
張果老自己吃飽喝足之後,又將剩下的何首烏湯刮給坐騎毛驢喝了,隨後便躺在伙房前休息曬太陽,很快就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眾僧開會完畢,蜂擁而至,準備分食何首烏,進入伙房一看,鍋已空空大敞,什麼也沒有了。於是斷定是張果老乾的,立即報告方丈,方丈焉能善罷干休?沉思片刻,認為仙物已被此人吃掉,現在當務之急是打死此人,分食其肉,也可以得到仙氣。隨即命令武僧操起棍棒器械打死此人。但由於吵吵嚷嚷的,把個張果老驚醒。他見勢不妙,偏身上驢,落慌而逃。不想倒騎在驢身上,原來向東面開闊地逃跑的,可是慌不擇路,驢頭向西,他一手抓住驢尾巴,一手在驢屁股上使勁捶打。可是越打驢越是向西方奔跑,結果越過山樑奔到山西頭湖邊,只見湖水茫茫,已無去路。眼看就要喪命,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毛驢怪叫一聲,四蹄生風,騰空而起,乘雲駕霧,越過女山湖,安穩地落在對岸的一座小山上,原來毛驢得了仙力,張果老因此絕處縫生。於是張果老稍稍放心,坐下來喘口氣,晾晾驢,便又倒騎毛驢,悠然而去,從此就得道成仙。
敕封仙人記
仙翁張姓果名,邢州廣宗人也,隱於襄陽條山,常往來邢洺間。昔人傳其乘一白驢,日行千萬里,修則疊之,置巾箱中,其厚如紙。乘則以水噴之,如故。初邢州西北三十里許有山,翁常遊玩,見內有溜射之水出,又見有雲夢山下左右居民苦水,翁一指,顧井泉益涌,一方永賴,因名井曰“指聖”。一夕曾至趙州過橋,問土人曰:橋可渡否?眾人大笑曰:此橋車馬犀象走如無物,奚難一驢?翁至橋,橋即動搖,再步即解散矣!至今帽跡蹄痕猶在。開元二十三年,神益顯著,玄宗聞之,遣通士舍人裴晤馳馹迎之,肩輿入宮,果試仙術,殊不能窮,日加禮遇。時有道士葉法善者,亦多知之,玄宗曰:果何人也?法善對曰:混沌未分,即有果之神也。玄宗曰:果信神已隨南行,果化雲而去。遂降旨封其山為仙翁山,建一觀為棲霞觀,立廟祭祀,至今香火不絕。又為本住持道人置焚田三頃,北至聖井,地一十五畝,井東地一十畝,打驢嶺地五十畝,東南至小孤山,西南至百花山,西北至龍門峽,東北至山,四至為界附焉。道士葉法善門人李山童主其祀焉![1]
以上原文出自邢台市張果老山上的唐代開元二十三年的古碑刻記載,邢台縣誌有記。
唐玄宗數次召見他,求長生不老之法。唐玄宗見到張果老老態龍鐘。就問:「先生是得道之人,為何發疏齒落,老態龍鐘?」張果老說:「衰朽之歲,也沒有什麼道術可依慿,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實在令人羞愧。不過今天如果把這些疏發殘齒拔去,不就可以長出新的出來嗎?」於是便在殿前拔去鬢髮,擊落牙齒,玄宗有點害怕,忙叫人扶張果老去休息。一會而張果老回殿,果然容顏一新,青鬢皓齒。於是當時的達官貴人們都爭相拜偈,求教返老還童的秘訣,但都被他拒絕了。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恆州刺史韋濟將其奇聞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張果又再次裝死,氣絕很久才甦醒,使者不敢進逼。玄宗聞知,再次派徐嶠去邀請。張果只得進京。據說唐玄宗對其傳聞有疑,曾叫善算夭壽善惡的邢和璞給張算命,邢卻懵然不知張的甲子,又有道師“夜光”善視鬼,玄宗令他看張果,他卻問:“張果在哪兒?”居然對面而看不見。從史傳所記來看,張果不過是一位有些心虛的老朽江湖術士,要不何以數次裝死以避徵召呢?充其量不過會些幻術而已。所以有關他的仙話,全都是道教憑藉民間傳聞,誇大其詞,為了宣傳需要而編造的。《太平廣記》還記張果老自稱是堯帝時人,唐玄宗問術士“葉法善”張的來歷,葉法善說:“臣不敢說,一說立死。”後言道:“張果是混沌初分時一白蝙蝠精。”言畢跌地而亡,後經玄宗求情,張果才救活他。
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獵,捕獲一頭大鹿,此鹿與尋常的鹿相比,稍有差異。廚師剛要開刀宰鹿,張果老看見了,就連忙阻止,說「這是仙鹿,已經有一千多歲了,當初漢武帝狩獵時,我曾跟隨其後,漢武帝雖然捕獲了此鹿,但後來把它放生了。」玄宗說:「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時遷境異,你這么知道他就是你說的那頭鹿呢?」張果老說:「武帝放生時,用銅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標誌。」於是玄宗命人查檢。果然有一個二吋大小的銅牌,只是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玄宗又問:「漢武帝狩獵是哪年已經有多少年了?」張果老說:「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對,果然無誤。
張果老回山後不久就仙逝了,唐玄宗為他建「棲霞觀」。
倒騎毛驢說
張果老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是,便是他的坐騎和他的騎法,他騎的是一匹紙驢,而且是面朝後,倒騎在驢背上。此驢非同普通的驢,它能“日行數萬里”,休息時,還可以將驢摺疊起來,放入口袋裡,若需要時,“則以冰噀之,還成驢矣。”,此驢更可以飄洋過海,真是無所不能。古時有詩讚張果老:
舉世多少人,
無如這老漢;
不是倒騎驢,
萬事回頭看。
張果老倒騎驢的典故
典故一
傳說張果老原先在朝為官,攢了不少銀錢。後來他嫌做官不太容易,怕做不到頭,落人笑話,便辭官回老家。走啊走,走到老家的營子邊兒齊,老遠看見一個姑娘,苗條條的在地里揀棉花。就跟人家搭起腔來調戲姑娘,被姑娘搶白後,知道姑娘是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時恨不得往地縫裡鑽,也不好意思回家了,趕緊轉身到深山修煉去了。後來他改邪歸正,得道成了仙。張果老雖沒回老家,可自己做錯的那事總擱在心上。他感到沒臉見人,從那兒起,騎毛驢就脊樑朝前。[2]
典故二
河北有首民歌小放牛,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歌詞大意是:趙州橋來什麼人修?玉石欄桿什麼人留?什麼人騎驢橋上過?什麼人推車軋了一道溝?趙州橋是魯班爺修,玉石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過,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傳說,相傳古時候有一位能工巧匠魯班,一夜之間,在趙州城南郊河上建成了一座大石橋。仙人張果老聽說後,便騎上毛驢前來觀看,路上遇到天財星君柴王爺,於是二人一同來到郊河畔觀橋。看過趙州橋後,二人無不暗暗驚嘆魯班的精湛技藝。為考驗魯班,張果老與魯班打賭,如果他們三位能順利過橋,而橋不倒,從此便倒騎毛驢。二人走上橋時,張果老轉身施法,聚來日月星辰,裝入身上的褡褳里,柴王爺運用法術聚來了五嶽名山,悄悄放在了獨輪車上,由於載重猛增,兩人還沒有走上橋頂,大橋就經受不住,開始搖晃起來。魯班見狀,急忙跳下河去,舉起一隻手,用盡全力托住橋身,大橋才轉危為安。張果老當面認輸,從此開始倒騎毛驢。而橋面上也留下了車輪印和毛驢的蹄印,以及柴王爺滑倒後留下的膝蓋印。在橋的拱頂東側底面,魯班用力托橋身時,還留下一隻大手印。
張果老倒騎驢
張果老為什麼倒騎驢?
張果老之說以倒騎驢是因為他覺得:正著走的時候自己的背對著後面人的正面,不禮貌、別人的背對著自己的正面,太吃虧;而倒著走的時候自己的正面對著別人的正面,表示禮貌,別人的背對著自己的背,很公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