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松蹤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南安
- 出生日期:1911年6月
- 逝世日期:1990年11月
- 職業:廈門大學
張松蹤-基本資料,張松蹤-科學研究,張松蹤-個人榮譽,
張松蹤-基本資料
張松蹤(1911年6月-1990年11月),全國先進工作者。福建南安人,一九三九年廈門大學動物系畢業。曾任廈大教育工會副主席、生物系副主任、教授,廈門市政協第五、六屆委員,分別兼任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家禽研究會等六個學術團體的理事、名譽理事、顧問等。1958年開始從事家鴨遺傳育種蛋研究,培育的高產蛋鴨——金定鴨的蛋年平均產量居全國之冠,他培育金定鴨的先進經驗在全國十九個省市推廣,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60年在全國“文教群英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他致力於國家鴨生機學研究,研究成果獲國家級、省級獎勵,曾被評為全國教育戰線“勞動模範”。
張松蹤-科學研究
50年代中期,張松蹤同志帶領學生深入福建省龍海縣金定村,調查研究鴨鄉的養鴨經驗,總結寫出《福建龍溪金定村養鴨業調查》報告。在肯定這一帶的麻鴨為具有產蛋多的良種鴨的同時,發現鴨群種質混雜,體型羽色不一,生產性能參差不齊。他認為,結合生物學和畜牧學的原理和方法加以選育,可以培育出具有特色的高產蛋鴨品種。從1958年開始進行選育工作,歷經21年,於1979年完成。
早期的選育工作以全面鑑定原始鴨群的體型外貌及羽色與產蛋性能的相關性為重點,選出優秀個體,組成選育群,並確定選育指標。60年代初期,金定鴨的生產性能已明顯提高。因張松蹤同志的出色工作,出席了1960年全國文教戰線群英會。在完成該項目的20多年歲月里,在各世代選育工作的關鍵時間,他總是親臨實地總結經驗,制定措施,指導工作。他為設在金定村的廈門大學金定鴨科研站傾注了大半生心血。
在進行金定鴨育種工作的同時,張松蹤同志注重運用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開展家鴨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研究。1980年首次提出中國家鴨雜交起源的新見解,認為是由野生的綠頭鴨與斑嘴鴨雜交經馴養而來。由於論據的不斷充實,他的這一觀點已在國內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認同。
張松蹤-個人榮譽
主要著作有: 《金定鴨》 、 《金定養鴨經驗 》、 《中國海洋浮游撓足類》等三種。學術論文29篇,其中五篇發表在第18屆世界家禽會議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