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寧(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資深首席專家)

張東寧(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資深首席專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東寧,現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資深首席專家。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所獲榮譽,社會任職,

人物經歷

1986年,張東寧作為國家教委公派留學生赴日本筑波大學學習自動控制專業,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畢業後在日本的日機電裝系統研究所和日本電產三協公司從事異步電動機、永磁同步電動機的伺服驅動、高效率驅動控制以及工業機器人控制器的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2004年回國,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從事高性能永磁電機的研究及產品開發和團隊管理工作。
現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資深首席專家。

主要成就

在日本學習和工作的十餘年中,張東寧的主要科研工作均集中在高性能電動機和工業機器人控制領域。在研發永磁同步高效率電動機方面,張東寧主持完成的空調壓縮機用電動機本體效率達到96%以上,在行業中取得領先地位。該技術發明同時取得了日本、中國和美國發明專利,並成功套用於空調壓縮機產品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在伺服技術方面,張東寧長年工作在永磁電動機伺服驅動技術研究開發第一線,研發了多款技術性能高,適用於工業機器人的多軸伺服驅動器,成功套用於日本多家主流工業機器人企業的產品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憑藉在電機及驅動控制技術方面的專業能力,張東寧在原工作的日企及行業專家的推薦下,自2001年至2005年間擔任日本電氣學會技術調查委員會委員,並參加了“磁阻套用型電動機高性能驅動控制技術”的學術調查工作,撰寫的專著(合著)已由日本電氣學會出版局出版。
2004年,張東寧懷著強烈的家國情懷攜全家回國工作,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從零開始組建永磁交流伺服技術研發團隊。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實現了高性能永磁電機及伺服驅動技術的國產化落地。經過10多年的精心耕耘,為二十一所在高效率電機、高精度伺服控制、多關節工業機器人和外骨骼機器人技術領域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幹,成功打造了一支國內一流的特種永磁電機技術團隊。
平流層飛艇和高空太陽能無人機是高解析度實時對地觀測的大國重器,各主要國家都在加大投入開展研究工作。動力系統螺旋槳驅動用電動機在飛行器的可靠工作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平流層環境最低氣溫達到-85度,而電機工作時繞組溫度最高可達150度,這對於電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套用領域。因國內外同步開展科研工作,沒有可借鑑的產品和技術,針對溫度低、氣壓低、散熱差、電機跨大溫區工作等不利條件開發出效率高、重量輕、可靠性好的電機,就成為了一項具有較高的技術挑戰性的工作。針對這些難點問題,張東寧提出了將電機矢量控制中的直軸電流作為調節量,具有速度環和溫度環各自獨立控制的雙閉環控制技術,在不增加額外硬體的情況下僅通過軟體調節就能進行低溫與高效兼顧控制的解決方案,解決了低溫存活和高溫高效工作的兼顧性難題。該技術獲得3項發明專利授權,產品系列獲得了國防科技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張東寧帶領團隊研製了國內首個用於平路層太陽能飛行器的系列化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電動機。張東寧在研製中提出了高效高功率密度電機的電磁與結構一體化設計思路和寬導通控制策略,實現了電機的高效率和輕量化設計,電機系統效率達到同類產品國際領先水平。尤其是該電機在夜間飛行時的高效率工作能力,為保證飛行器的工作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得到了用戶以及業內專家的一致認可。張東寧團隊為國內多個不同形態的平流層飛行器實現跨晝夜飛行提供了產品保障,為國產大型太陽能飛行器的里程碑式突破作出了貢獻。
在伺服技術方面,高性能永磁伺服電機是雷達、火炮、雷射武器和軍用機器人的重要伺服組件。張東寧帶領團隊承擔了多項重點技術攻關,開發了採用軟體解碼與PWM控制相同步的技術,成功替代了專用的國外進口器件,促進了伺服驅動器的國產化和技術進步,經技術查新和鑑定,該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所獲榮譽

張東寧先後獲得了“2005年首屆浦江計畫”支持,“2010年度上海市歸僑僑眷先進個人”“2018年度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第九屆僑界貢獻獎等榮譽。
曾被評為“2018中央企業熠星創新創意大賽優秀導師”。

社會任職

張東寧留學日本期間,曾被選為筑波地區中國留學生學友會會長,開展了很多公益工作。回國後,由於在專業領域的突出成績和對僑的工作的熱心,他被推選為上海市僑聯委員、海外委員等,並擔任上海科學院僑聯副主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