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兒時的紅軍情結,讓他決心為
紅軍寫一本書。為了寫好這本書,自2005年11月以來,張朝鋒獨自一人騎著腳踏車,三次踏訪革命根據地和
紅軍長征路,足跡遍及14個省份、13個革命根據地、70多個戰場,行程超過二萬五千公里。目前,他已收集有關紅軍、赤衛隊、游擊隊及革命根據地的資料兩億字左右,用以完成自己的長篇歷史小說《紅軍》。
故事一
一身灰色粗布紅軍軍裝,頭戴綴紅五角星的八角帽,領口上綴一副紅布領章,縫在後背的紅布上印著“走紅軍路,采蘇區風”八個剛勁的魏碑字,彎著腰,推著腳踏車,腳踏車貨架上是滿滿兩麻袋書,以及棉被等生活用品。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踽踽獨行在高原山路上,他臉色黝黑,但神情剛毅,精神矍鑠。
自2005年11月以來,張朝鋒獨自一人騎著腳踏車,三次踏訪
革命根據地和
紅軍長征路,足跡遍及14個省份、13個革命根據地、70多個戰場,行程超過二萬五千公里。目前,他已收集有關紅軍、
赤衛隊、
游擊隊及革命根據地的資料兩億字左右,用以完成自己的長篇歷史小說《紅軍》。
張朝鋒的執著,源於他童年時萌生的紅軍情結。那還是1964年,張朝鋒上國小四年級。一次,老師激情澎湃地給同學們講述《星火燎原》中紅軍
強渡大渡河、
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這么英勇的軍隊!紅軍在哪裡?我要當紅軍!”張朝鋒被深深地打動了。
張朝鋒萌生了一個念頭——要寫關於紅軍的書!為了把這本書寫好,1974年,在當地衛生所工作的張朝鋒放棄工作,來到
西北師範學院中文系學習。為磨礪自己的意志,大學畢業後,他又到西藏工作了10年。其間,他一直悄悄為此做準備。
1992年12月,為了儘早開始這部歷史小說的創作,張朝鋒提前退休,在
成都市圖書館開始前期的資料收集工作。其間,他收集了上億字的資料,僅手抄的資料,就有一尺多高的兩摞。家裡的書架、電視櫃,甚至櫥櫃,全都擺滿了書籍和資料。
“收集資料是一方面,只有實地考察、體驗,才能更真切地反映紅軍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張朝鋒決定騎腳踏車尋訪長征路。“一是創作需要,只有深入實地體驗紅軍當年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活,才能寫出真情實感。”張朝鋒說,“二是經濟原因,目前的採訪,全靠以前的有限積蓄和每月微薄的退休工資維持,以後採訪、寫作、出版,用錢的地方還很多。”
故事二
在川陝蘇區一位老支書家裡,老支書夫婦倆聽了張朝鋒的故事,感動不已。他們為張朝鋒做了一碗熱騰騰的荷包蛋,裡面還放了冰糖。張朝鋒一邊吃,一邊熱淚在眼眶裡打轉,“為了這份理解和支持,我一定要堅持到底,走完長征路,寫出紅軍的小說。告慰先烈,回報鄉親!”
2005年11月1日,張朝鋒毅然邁出萬里長征第一步。沒有鮮花,沒有送行,一切都靜悄悄的。萬事開頭難!出發當天就下起了雨,道路泥濘,十分難走。最難捱的是晚上,因為找不到人家借宿,張朝鋒只得在一戶屋檐下熬了一晚。就這樣,出發的第一天晚上,他感冒了——咳嗽不止,眼冒金星,腿像灌了鉛,沉甸甸的。“萬里長徵才剛起步,千萬不能倒下!”他強打精神,扶著腳踏車繼續前行。走了6個月後,張朝鋒的牙齒出了問題,先是牙疼,後來牙齒全部鬆動,幾乎失去咀嚼功能。醫生診斷後告訴他,這是長期勞累未能得到休息,體力過度消耗,引起鈣流失所致。
張朝鋒的第一次行程,從2005年11月至2006年11月,足跡遍及八個省份;第二次行程,從2008年的4月至12月,走過四個省份;第三次行程,2010年12月開始,如今仍在征途。2006年11月至2008年4月,由於生病,他實在難以前行,就到在
桂林工作的兒子那兒養病。養病期間,他一邊整理收集的資料,一邊在圖書館仔細研讀軍事方面的書籍。
“查閱資料,實地考察戰場地形地貌,使我有了更具體、更形象的感受,對每次戰鬥敵我雙方指揮員的意圖與思路有了明確的認知。要全景式、多角度地描寫紅軍,絕對不能出現違背
戰爭規律和常識的情節,更不能庸俗、低俗、媚俗!”張朝鋒說。
故事三
2005年12月初,張朝鋒翻越大巴山。早上7點多,他推著載有70多斤重行李的腳踏車行走在巴山峻岭的陡坡上。下午1點,他才爬到山頂,此時,渾身的熱汗浸透了衣服。稍事休息,他開始下山了,在15公里長的下坡路中,儘管雙手死死剎閘不鬆手,但腳踏車還是飛速地下沖。巴山陰面無陽光,臘月的寒風像冷箭般“嗖嗖”地鑽進身體,到了山腳,他的手腳已經凍僵了……
“紅軍衣服穿在身,我就是一名紅軍戰士,我就要嚴格用當年紅軍的紀律來約束自己,用紅軍的精神來寫紅軍的小說。”張朝鋒說。儘管經費不足,但在沿途的老鄉家吃飯後,他堅決留下飯錢,有時老鄉婉言拒收,他就乘老鄉不注意把錢偷偷壓在飯碗或酒瓶下;屋檐下、荒山野地、破舊小屋,到處都是這位“紅軍戰士”的宿營地。
除了克服經費不足的困難,張朝鋒還要與病痛做鬥爭。在湖南省永順縣,張朝鋒步行100多里山路考察十萬坪大捷的龍家寨戰場後返回住地,還剩下5里路時,突然右腿不聽使喚,沉沉地拖不動了。張朝鋒知道,這是翻越
大巴山時落下的
風濕性關節炎犯了,只得坐在路旁,雙手拚命地搓揉右膝蓋,讓氣血通暢。一小時後,他感覺關節有了熱氣回流,這才一瘸一拐地挪回住地。
儘管困難重重,但是好心人的幫助讓張朝鋒備感溫暖和力量。
在湖北省
陽新縣,晚上9點多,當天走了70多公里的張朝鋒還沒有找到住宿地。這時,一位剛下晚自習的學生注意到他,聽完張朝鋒的故事,學生立刻邀請他到自己家去住一晚。在湖南省
宜章縣,早上7時許,當張朝鋒艱難地推著沉重的行李上坡時,突然感覺輕鬆了很多。回頭一看,發現兩個八九歲的小學生在車後默默地幫忙推車。
“前輩鏖戰縛蒼龍,後生披閱雕群英。使命鞭策孺子牛,我以熱血慰英靈。”張朝鋒寫下這首詩,勉勵自己堅持到底,早日創作出歷史小說《紅軍》。
人物評價
退休教師張朝鋒為創作反映紅軍革命歷史的長篇小說,三度尋訪革命根據地和紅軍長征路線,足跡遍及14個省份、13個根據地、70多個戰場,行程超過二萬五千公里。這份執著,令人感動,令人敬佩!
萬里單騎寫紅軍,張朝鋒小說的水平如何,已不是最重要的。最值得學習的,是他這份凡事求實求真、敢於攻堅克難的執著精神。
執著,就有力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是育人者的執著;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這是學者的執著;不畏酷刑利誘,誓把牢底坐穿,這是革命者的執著!正是這種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才造就了人才,成就了學問,取得了革命勝利。古人云,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今天,在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我們更需要這種認準目標、勇往直前、堅忍不拔的執著品格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