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

張有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有山,男,遼寧瀋陽人,生於1938年9月16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土壤與植物營養專家,中共黨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有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遼寧瀋陽
  • 出生日期:1938年9月16日
  • 職業: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
  • 畢業院校瀋陽農業大學
  • 信仰:中共黨員
簡介,人物生平,

簡介

張有山,男,遼寧瀋陽人,生於1938年9月16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土壤與植物營養專家,中共黨員。
土壤與植物營養專家張有山土壤與植物營養專家張有山

人物生平

1962年畢業於瀋陽農業大學土化系,同年來到北京市農科院土肥所,曾擔任中國土壤學會理事、副秘書長;土壤肥力與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北京土壤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土肥所所長、黨支部書記;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曾被評為院優秀黨員、先進個人。
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工作36年,1998年退休後被營資所返聘至今。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主要從事土壤調查、改良,中低產田綜合治理,土壤、植物營養診斷與施肥,農業節水,提高化肥利用率及建立農業資源信息庫,改良施肥機具等科研工作。
從1962年11月到1966年,主要從事京郊鹽鹼地改良等工作,這期間主要熟悉京郊土壤狀況、農業生產狀況及科研方法等。1979到1982年參加並主持了農業部在通縣舉辦的我國北方16個省市的土壤普查培訓班和試點。參加了土壤普查技術規程的制訂,主持了土壤質量評價等專題,參加了《通縣土壤》一書的編寫。這一階段共獲部、市二等獎三個。
1983~1990年主持了北京市東南郊永樂店地區糧食中低產綜合治理研究,提出水、肥、排、灌、化改等綜合治理鹽鹼及中低產改良配套技術。這階段先後獲獎三項,其中市星火二等獎一個,市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一個。
1991到1995年開始主持市科委重點項目“北京市平原區節水型農業示範研究”中“節水型農業示範區土壤資源良性循環研究”專題。從學科優勢出發,從三個層次開展工作:第一,土壤詳查打基礎;第二,最佳化施肥上水平;第三,技術集成求效益。完成了4個示範區27萬畝的土壤詳查,將調查測試數據建成資料庫、圖件庫,最後形成了土壤資源信息系統。這在國內鄉鎮級大比例尺土壤調查中尚無先例,對全國開展基層單位土壤調查具有借鑑作用。
在研究最佳化施肥方面,把施肥方法研究同施肥工具研究相結合,將地力評判與推薦施肥相結合,最後將各示範區的土壤資源信息系統與推薦施肥系統結合起來,形成計算機軟體分送給每個示範區。期間將長效碳銨肥料首次引進北京,並研製成功與其配套使用的施肥機,效果很好,提高化肥利用率15~20%。科技日報、北京日報和北京電視台為此做過專門報導。
節水型農業研究項目1997年被評為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二,1998年榮獲全國科技進步三等獎。
從1996年起,與孫政才院長(現農業部部長)一起主持北京市“九五”重中之重項目“京郊糧田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與示範”。經過四年多的努力,這項研究取得了多項創新,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二個,市星火科技二等獎一個。
1997年主持了北京市“九五”另一重大項目“北京市現代化節水型農業研究與示範”中土肥專題:“水土資源良性循環技術與措施研究”。完成了徐辛莊示範區土壤調查,規劃了施肥分區,探索了土壤水分時空變化規律,完成了冬小麥及夏玉米水肥調控模型,建立了示範區土壤水肥調控管理信息系統,提出了土壤資源良性循環技術措施,實現了示範區土壤資源良性循環的目標。這項成果在2003年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