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升,男,1910年出生於山西省離石縣王家溝鄉碾焉村(現屬柳林縣),勞動模範。
基本介紹
- 本名:張智升
- 出生地:山西省離石縣王家溝鄉碾焉村
- 出生時間:1910
- 去世時間:1986年
- 主要成就:勞動模範
離石出了個張呀張智升,
他是咱們的勞動英雄,
領導民眾合作打坎,
創辦起青年夜校,
提高文化哎咳呀。
……
這首歌頌勞動模範張智升的歌曲曾經在晉綏邊區廣為流傳。
張智升1910年出生在山西省離石縣王家溝鄉碾焉村(現屬柳林縣),是晉綏邊區勞動模範張秋林的叔叔,在碾焉村這個不足200人的小山村,張家出了兩個勞動模範,轟動了整個村子,成為晉綏邊區家喻戶曉的著名人物。
張智升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由於家境貧寒,從小就和大人一起下地勞動。十幾歲的時候,地里的農活就樣樣精通了,成為全村數得上的勞動能手。每當春耕時節,村子裡的人就常常請他去幫忙犁地。張智升還是一位有文化的人,雖說由於家窮,只念了三年私塾,但他聰明好學,只要先生一教,他就能夠學會。他還學過拳術、劍術,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再加上他從小愛好文藝,能拉會唱,因此,在村里很有威信。
抗日戰爭爆發後,離石縣犧盟會抽調工作人員來到張智升的家鄉,做抗戰動員工作,發動民眾成立了犧盟會組織,張智升被選為犧盟會秘書。他積極投身抗日運動,動員民眾參軍參戰,支援前線。1938年,張智升加入了共產黨,並擔任了村裡的民兵指導員,從此,他的抗戰積極性更加提高。
1942年,抗日政府號召開展大生產運動,張智升積極回響政府的號召,首先組織了互助組。為了增加土地面積,擴大糧食生產,他帶領互助組成員在村子附近的一條山溝里圍堰修田。當時,有些成員認為這條溝土質堅硬,不好打坎,沒法修梯田。但張智升卻鼓勵大家說:“咱們組成了互助組,比一個人的力量大多了,只要大家團結起來,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夠乾成。”在他的帶動下,互助組成員起早貪黑,堅持苦幹,終於打起了一道坎,當年就淤地5畝。以後,張智升帶領大家在這裡不斷修築,又打了6條小坎,淤地的面積也不斷擴大,最後增加到50畝左右,大大增加了碾焉村的耕地面積,為發展糧食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村裡的老百姓把這條溝叫做“智升坎溝”。
張智升既是勞動模範,又是民兵英雄,他領導村裡的民兵一手拿槍,一手拿鋤,勞武結合,既保衛了家鄉,又發展了生產,受到了老百姓的稱讚。他種的土地堅持精耕細作,勤除草,多上糞,莊稼在全村是長得最好的。收穫的谷穗和玉米棒,曾被縣政府拿去作為樣品展覽。
張智升是一個有文化的人,他看到村裡的孩子們念不起書,老一輩的人也大多沒有文化,於是,他回響抗日政府進行掃盲教育的號召,在村里創辦了農民夜校,組織民眾學習文化知識和科學種田知識。
由於張智升樣樣工作都乾的很出色,因此,他兩次出席了縣裡召開的勞動模範大會,被評為離石縣的勞動模範。1944年1月,他又出席了晉綏邊區召開的第三屆群英會,被評為邊區特等勞動模範,獲得獎勵一頭大黃牛。晉西北行署副主任武新宇在大會講話中介紹了他的模範事跡,號召大家向他學習。同年底,張智升再次出席了晉綏邊區召開的第四屆群英會,又一次當選為邊區特等勞動模範,受到大會的表彰和獎勵。
張智升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抗戰支前、發展生產的工作中,很少照顧家裡人。他年僅7歲的兒子因病去世時,他正外出參加晉綏邊區召開的群英會。1945年,他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工作更加繁忙,他的妻子病重需要人照顧時,他因正在王家溝鄉開會,而沒能回去照顧妻子。等他回到家裡時,妻子已奄奄一息,不一會就撒手而去,給他留下了4個未成年的孩子,最大的才14歲。妻子走後,他強忍悲痛的心情,繼續為革命事業四處奔波。
解放戰爭時期,張智升先後擔任了離石縣第三區武委會主任、區長、區委書記、離石縣副縣長、縣長等職,工作的崗位不同了,但他始終保持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優良品德。
新中國成立後,張智升調到天津工作,1986年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