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中國美術館副館長)

張晴(中國美術館副館長)

張晴,男,漢族,策展人,藝術家。1964年出生於蘇州市,現任中國美術館副館長,研究館員,博士生導師。中宣部第六批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中組部第二批“萬人計畫”哲學與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文化部優秀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常務理事。

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獲獎情況,專業成果,主要作品,人物評價,

教育經歷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碩士研究生助教班;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美術史學史專業博士研究生,獲美術學博士學位;同濟大學灶拘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世界建築理論與歷史博士後。
2017年張晴於延安2017年張晴於延安

工作經歷

1991年至1999年,任蘇州博物館陳列宣教部主任;
1999年至2011年,任上海美術館副館長兼上海雙年展組織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2011年2月至2017年6月,任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劃部主任;
2017年6月迄今,任中國美術館副館長。

獲獎情況

1991年參與河南省芒山照慨促跨西漢早期墓室壁畫搶救性考古和臨摹壁畫,此項目被評為“1991年中國十大考古”之一;
2000年入選中央電視台等評選的“中國藝術風雲榜—--最佳策展人”;
2006年獲年度“藝術中國”最佳展覽獎和“十大時尚事件獎”;
2007年獲年度“OPEN第十屆國際雕塑展”特別成就策展人獎;
2008年獲“創意盛典”年度創意領軍人物獎和“亞洲當代藝術”年展最佳策展人獎等獎項。

專業成果

1988年,張晴的超現實主義繪畫作品《病房系列》《龍柱下——何日抬頭》《鄉夢巳遠》和《世紀末》等參加“北斗星畫展”。1989年起,為《江蘇畫刊》《讀書》《今日先鋒》《上海文化》等雜誌撰寫藝術評論,主編《九十年代中國美術》。
在1991年至1999年蘇州博物館任職期間主要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歷史,張晴趨船乎創新提出“考古類型學的策展方法”;策劃了《良渚文化出土文物展》《吳王陵出土文物展》《陶瓷溯源展》《古辯糠企舟代青銅器大展》《千印大展》《百佛大展》《明清書法繪畫展》等60餘個有影響的展覽;在蘇州博物館復原和修建中,擔任文徵明手植紫藤園、古典戲台、桂花園、池塘和八旗奉直會館總策劃和總設計,完整地櫃求戰再現了明代中期蘇州園林。
他任職上海美術館期間,探索與創建了城市文化中大型國際性展覽的新型機制。從1999年至2011年,連續組織與策劃“上海雙年展”,被譽為“21世紀國際雙年展的創新模式”,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他對“上海雙年展”的總結和研究,形成了博士論文《上海雙年展研究》,以及博士後課題《城市文化中大型展覽研究》。2014年在德國柏林世界文化藝術中心,經150個國際雙年展學術總監及負責人投票,被選為國際雙年展協會(International Biennial Association)唯一的中國理事,兼任國際雙年展協會研究部高級研究員。
2011年調任中國美術館後,致力於博物館學和美學的研究,創建“國家敘事的視覺美學——國家重大主題性展覽的策劃與研究”重大項目方向,著重拓展展覽主題的演繹,創新策展理念,營造出與主題相宜的視覺敘事,逐漸形成國家重大主題性展覽的學術模式;既抓住每個重大歷史性、紀念性主題的文化歷史內涵和最新研究成果,又關注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史與美術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使展覽在歷史縱深和時代藝術前沿的雙重維度中力爭達到國家敘事的高度。先後參與組織與策劃的重要展覽有:“光輝歷程·時代畫卷——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美術作品大展”“百年風雲·壯志丹青——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美術作品展”“從延安走來——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美術作品展”“丹青中國夢——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美術作品展”“鑄魂鑒史 珍愛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榆祖擔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美術作品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美術作品展”;參與文化和旅遊部組織與評審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創作完成的作品亮相於“偉大曆程· 時代畫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美術作品展”等等。

主要作品

策劃及合作策劃的其他主要展覽年表:
《糧倉藝術展》(1985、1987、1988,蘇州)
《北斗星藝術展》(1988,南京)
《中國地景藝術展》(1996,濟南)
《交流中的容貌——仁川·上海國際藝術交流展》(1998,仁川、上海)
《江南——現代與當代中國藝術展》(1998,溫哥華)
《一種特殊的現代性:2000年上海雙年展》(2000,上海)
《中國表情——中國當代藝術展》(2001,新加坡)
《蔡國強藝術展》(2001,上海)
《紅色中華——中國當代藝術展》(2002,光州)
《亞洲城市網路》(2002,首爾)
《節點——中國當代龍宙乃藝術中的建築實踐》(2003,上海)
《詮釋現代——阿姆斯特丹美術館藏畫展》(2003,阿姆斯特丹、上海、新加坡)
《影像生存:2004年上海雙年展》(2004,上海)
《嚴培明藝術展》(2005,上海)
《陳箴藝術展》(2006,上海)
《周鐵海藝術展》(2006,上海)
《超設計:2006年上海雙年展》(2006,上海)
《第十屆威尼斯雕塑展》(2007,威尼斯)
《第七屆聖保羅建築雙年展》(2007,聖保羅)
《果凍時代》(2007,上海、2008,台北、2009,里昂、2010,巴塞爾)
《方力鈞藝術展》(2007,上海)
《快城快客:2008年上海雙年展》(2008,上海)
《圖像的故事:安特衛普古典及新時代大師》(2009,上海、新加坡)
《首屆兩岸漢字藝術節》(2010,北京)
《復感·動觀——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2011,北京、台中)
《山水意園——甘迺迪藝術中心公共藝術展》(2011,華盛頓)
《圖與詞——瑪格利特以來的藝術》(2012,北京)
《喻紅藝術展》(2012,上海、2015,蘇州)
《張恩利藝術展》(2012,上海)
《第十五屆達卡亞洲雙年展》(2012,達卡)
《中國油畫雙年展》(2012、2014、2016,北京)
《亞洲時間-----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2015,廣州)
《多重時間----蘇州與另一種世界史:2016年首屆蘇州文獻展》(2016,蘇州)
《中國寫意在當代藝術中的轉換展》(2016,墨西哥)

人物評價

張晴是一名具有反思力和批判性的藝術家,同時也是一名實驗性的藝術家。三十多年來,他對近現代世界歷史進程和文化狀況興趣濃厚,尤其對二戰以來世界範圍的文化反思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把這種全球性的藝術敘事場域稱為“世界劇場”,發現唯有使自身內心通向“世界劇場”,即拿起自己的畫筆回溯歷史的現場,回訪百年以來世界性的社會思想與生活的變遷,在思想風暴的情景中進行精神與藝術的洗禮,在這劇場中不斷的反思與覺悟,才能逐漸清晰地看清過去、今天和未來。而這,就是他藝術創作的發端和精神核心。
他於1980年代參與了中國“85新潮”美術運動,1988年,其超現實主義繪畫《病房系列》、《龍柱下——何日抬頭》、《世紀末》和《鄉夢巳遠》等作品參加了當時蔚為轟動的“北斗星畫展”,自此他在藝術界嶄露頭角。此後他不斷進行世界藝術史論研究和藝術實踐,並且積累了眾多當代國際策展的經驗。張晴作為文化歷史研究者,在策劃眾多不同風格和理念的藝術展覽之後,他的藝術實踐反而執意回到藝術的原點,對業已失傳的古法藝術材質進行研究與實驗,再次激活其藝術生命力。他從大量古籍文獻中尋找藝術材質的古法遺存,遍訪造紙、制墨、制筆的非遺傳人和民間藝人,薈萃了中日韓等地區造紙、制墨、制筆的工藝遺存,並篩選測試珍稀的礦石顏料,進行“古法制墨與制色”的研究和自製,在反覆的實驗中摸索與發現,創製出具有當代藝術表達風格的材質,使畫面形成豐富的肌理和強烈的衝擊力,探索出其個人風格的理想語言,力圖實現對人類靈魂和現代歷史的詩性反思。
張晴的藝術實踐矢志追求“無法之法乃為至法”的開放性,他的藝術構思產生於全球化的圖像裂變,他的藝術表現特徵融合東西方藝術的觀念和語言,在抽象表現主義的維度中抽絲剝繭,在這一過程中發現“筆無定姿”之天機,構建出一種蓄力飽滿的藝術形式,力圖跨越當今時空文化的藩籬,進而達成對過往歷史的重置與批判。它既包含著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特有的品質,又內在於人類共通的情感聯結和歷史脈絡之中,使他的整個藝術創作放懷世界。

主要作品

策劃及合作策劃的其他主要展覽年表:
《糧倉藝術展》(1985、1987、1988,蘇州)
《北斗星藝術展》(1988,南京)
《中國地景藝術展》(1996,濟南)
《交流中的容貌——仁川·上海國際藝術交流展》(1998,仁川、上海)
《江南——現代與當代中國藝術展》(1998,溫哥華)
《一種特殊的現代性:2000年上海雙年展》(2000,上海)
《中國表情——中國當代藝術展》(2001,新加坡)
《蔡國強藝術展》(2001,上海)
《紅色中華——中國當代藝術展》(2002,光州)
《亞洲城市網路》(2002,首爾)
《節點——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建築實踐》(2003,上海)
《詮釋現代——阿姆斯特丹美術館藏畫展》(2003,阿姆斯特丹、上海、新加坡)
《影像生存:2004年上海雙年展》(2004,上海)
《嚴培明藝術展》(2005,上海)
《陳箴藝術展》(2006,上海)
《周鐵海藝術展》(2006,上海)
《超設計:2006年上海雙年展》(2006,上海)
《第十屆威尼斯雕塑展》(2007,威尼斯)
《第七屆聖保羅建築雙年展》(2007,聖保羅)
《果凍時代》(2007,上海、2008,台北、2009,里昂、2010,巴塞爾)
《方力鈞藝術展》(2007,上海)
《快城快客:2008年上海雙年展》(2008,上海)
《圖像的故事:安特衛普古典及新時代大師》(2009,上海、新加坡)
《首屆兩岸漢字藝術節》(2010,北京)
《復感·動觀——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2011,北京、台中)
《山水意園——甘迺迪藝術中心公共藝術展》(2011,華盛頓)
《圖與詞——瑪格利特以來的藝術》(2012,北京)
《喻紅藝術展》(2012,上海、2015,蘇州)
《張恩利藝術展》(2012,上海)
《第十五屆達卡亞洲雙年展》(2012,達卡)
《中國油畫雙年展》(2012、2014、2016,北京)
《亞洲時間-----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2015,廣州)
《多重時間----蘇州與另一種世界史:2016年首屆蘇州文獻展》(2016,蘇州)
《中國寫意在當代藝術中的轉換展》(2016,墨西哥)

人物評價

張晴是一名具有反思力和批判性的藝術家,同時也是一名實驗性的藝術家。三十多年來,他對近現代世界歷史進程和文化狀況興趣濃厚,尤其對二戰以來世界範圍的文化反思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把這種全球性的藝術敘事場域稱為“世界劇場”,發現唯有使自身內心通向“世界劇場”,即拿起自己的畫筆回溯歷史的現場,回訪百年以來世界性的社會思想與生活的變遷,在思想風暴的情景中進行精神與藝術的洗禮,在這劇場中不斷的反思與覺悟,才能逐漸清晰地看清過去、今天和未來。而這,就是他藝術創作的發端和精神核心。
他於1980年代參與了中國“85新潮”美術運動,1988年,其超現實主義繪畫《病房系列》、《龍柱下——何日抬頭》、《世紀末》和《鄉夢巳遠》等作品參加了當時蔚為轟動的“北斗星畫展”,自此他在藝術界嶄露頭角。此後他不斷進行世界藝術史論研究和藝術實踐,並且積累了眾多當代國際策展的經驗。張晴作為文化歷史研究者,在策劃眾多不同風格和理念的藝術展覽之後,他的藝術實踐反而執意回到藝術的原點,對業已失傳的古法藝術材質進行研究與實驗,再次激活其藝術生命力。他從大量古籍文獻中尋找藝術材質的古法遺存,遍訪造紙、制墨、制筆的非遺傳人和民間藝人,薈萃了中日韓等地區造紙、制墨、制筆的工藝遺存,並篩選測試珍稀的礦石顏料,進行“古法制墨與制色”的研究和自製,在反覆的實驗中摸索與發現,創製出具有當代藝術表達風格的材質,使畫面形成豐富的肌理和強烈的衝擊力,探索出其個人風格的理想語言,力圖實現對人類靈魂和現代歷史的詩性反思。
張晴的藝術實踐矢志追求“無法之法乃為至法”的開放性,他的藝術構思產生於全球化的圖像裂變,他的藝術表現特徵融合東西方藝術的觀念和語言,在抽象表現主義的維度中抽絲剝繭,在這一過程中發現“筆無定姿”之天機,構建出一種蓄力飽滿的藝術形式,力圖跨越當今時空文化的藩籬,進而達成對過往歷史的重置與批判。它既包含著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特有的品質,又內在於人類共通的情感聯結和歷史脈絡之中,使他的整個藝術創作放懷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