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合基金整頓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為加快農業發展,解決農村資金短缺和貸款難等一系列問題,一些省市開始摸索辦起了農村合作基金會,以解決農民生產經營的燃眉之急。隨著形勢的變化,應運而生的合作基金會在一些地區遍地開花。由於制度不健全,從業人員素質低下,管理跟不上來,部分基金會甚至打著為“三農”服務的招牌,打破地域界限,向公眾高息攬儲、變相吸收社會存款,干擾了國家金融秩序,違背了合作基金會服務“三農”的初衷。針對基金會中存在的機制不完善、違規放款數額大、沉澱資金比例高、抵禦風險能力差等問題,張景然的“一把手工程”從抓農村合作基金會的系統管理入手起步了。1998年4月,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張景然從本地實際出發,提出了農村合作基金會由抓發展向抓規範轉變、股金構成由個人股金為主向以管理集體資金為主轉變、市聯會由經營服務型向管理服務型轉變的新思路,並在當年8月對合作基金會實行系統管理,即:將基金會的人、財、物由鎮鄉管理轉為由市農經中心垂直管理,建立了會計核算、開支審批、放款管理、專用資金代管等項制度,從而減少了行政干預,增強了抵禦風險能力。1999年,按照國家政策要求,農村合作基金會進入清理整頓階段。從這年的5月10日起,張景然在近4個月時間裡,幾乎天天工作到深夜,特別是在清產核資、制定政策的關鍵時刻,他連續17個晝夜沒睡過一個囫圇覺。單位離家僅一牆之隔,他卻未回去一次。注資階段,他更是全神貫注。閻家店鄉需要注入資金230萬元,當時鄉領導思想上有一定的阻力,但他排除了一切干擾,從早上8點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使得230萬元資金全部到位。就是憑著這份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他帶領機關20餘名同事,苦戰4個月,確保了全市40個基金會整體順利交接,在唐山市是交接最早、平均注資最少的縣市,從而也解決了長期困擾農經工作的一大難題。
農村 審計工程
2000年起,張景然頂著各種壓力,把農經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審計監督村級財務上來,決定集中利用三年時間實施“農村審計工程”。他把全市534個村分成三批,一年178個,突出重點抓好專項審計,先後共審計出各類問題10123筆,涉及金額3482萬元,查出各種違法違紀開支1466筆,涉及金額近170萬元,為集體挽回經濟損失168萬元。在此基礎上,2004年7月起,市農經中心在張景然的帶領下,利用近4個月的時間又對鄉鎮代管村級資金進行了專項審計,審計總金額2.4億元,共查出各類問題6053萬元。之後,他們還利用半年多時間,對全市19個鎮鄉534個村2003年到2004年的農村重點經濟業務進行全面審計,審計總金額8億元,查出各類問題6192萬元。
創新 制度轉型
2002年11月至2003年5月,遷安市農經中心用7個月時間在全市進行了農村會計集中核算體制改革。這項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在原來村級集體資金、賬目“雙代管”的基礎上,以鎮鄉為單位建立了農村會計集中核算服務中心25個,全市減少村級財務人員534人,每年可為村級節約人員開支220萬元,減少各種辦公經費60萬元;卡住村級招待費、租車費和其他不合理性開支200多萬元。在農村會計集中核算的基礎上,從2003年6月份開始他們在全市推廣普及農村會計電算化,幫助19個鎮鄉25個農村會計集中核算服務中心籌資66.8萬元,確保每個核算服務中心達到了電算化的要求。同時,他們還利用一個月的時間,舉辦了3期會計電算化培訓班,做好培訓鎮鄉和6個黨工委共25個核算服務中心與市農經中心的計算機聯網工作。此後張景然並沒有鬆氣,又和他的同事們開始了村級會計電算化試點工作。目前,試點村已達到51個。
2005年,為加強農村民主監督,搞好村級財務公開,張景然把對農村民主理財監督員進行規範化培訓納入工作視野。到目前,已培訓30餘場,參加受訓的2600人均領到了上崗“紅本”。
正氣 廉潔奉公
基金會運轉時期,張景然手中可調動的資金達9億多,他本人也有10萬元的批款權力,但他從未放過一筆風險款、批過一分人情款,他的所作所為受到了唐山市、遷安市兩級紀委領導的高度評價。在處理農村一些違紀問題時,一些村幹部和當事人想逃避責任,千方百計通過送東西、買衣服等手段請他高抬貴手,行個方便。然而他卻毫不留情。正是由於他的浩然正氣,才帶出了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優秀農經隊伍。市農經中心自成立以來,無一人違紀,張景然及所在單位也因成績突出屢獲殊榮。
職業榮譽
1994年他被國家農業部、人事部、財政部等6部委授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00年、2002年榮獲“全省農經工作先進個人”稱號;2002—2004連續三年被遷安市委、市政府評為優秀領導幹部,並榮立三等功一次,嘉獎兩次。1999年,遷安市農經中心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經工作先進單位、2002年被評為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單位,2003年被河北省農業廳評為農經工作先進單位, 1998—2004連續7年被評為唐山市農經系統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