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龍(台州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張明龍(台州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明龍,男,漢族,1953年3月28日出生,浙江三門人。199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宋濤教授指導下學完博士生課程。1995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6年首批入選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1999年被評為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0年入選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200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浙江省政協第七屆、第八屆委員。浙江省第一個“區域經濟學”省級重點學科主持人、浙江省第一個“區域經濟學”碩士點負責人。浙江師範大學經濟研究所首任所長;現為台州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省重點學科“區域經濟學”學科(台州學院)負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明龍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浙江三門
  • 出生日期:1953年3月28日
  • 職業:碩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
  • 主要成就:1996年首批入選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
    1999年被評為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200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個人簡介,學術貢獻,主講課程,研究方向,科研項目,論文著作,獲獎情況,指導研究生,

個人簡介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規劃組成員、浙江省高等學校經濟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華詩詞協會名譽副主席、全國高校經濟理論教學改革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區域經濟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經濟發展研究會理事、中國勞動學會學術委員、浙江省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會副會長、台州市經濟學會會長。
張明龍 教授張明龍 教授

學術貢獻

主持或參與國家及省部重要課題研究20多項。已出版個人專著和主筆專著20多部。在在國內文科最權威刊物《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6期)、《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97年第4期)等發表論文、譯文300多篇。數十篇論著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學術界》、《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青年文摘》、《理論信息報》、《經濟學周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網》、《中國人事科學研究網》等全文轉載或摘要介紹。特別是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簡報》、《參閱資料》和《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的3篇論文,曾呈中央政治局領導決策參考。
創建的“計畫與市場水乳交融結合模式”,《經濟學動態》1994年第11期載文稱讚為:“填補了我國經濟學界,對市場經濟條件下計畫機制與市場機制的最佳化組合及運用缺乏系統研究的空白。”確立的無形資產整體量化標準,成為制定有關政策的重要依據。提出浙江“十五期間”宜實行“網狀交織發展模式”的新理念,後改寫成提案在省政協八屆四次會議期間提出,受到省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採納了提案的建議,並被省政協評為優秀提案。2002年1月24日,陳昭典副主席作的《關於八屆四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指出:“省政協委員張明龍從系統、綜合的角度,提出了《建議我省‘十五期間’實行‘網狀交織發展模式’》的提案。有關部門認為這一新理念符合浙江工業化中後期的特點和要求,為決策提供了新的啟示。我省將在‘十五’期間推進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高教園區、特色產業園區的四大園區建設,逐步形成縱橫交錯的經濟網路體系。”
榮獲國家教委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師教師獎,還獲得全國高校經濟理論教學改革優秀成果一等獎、浙江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等20多項學術成果獎。1997~1998年度、1999~2000年度,連續兩次獲得浙江師範大學科研量化考核文科第一名。

主講課程

主講本科課程:
《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史》、《市場行銷學》、《產權經濟學》
主講研究生課程:
《區域經濟學》、《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研究方向

學術興趣
主要集中在理論經濟學、區域經濟學
主要研究方向
[1]區域產業與區域市場研究
[2]區域創新與區域政策研究
[3]區域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

科研項目

主持或參與國家及省部等重要課題研究20多項。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央政策研究室專項課題、國教育部社科規劃項目、省重點學科基金、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省科技計畫項目、省“五個一工程”重點項目、省社聯重點項目等基金資助,還獲得金華、東陽、武義、臨海等市縣政府提供的項目基金資助。

論文著作

一、代表性論文
(一)基礎性經濟學論文
1.企業問題
[1]國有企業無形資產的內涵、量化與保護 [J].中國社會科學,1996,⑹:8~20.
[2] The Connotations Quantific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Asset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97,⑷:5~13.
[3]遏制國有企業無形資產流失研究 [J].中國經濟問題,1996,⑷:19~24.
[4]國有企業無形資產從何流失 [J].求是內部文稿,1996,⑺:19~20…18.
[5]論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內含 [J].企業經濟,1993,⑶:13~16.
[6]企業動力機制分析 [J].中等城市經濟,1999,⑶:63~65.
[7]國有企業建成現代企業制度的標誌 [J].貴州社會科學,1997,⑹:1~5.
[8]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需做好的幾項工作 [J].嶺南學刊,1998,⑴:14~17.
[9]按公司制規範要求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J].青海社會科學,1998,⑴:29~34.
[10]推進國有企業制度創新的對策研究 [J].浙江學刊,1999,⑴:41~47.
[11]企業制度創新的一個實證分析 [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7,⑷:51~55.
[12]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產值比重分析 [J].長白學刊,2000,⑸:47~48.
[13]對年薪制激勵和約束功能的思考.(合作,②人①)[J].中國勞動2002,⑷.
[14]增強經營者年薪制的激勵和約束功能[J].經濟學家,2003,⑶:28~32.
[15]提高企業收購的談判效果[J].商業研究,2006,(15):58~61.
[16]核查待購企業的人際關係[J].時代經貿,2008,6(97):5~6
[17]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台州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合作,②人①))[J].黑龍江史志,2009,(24):116~117.
2.企業財務問題
[1]確保國營商業承包負虧的對策 [J].商業經濟與管理,1989,⑴:59~61.
[2]承包制企業負虧基金的形成與運用 [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0,⑴:31~36.
[3]發行負虧債券確保承包企業負虧 [J].理論界,1991,⑺:28~29.
[4]企業無形資產的分類考察 [J].長白學刊,1996,⑶:48~51.
[5]論國有企業無形資產的整體評估 [J].甘肅社會科學,2000,⑴:26~28.
[6]準確量化國有企業的資產價值 [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6,⑵:7~12.
[7]鄉鎮企業資產淨值的核定 [J].鄉鎮企業研究,2001,⑸:52~53.
[8]如何甄別待購企業財務報表的真偽[J].河北財會,2002,⑹:50~51.
[9]待購企業契約核查[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⑺:66~69.
[10]談談待購企業財務報表的審核[J].審計文匯,2005,⑼:35~37.
[11]待購企業應收款與存貨的核查[J].交通企業管理,2005,⑹:32~33.
[12]企業負債壓力的財務比率分析[J].交通企業管理,2005,⑽:48~49.
[13]企業償債能力的財務比率分析[J].學術論壇,2005,⑻:105~108.
[14]降低收購企業風險的對策[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⑺:30~34.
[15]待購企業營業費用項目的審計[J].商業研究,2006,(24):40~43.
[16]核查待購企業的收入報表[J].時代經貿,2007,⑵:1~3轉5.
[17]審核待購企業資產負債表[J].商業研究,2007,⑼:142~146.
[18]待購企業財務報表的審核方法[J].商業研究,2009,⑹:63~65.
[19]低碳經濟條件我國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合作,②人①)[J].生態經濟,2011,⑷:92~94……101.
3.產權問題
[1]交易費用的內涵與外延拓展[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01,⑷:19~21轉67.
[2]試論現代產權範疇 [J].市場經濟研究,1999,⑹;17~19.
[3]產權與所有權辨析 [J].社會科學家,1999,⑷:4~7.
[4]兩權分離理論再認識 [J].四川社科界,1999,⑷:9~11.
[5]論產權與所有權的關係 [J].浙江學刊,2001,⑵:81~84.
[6]論所有權與產權的區別[J].經濟評論2002,⑶:25~27.
[7]產權分類考察 [J].北方經濟,1999,⑸:33~34.
[8]產權分類與產權制度選擇 [J].學術論壇,1999,⑸:37~41.
[9]核查待購企業的智慧財產權[J].青海大學學報,2003,⑵:69~71轉83.
[10]產權制度選擇與委託代理 [J].山東經濟,1999,⑹:10~12.
[11]正確認識現代企業中的委託代理關係 [J].求實,2001,⑵:17~20.
[12]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的對策研究(合作,②人①))[J].經濟縱橫,2009,⑿:43~46.
[13]中國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建設縱向考察(合作,③人②)[J].經濟研究導刊,2010,⑺:88~90.
4.競爭問題
[1] “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規律”質疑 [J].學習與探索,1985,⑹:72~75.
[2] “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規律”再質疑 [J].理論探討,1988,⑸:64~67.
[3]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不屬同一個規律 [J].中國經濟問題,1988,⑴:52~56.
[4]操起擇優汰劣的利劍——談談變革中的競爭觀念.觀念世界變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36~42.
[5]再談競爭問題——需要限制社會主義經濟中競爭規律本身的自發性嗎? [J].山東經濟,1986,⑸:30~32.
[6]社會主義競爭沒有消極作用 [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86,⑹:35~39.
[7]國營商業的競爭與它對市場的調節 [J].商業經濟與管理,1986,⑴:45~48.
[8]論競爭在社會主義經濟規律體系中的作用 [J] .浙江師範大學學報,1987,⑶:1~7.
[9]試論競爭對商業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 [J].商業經濟與管理,1987,⑷:31~34.
[10]社會主義競爭與企業精神文明 [J].百家論壇,1988,⑴:45~49.
[11]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對經濟危機的不同作用,政治經濟學研究報告12:經濟危機與可持續發展[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01:176~189.
5.市場問題
[1]漫談市場 [J].現代經濟,1999,⑶:58~60.
[2]略論市場 [J].長白學刊,1992,⑹:21~25.
[3]市場涵義探微 [J].商業時代(A版),2001,⑴:21.
[4]試解需求的內涵、特徵與量的變動 [J].經濟師,1999,⑺:8~9.
[5]正確認識供給與需求 [J].理論學刊,1999,⑸:34~36.
[6]加強市場規則建設 [J].中國經貿導刊,1999,⑾:30.
[7]論整頓市場經濟秩序與完善市場規則體系 [J].社會科學輯刊,2001,⑸:62~66.
[8]健全市場規則體系的巨觀對策 [J].巨觀經濟管理,2001,⑺:48~49.
[9]略論市場規則體系[J].商業研究,2004,⑷:110~112.
[10]規範經濟行為,建立正常流通秩序(合作,②人②)[J].浙江學刊 ,1990,⑷:34~36…42.
[11]個體工商戶經營行為規範化的研究 [J].經濟文獻信息,1991,⑵:55~58.
[12]論規範個體工商戶的經營行為 [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2,⑵:68~72.
[13]規範市場經濟運行的思考[J].社會科學家2001,⑹:6~9.
[14]健全市場參數體系的思考 [J].江蘇經濟探討,1993,⑻:2~4.
[15]市場調節的長處及制約因素 [J] .思與行,1993,⑺:23~24.
[16]創造市場經濟順利運行的基本條件 [J] .學術論壇,1993,⑸:9~13.
6.市場機制問題
[1]論市場信號機制 [J].貴州社會科學,1993,⑸:27~33…42.
[2]市場信號機制的功能及完善措施 [J].西藏黨校 ,1993,⑷:26~32.
[3]論市場壓力機制 [J].貴州社會科學,1999,⑷:2~8.
[4]社會主義競爭機制的橫向考察 [J].中國經濟問題,1989,⑵:15~19…63.
[5]論消費競爭機制 [J].消費經濟,1991,⑷:21~26.
[6]健全風險機制的縱向考察 [J].市場與發展,1993,⑸:11~12.
[7]健全市場風險機制的橫向考察 [J].北方經濟,1993,⑶:43~44~20.
[8]培育市場體系,強化市場機製作用 [J].商業經濟研究,1993,⑶:23~25.
[9]論市場機制的運行特點及完善對策 [J].長白學刊,1993,⑷:34~38.
[10]市場經濟制衡機制考察 [J].求實,1993,⑻:16~20.
[11]市場經濟的制衡系統 [J].理論學習與研究,1996,⑷:18…37.
7.計畫與市場問題
[1]計畫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若干問題討論綜述 [J].中央政策研究室參閱資料,1990~10~25:1~36.
[2]計畫與市場結合方式三十種觀點輯錄 [J].學術研究動態,1990,⑾:4~6.中央政策研究室簡報,1990~12~22.
[3]計畫機制與市場機制:水乳交融式結合 [J].中國經濟問題,1990,⑸:1~9.
[4]計畫與市場宜採取“水乳交融”式結合 [J].計畫與市場探索 ,1990,⑸:7~8…15.
[5]計畫與市場的水乳交融式結合 [J].當代財經,1990,⑺:51~52.
[6]計畫與市場調節的“水乳交融”式結合及其實現途徑[J].計畫與發展,1990,⑿:2~6.
[7]計畫與市場的結合點和主輔關係 [J].社會科學動態,1991,⑶:32~35.
[8]我黨對計畫與市場結合範圍的探索 [J].長白學刊,1991,⑶:35~38.
[9]論計畫與市場的要素融合和機制融合 [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1,⑴:28~32.
[10]完善計畫與市場調節有機結合運行機制的思路 [J].南京社會科學,1991,⑶:44~49.
[11]論指令性計畫與市場機制的有效結合 [J].經濟論壇,1991,⑷:14~16.
[12]計畫與市場結合方式若干新觀點比較 [J].爭鳴,1991,⑶:22~26.
[13]計畫與市場結合方式十種常見觀點比較 [J].攀登,1991,⑸:43~47…69.
[14]計畫與市場融合機制具體形式考察 [J].經濟問題探索,1992,⑴:9~12.
[1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計畫的特性 [J].河南經濟,1992,⑹:8~9.
[1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兩大調控機制比較 [J].經濟論壇,1992,⑿:15~17.
[17]市場經濟體制下必須保留的直接計畫調節 [J].創造,1994,⑶:25~26.
[18]我國市場經濟必須保留少量直接計畫調節 [J].社會科學論壇(河北),1994,⑷:49~52.
[19]國家直接計畫調節範圍預測 [J].經濟預測,1994,⑹:34~35.
8.巨觀經濟問題
[1]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研究綜述 [J].經濟學情報,1993,⑴:54~60.
[2]巨觀調控的總目標與具體目標 [J].計畫與市場,1999,⑺:4~5.
[3]軟化進口需求剛性的巨觀對策 [J].巨觀經濟管理,1994,⑶:32~33.
[4]健全巨觀調控的核心機制 [J].長白學刊,1997,⑸:32~35.
[5]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十大經濟職能 [J].天府新論,1993,⑷:13~16…41.
[6]把完善社會保險作為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的突破口 [J].理論學習,1993,⑻:26~27.
[7]加快改革社會保障制度 [N].經濟學訊息報,1993~07~08.
[8]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措施 [J].市場與發展,1997,⑹:27~28.
[9]繼續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對策[J].勞動經濟2001,⑶:11~14.
[10]失業、再就業與失業保障 [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1999,⑶:47~49.
[11]正確認識失業成因,推進保障制度創新 [J].學習與探索(河北),1999,⑷:14~16.
[12]新中國50年勞動就業制度變遷縱覽 [J].天府新論,2000,⑴:11~16.
[13]若干生產要素收入偏高及其成因與矯正 [J].經濟問題探索 ,1994,⑷:13~15.
[14]新中國工資制度變遷縱向考察 [J].勞動經濟,2000,⑴:15~19.
[15]新中國50年巨觀調控縱向考察 [J].經濟工作者學習資料,2000,⑶:12~22.
[16]我國就業政策的六十年變遷[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⑽:21~26.
9.信用問題
[1]健全信用制度的巨觀對策[M].經濟理論與教學改革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07:160~167.
[2]信用缺失的成因與治理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4,⑶:116~120.
[3]審視科技信用缺失現象[J].科學管理研究,2004,⑷:52~56.
[4]健全科技計畫信用制度[J].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⑷:74~78.
[5]科技信用制度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⑾:20~22.
[6]科技信用制度建設的縱向考察[J].科技管理研究,2005,⑿:29~32.
[7]科技項目的失信行為與治理對策[J].科學管理研究,2006,⑶:66~69.
[8]加強科技信用制度建設的思索[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7,⑸:52~56
[9]我國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設縱向考察[J].科學管理研究,2008,⑷:55~58
[10]促使職業介紹招聘信息真實有效的思考 [J] .經濟師,2000,⑻:194~195.
[11]規範職業介紹行為的溫州模式(合作,③人①) [J].浙江經濟,2001,⑶:36~37.
[12]通過健全科研信用制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9,⑸(上冊):14~17.
10.其他經濟問題
[1]我的經濟觀[J].社會科學家,2001,⑹:4~5.
[2]推進經濟學理論體系創新[J].學術月刊,2005,⑴:38~43.
[3]政治經濟學原理值得研究的若干問題[J].長白學刊,2006,⑴:73~75.
[4]中國經濟學的創新和發展問題思索[J].天府新論,2008,⑶:37~40.
[5]黨對社會主義有計畫商品經濟理論的貢獻 [J].黨政幹部論壇,1991,⑹:16~17.
[6]我黨提出的有計畫商品經濟理論的重大意義 [J].求實,1991,⑺:32~34.
[7]試談產品價值與商品價值 [J].浙江師範學院學報,1983,⑴:14~20.
[8]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新認識.中國經濟熱點問題探索[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⑼.102~106.
[9]按質論價是價值規律的客觀要求 [J].實踐,1985,⑷:20~21.
[10]運用函式圖象講解價值規律 [N].經濟學周報,1986~06~08.
[11]擴大再生產公式的相互聯繫 [J].理論教學與研究,1984,⑴:70~72.
[12]運用公式推導講解政治經濟學原理 [J].嶺南學刊,1987,⑾:31~36.
[13]資本論與莎士比亞戲劇 [J].浙江師範大學學報,1985,⑸:16~20.
[14]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背景下的人才隊伍建設[J].科技管理研究,2007,⑴:15~17
[15]我國專利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J].發展,2008,⑴:118~119
(二)區域經濟學專業論文
1.基礎理論問題
[1]區域發展理論演進的縱向考察[J].雲南社會科學2002,⑵:33~37.
[2]區域發展理論概述[J].經濟與管理論叢2003,⑶:7~14.
[3]論發展規律 [J].發展研究,2001,⑸:17~19.
[4]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比較與思考[J].求實,2002,⑼:7~9.
[5]沿海發達地區宜實行“網狀交織發展模式” [J].沿海經濟,2001,(4~5):14~15.
[6]經濟區的內涵與劃分原則 [J].貴州社會科學,2000,⑷:27~30.
[7]合理劃分經濟區的思索[J].生產力研究,2007,⑺:12~13.
[8]最佳化區域經濟結構的對策 [J].理論界,1993,⑵:14~16.
[9]最佳化區域生產力布局的對策 [J].理論探索,1993,⑸:36~38.
[10]專業化產業區發展動力機制的實證研究——以浙江永康五金產業區為個案 [J].生產力研究,2007,⒆:105~107.
[11]韋伯工業布局論的結構考察[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8,⑸:64~67
2.區域製造業與集群問題
[1]台州:做大做強龍頭企業[J].當代經濟,2004,⑽:44~45.
[2]又好又快培育縣域龍頭企業——以台州所屬各縣域為例[J].鄉鎮經濟,2007,⑷:37~40
[3]推進區域製造業發展研究——以台州市為例[J].中國發展,2006,⑵:48~52.
[4] “長三角”末端區域如何發展製造業[J].浙江經濟,2007,⑴:46-47
[5]製造業鏈式化轉移探索[J].工業技術經濟,2006,⑸:99~101.
[6]轉變製造業發展戰略的一個思路[J].改革與戰略,2006,⑺:40-41
[7]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實現形式(②人①)[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4,⑸:33~36.
[8]企業集群技術創新優勢(合作,②人①)[J].科技管理研究,2006,⑸:61~63.
[9]產業聚集的溢出效應分析[J].經濟學家,2004,⑶:77~80.
[10]產業集群的溢出效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⑽:226~228.
[11]產業集群生命周期運行機理分析(合作,②人①)[J].天府新論,2007,⑸:42~46.
[12]基於綜合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生命周期 [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⑵:80~83.
[13]產業集群生命周期取決於技術自主創新[J].經濟論壇,2008,⑸:13~14.
[14]產業集群突破生命周期拐點的關鍵,中國都市圈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研究[C].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10. 296~303.
[15]低碳經濟條件下浙江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合作,②人①) [J].中外企業家,2010,⑸(下):39~41.
3.區域產業問題
[1]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的新視角[J].天府新論,2003,⑸:46~48.
[2]加強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②人①)[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⑵:14~15.
[3]加快農村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思考 [J].求實,1997,⑻:14~16.
[4]試論糧食生產中地方政府的決策行為(合作,③人①)[J].糧食經濟與科技,1993,⑷:4~6.
[5]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山區丘陵經濟作物(合作,②人②) [J].浙江師範學院學報,1984,⑴:23~30.
[6]增強市場觀念,開發山區經濟——金華衢州兩市發展土特產品調查(合作②人②)[J].浙江學刊,1987,⑴:79~81.
[7]變資源優勢為創匯優勢(合作,②人②) [J].浙江學刊,1988,⑷:47~48.
[8]論浙江竹類資源開發的優勢與競爭藝術 [J].浙江師範大學學報,1988,⑴:14~18.
[9]提高我省灘涂開發效益的對策.論苑集萃(續二)[M].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10]浙江新圍塗地農墾資源的開發方向 [J].經濟地理,1994,⑹增刊:9~12.
[11]加快台州地區港口資源開發的對策(合作,③人①)[J].浙江師範大學學報,1995,⑹:65~69.
[12]最佳化進口商品結構的對策 [J].求實,1994,⑷:19~21.
[13]外貿,繞過技術的壁壘[J].經營者,2003,⑹:19~20.
4.區域開發與發展問題
[1]西部大開發應把重點放在大力培育區域主導產業上 [J].理論導刊,2001,⑷:24~25.
[2]西部大開發應突破資本瓶頸制約 [J].經濟學家,2001,⑵:30~33.
[3]欠發達地區拓寬資本來源的思路[J].青海大學學報,2002,⑶:59~61.
[4]欠發達地區加強招商引資的五大招數[J].發展,2002,⑹:65~66.
[5]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思索[J].經濟學家,2005,⑷:102~105.
[6]跨越式發展過程中的區域勢能集聚.浙江省三門縣加速經濟發展經驗調查筆談[J].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1,⑹:70~71.
[7]浙江省台州市跨越式發展調查[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⑽:63~67.
[8] “長三角”地緣經濟關係的測度分析(合作,②人②)[J].上海經濟研究,2003,⑾:49~52.
[9]努力實現行政區經濟向經濟區經濟轉變(合作,②人①)[J].中國發展,2004,⑵:65~69.
[10] Positive Analyses on the policy support system for promoting the civil innovative activities—— The case study of Taizhou China [M].Proceedings of China Private Economy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Forum 2007,The American Scholars Press. 573~582.
[11]我國古代農村土地開發思想管窺[J].鄉鎮經濟,2008,⑸:32~34.
5.區域政策與區域創新
[1]從引進技術走向自主創新——韓國科技創新路徑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⑺(上冊):58~60
[2]德國創新政策體系的特點及啟示[J].理論導刊,2008,⑵:108~109.
[3]國外如何運用政策促進科技創新(上)[J].黨政論壇,2008,⑻:60~62.
[4]建設促進創新活動的區域政策體系——以台州為例[J].中國發展,2008,⑶
[5]增強創新能力的區域政策支持體系建設——以台州為例[J].鄉鎮經濟,2008,⑾:105~109
[6]中國優秀創新型城市的創新政策體系建設——以台州市為例[J].城市,2009,⑶:63~67.
[7]鞏固促進科技創新的法律基礎——《科技進步法》修改內容研究(合作,③人①)[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⑸:77~81.
[8]運用科技進步政策體系促進創新活動(合作,②人①)[J].貴州社會科學,2010,⑻:98~102.
[9]義大利運用政策促進創新活動[J].長三角,2009,⑸:45~47.
[10]美國高校科技創新活動管窺[J].黑龍江史志,2009,⒅:16~17.
[11]日本運用長期發展規劃推動科技創新[J].學理論,2009,⒆:36~37.
[12]美國國家實驗室的創新實力考察[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09,⑶:57~59…84.
[13]新加坡促進創新活動的主要對策(合作,②人①))[J].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9,⑹:94~97.
[14]俄羅斯運用政策促進創新活動(合作,②人①))[J].學理論,2009,(28):18~19.
[15]國外如何運用政策增強創新能力(合作,②人②) [J].管理觀察,2010,⑴:31~32.
[16]國外治理“三廢”新技術概述(合作,③人①)[J].生態經濟,2010,⑵:124~127轉172.
[17]瑞典高效的創新政策運行機制揭秘[J].科技管理研究,2010,⑹:6~8.
[18]美國靈活有序的科技創新組織體系分析(合作,③人②)[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10,⑴:6~8.
6.城市化問題
[1]增強地級市發展機制芻議 [J].浙江學刊,1997,⑷:55~58.
[2]大力培育地級市主導產業 [J].中等城市經濟,1997,⑶:7~8…51.
[3]培育地級市主導產業的十大措施 [J].天府新論,1998,⑵:41~44.
[4]加快浙江城市化進程的思考 [J].浙江經濟,2000,⑵:54~55.
[5]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N].浙江日報,2001~1~8:7.
[6]推進西部中心地區城市化[J].重慶社會科學,2002,⑷:20~21.
[7]園林生態城市建設的一個實證分析[J].生態經濟,2005,⑽:268~270.
[8]產業空間集聚與城市化的互動關係研究(合作,②人②) [J].北方經濟,2006,⑶:66-67.
[9]促進我國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制度創新 [J].學術交流,2008,⑴:68~73.
二、代表性著作
[1]經濟運行與調控——計畫與市場結合模式研究(31萬字)[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12.1~397.ISBN7—213—01024—7/F·161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論(36萬字) [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08.1~462.ISBN7—5017—4711—3/F·3553.
[3]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23萬字)[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04.1~258.ISBN7—5059—4033—3/I·2612.
[4]中國經濟前沿研究(43萬字,合著主筆) [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06.1~505.ISBN7—80170—115—1/Ⅰ·1.
[5]經濟學基本理論研究(56萬字)[M].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12.1~639.ISBN7—5034—1234—8/K·0853.
[6]中國經濟前沿再研究(42萬字,合著主筆)[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12.1~488.ISBN7—80170—220—4/Ⅰ·2.
[7]中國經濟前沿三研究(52萬字,合著主筆) [M].群言出版社,2004-09.1~608.ISBN7—80080—361—9/Ⅰ·58.
[8]台州製造業發展研究(33萬字,合著主筆)[M].群言出版社,2005—12.1-385.ISBN7—80080—488—7.
[9]中國區域經濟前沿研究(76萬字,合著主筆) [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10.1-622.ISBN7-5017-7681-4/F·6389.
[10]經濟學新問題求解(51.2萬字,個人專著)[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09.1~490.ISBN978-7-5017-8175-1/F·7173.
[11]產業集群與區域發展研究(85.8萬字,合著主筆) [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10.1~614,ISBN978—7—5017—8781—4/F·7749.
[12]區域政策與自主創新(65萬字,個人專著) [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08.1~566,ISBN978—7—5017—9369—3/F·8268.
[13]地方性高校招生就業問題研究(22萬字,編著,主筆②人②) [M].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0-01.1~279,ISBN978—7—80247—606—6/G·317.
[14]區域發展與創新(43.2萬字,個人專著) [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06.1~362,ISBN978—7—5017—9994—7/F·8392.
[15]國外發明創造信息概述(30萬字,合著②人①) [M].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0-08.1~394,ISBN978—7—5130—0077—2/N·004(3025).
[16]促進區域繁榮——以浙江為例(30萬字,合著主筆) [M].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0-11.1~384,ISBN978—7—5130—0233—2/F·374(3173).
[17]地方性高校專業結構調整研究——以台州學院為例(30萬字,編著,主筆②人②) [M].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0-11.1~371,ISBN 978—7—5130—0218—9G·360(3165).
[18]政治經濟學教學研究(42.2萬字,個人專著)[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04.1~376,ISBN978—7—5136—0656—1/F·8803.
[19]八大工業國創新信息(49萬字,合著,②人①)[M].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1-09.1~393,ISBN978—7—5130—0620—0/F·434(3554).
[20]區域產業成長與轉移(34萬字,合著主筆)[M].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1-09.1~276,ISBN978—7—5130—0740—5/F·445(3633).

獲獎情況

一、國家級或全國性獲獎和榮譽情況
⑴2001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⑵1999年獲國家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等師範院校優秀教師獎三等獎;
⑶經濟運行與調控,1995年列入國家“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評獎候選作品;
⑷經濟學基本理論研究,2003年獲全國高校第十六屆經濟理論與教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⑸經濟學新問題求解,2008年獲全國高校第二十一屆經濟理論與教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⑹經濟運行與調控,1994年獲第八屆華東地區優秀圖書二等獎。
二、省級獲獎和榮譽情況
⑴1999年獲“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⑵2000年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培養人員;
⑶1996年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養人員;
⑷國有企業無形資產的內涵、量化與保護,1999年獲浙江省政府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⑸經濟學新問題求解,2009年獲浙江省政府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⑹擴大再生產公式的相互聯繫,1986年獲浙江省政府首屆(1983~1984)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⑺中國經濟前沿研究,2003年獲浙江省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優秀獎;
⑻中國區域經濟前沿研究,2008年獲浙江省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學術進步獎;
⑼《政治經濟學》教學中的綜合直觀法研究,1989年獲浙江省首屆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⑽國有企業無形資產的內涵、量化與保護,1998年獲浙江省第二屆鄧小平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⑾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十大經濟職能,1995年浙江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成果三等獎;
⑿建議我省“十五”期間實行“網狀交織發展模式”,2002年獲省政協八屆三次會議以來優秀提案。
三、廳級獲獎和榮譽情況
⑴2003年入選台州市“21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培養人員;
⑵2007年被評為“台州市第五屆拔尖人才”;
⑶1993年被評為浙江師範大學“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
⑷獲得1999~2000年度浙江師範大學科研量化考核文科第一名;
⑸獲得1997~1998年度浙江師範大學科研量化考核文科第一名;
⑹獲得1995~1996年度浙江師範大學科研量化考核文科第三名;
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論,2002年獲金華市政府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⑻中國經濟前沿再研究,2007年獲台州市政府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⑼增強地級市發展機制芻議,2002年獲金華市政府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⑽準確量化國有企業的資產價值,1998年獲金華市政府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⑾論計畫與市場的要素融合和機制融合,1994年獲金華市政府哲學社會科學(1991~1992)優秀成果二等獎;
⑿計畫機制與市場機制:水乳交融式結合,1992年獲金華市政府哲學社會科學(1989~1990)優秀成果二等獎;
⒀再談競爭問題,1989年獲金華市政府哲學社會科學(1985~1987)優秀成果三等獎;
⒁經濟學基本理論研究,2004年獲台州市第二屆文化曙光獎;
⒂中國經濟前沿再研究,2005年獲台州市第三屆文化曙光獎;
⒃中國區域經濟前沿研究,2009年獲台州市第五屆文化曙光獎;
⒄規範職業介紹行為的對策,2001年獲浙江省第五屆勞動和社會保障優秀成果二等獎;
⒅對年薪制激勵和約束功能的思考,2003年獲浙江省第六屆勞動和社會保障優秀成果二等獎;
⒆中國經濟前沿再研究,2005年獲浙江省第七屆勞動和社會保障優秀成果二等獎;
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人才隊伍建設,2008年獲浙江省第八屆勞動和社會保障優秀成果三等獎;
[21]促進我國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制度創新,2009年獲浙江省第九屆勞動和社會保障優秀成果二等獎。
[22]競爭與生產無政府狀態不屬同一個規律,1990年獲浙江省經濟學會[1987~1988]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2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兩大調控機制比較,1994年獲浙江省經濟學會[1991~1992]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24]浙江新圍塗地農墾資源的開發方向,1996年獲浙江省經濟學會1994~1995年度優秀成果三等獎;
[25]區域跨越式發展的一個實證分析,2005年獲浙江區域經濟調研成果三等獎
[2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論,2000年獲浙江師範大學1998~1999年度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27]經濟運行與調控,1996年獲浙江師範大學1986~1995年度科研成果三等獎;
[28]《政治經濟學》教學中的綜合直觀法研究,1989年獲浙江師範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29]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論,獲浙江師範大學2001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30]區域政策與自主創新,2010年獲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高等學校科研成果獎”一等獎;
[31]產業集群與區域發展研究,2010年獲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三屆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指導研究生

浙江師範大學首批碩士生導師,已培養碩士40多名,其中10人考上博士生,2人評上教授,多人評上副教授,還有多人升任處長、行長、科長。
1999年,指導李淑梅、姜新旺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獲得碩士學位。李淑梅現為浙江師範大學教授;姜新旺後來考上西南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獲得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師範大學副教授。
2000年,指導肖金平、吳雲霞、艾和飛、婁波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獲得碩士學位。婁波考上浙江大學博士生,現在杭州職業技術學院任教;肖金平考上廈門大學博士生,獲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師範大學副教授;吳雲霞現任濟南市紀委信訪室副主任(正處級);艾和飛任紹興縣委辦公室調研科科長。
2001年,指導林燕、程玉蓮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獲得碩士學位。林燕考上浙江大學博士生,獲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師範大學副教授;程玉蓮繫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師,華東理工大學在讀博士。
2002年,指導郭金喜、方湖柳、王曉玲、游旭平、王水嫩、王建陽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獲得碩士學位。郭金喜、方湖柳、游旭平分別考入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和浙江大學的博士生,獲博士學位。方湖柳現為杭州師範大學教授,郭金喜、王曉玲、王水嫩為浙江師範大學副教授,游旭平是浙江工商大學副教授。王建陽任浙江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總支副書記。
2003年,指導項楓、吳葉萍、李志遠、林雲、徐燕、韓瑾、鄭昕、童錫娟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獲得碩士學位。鄭昕現為中國工商銀行金華市分行副行長;童錫娟是浙江武義宏馬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項楓系浙江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林雲考上浙江大學博士生,獲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師範大學副教授;李志遠、徐燕為浙江師範大學副教授,韓瑾為寧波大學副教授;吳葉萍在上海當律師。
2004年,指導李陽、劉斯康、張磊、鄭麗、吳月芽、馮華東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獲得碩士學位。張磊和馮華東分別在浙江省交通廳、浙江省中小企業局任職,鄭麗、李陽和劉斯康分別在上海大學、浙江傳媒學院和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任教,吳月芽在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任副編審。
2005年,指導童毅華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獲得碩士學位。童毅華現在浙江省道路運輸管理局任職。
2006年,指導馮新勤、楊劍、徐應紅、官仲璋、張嬡卿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獲得碩士學位。馮新勤在長興縣發改委任職,官仲璋為溫州醫學院團委副書記,楊劍、徐應紅和張嬡卿分別在山東政法學院、義烏市委黨校、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當教師。
2007年,指導徐璐、謝志文、王麗霞、趙艷飛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獲得碩士學位。徐璐供職於義烏市綜合行政執法局,謝志文在台州市黃巖區區委任秘書,王麗霞和趙艷飛分別在金華廣播電視大學、河南鄧州中學任教師。
2008年,指導徐立、顧崢、張日波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獲得碩士學位。張日波考上浙江大學博士生,現在讀。徐立、顧崢分別在平湖市委辦公室、舟山市經貿委工作。
2009年,指導桑媛媛、應曉麗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獲得碩士學位。桑媛媛現為南京百盈通信設備有限公司財務主管,應曉麗在浙江經濟技術職業學院任職。
2010年,指導侯霞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獲得碩士學位。侯霞現在上海一家外資企業工作。
目前在培的碩士生6名,其中三年級為劉遇洲、馬文舉;二年級為楊青青、李琳;一年級為陳超、張龍。
2011年,指導劉遇洲、馬文舉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獲得碩士學位。劉遇洲在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財務部工作,馬文舉供職於北京恆天財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目前在培的碩士生6名,其中三年級為楊青青、李琳;二年級為陳超、張龍;一年級為萬方、高文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