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鎖

張明鎖

張明鎖,男,漢族,生於1951年9月。1976年7月大學畢業,分配在鄭州大學哲學教研室任教。1995年任哲學與社會工作管理系主任。2000年負責申報社會學碩士學位點,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2005年又負責申報社會保障學碩士學位點,再次獲得成功。現任鄭州大學教授,套用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社會學和社會保障學碩士生導師,社會學與社會保障學科第一帶頭人。2005年被聘為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社會學會理事、中國社會保險學會理事、鄭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明鎖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51年9月
  • 職業:學者、專家
  • 代表作品:《用社會工作方法化解社會衝突》等
  • 研究領域:社會工作、社會保障、城鄉社會學
  • 職稱:教授
  • 在職單位: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學術成就及榮譽,學術成果,科研項目,論文專著,著作與參編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獲獎情況,個人言論,社會評價,

學術成就及榮譽

張明鎖教授長期從事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研究,自2000年以來曾主持並完成下列科研項目: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項目《流浪兒童流出地家訪調查》、《專家參與下的流浪兒童康復回歸機制研究》、《流浪兒童的預防與流出地行政司法干預》;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貧困地區的村級組織建設與穩定協調發展》、《村民自治與村規民約建設研究》;河南省民政廳委託項目《河南省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研究》;美國世界兒童父母協會(WACAP)項目《河南省腦癱兒童康復狀況調查》。科研成果曾獲得民政部“全國民政政策理論研究成果獎”2項,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3項,中國社會學會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1項,鄭州市“五個一工程”優秀理論文章獎2項。曾數次應邀訪問香港和台灣,與港台社會工作教師交流社會工作教育經驗與學術研究成果。
2005年8月,張明鎖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流浪少年兒童預防、救助與回歸”成果被民政部採納,作為“全國救助管理暨流浪兒童救助保護現場會”的交流材料加以研討,並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和民政部部長李學舉的批示。結項後,國家社科規劃辦給予了表揚,指出該成果“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視並作出批示,部分對策建議被民政部在制定相關政策中吸收和採納。”同時,該課題組還與鄭州市流浪兒童救助保護中心合作,將科研成果積極運用到救助保護流浪兒童工作中,創辦了“類家庭”、“家庭寄養”、外展社會工作、技能培訓、救助國小等救助保護的新形式,被民政部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命名為“鄭州模式”,並向全國推廣。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編輯出版了畫冊《童年的第二次機會》(英文版)向全世界推廣“鄭州模式”。

學術成果

科研項目

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3BSH039):《中國流浪少年兒童預防、救助與回歸》,2005年12月結項,得到中央領導同志重視並做出批示,政策建議為民政部採納,國家社科規劃辦給予表揚。
2.民政部項目(2008MZBBR026):《社會工作在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領域中的功能與作用》,2009年4月完成。
3.民政部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項目分課題:《鄭州市兒童保護體系和網路建設基線調查報告》,2006年12月完成。
4.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分課題:《中國(鄭州)中低收入群體醫療服務需求與創新模式研究》,2009年10月完成。
5.河南省民政廳委託研究項目:《河南省社會福利事業發展報告》,2006年3月完成。
6.國際合作項目:《世界兒童父母協會牡丹計畫(對河南腦癱兒童的康復服務)調查與評估》。
7.河南省和諧社區建設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2006:河南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
8.河南省社會福利事業現狀與發展預測,《2006:河南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
9.殘疾棄嬰的預防、救助與保護,《兒童安全與社會責任》,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10.河南省非盈利組織現狀與發展預測(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之一)《2007:河南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7。
11.河南省特殊困境兒童的安全問題及社會責任分析,《2007:河南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7。
12.河南省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現狀與社會需求預測,《2008:河南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8。
13.河南省民辦社會服務機構發展研究(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之二),《2008:河南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
14.流浪乞討人員基線調查與健全救助管理體系,《2009:河南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9。
15.河南省城鎮老年人社會保障狀況調查與分析,《2009:河南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9。

論文專著

1.為什麼流浪——關於鄭州市流浪少年兒童的家訪調查.青年研究,2002(12).
2.流浪兒童的救助與回歸.青年研究,2003(3).
3.社區服務業與下崗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鄭州大學學報,2003(3).
4.關於鄭州市社區服務業的調查與建議.鄭州大學學報,2004(6).
5.堅持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專業化和本土化的統一.社會工作,2004(8).
6.健全管理體制 完善村民自治.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4(6).
7.關注弱勢群體 建設和諧中原.河南日報,2005年1月5日理論版.
8.流浪兒童回家的路有多遠.社會工作,2005(5).
9.鄭州模式凸顯五大理念.社會福利,2006(4).
10.依託社區建立健全基層救助管理體系.鄭州大學學報,2006(5).
11.實施外展社會工作主動救助流浪兒童.社會工作,2006(12).
12.類家庭:流浪兒童救助的社會工作樣本.中國社會報,2007年8月9日.
13.救助保護流浪少年兒童的鄭州模式.中國社會報,2007年10月25日.
14.違法流浪兒童的成因與社區干預策略.學習論壇,2007(11).
15.義馬模式:信訪工作融入社會工作價值觀.中國社會導刊-社會工作,2008(1).
16.鄭州:救助保護流浪少年兒童的外展社會工作.中國社會導刊-社會工作,2008(2).
17.健全農村家庭養老保障體系.河南日報,2008年5月7日理論版.
18.用社會工作方法化解社會衝突.中國社會工作,2009(4).

著作與參編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

1.小康社會建設中的社會問題研究(合著,第一作者).北京:中華工商出版社,2003.
2.社區工作(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兒童與青少年社會工作(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獲獎情況

1.參加完成的“流浪兒童救助保護‘鄭州模式’”於2007年5月被確認為民政部科學技術成果。
2.論文《中國流浪少年兒童預防、救助與回歸》,於2004年11月獲得民政部“全國民政理論研究成果”二等獎。
3.論文《構建城市社會管理新機制》,於2003年11月獲得民政部“全國民政理論研究成果”三等獎。
4.論文《完善救助管理體系 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於2008年12月獲得民政部“全國民政論壇”三等獎。
5.論文《流浪少年兒童的救助與回歸》,於2003年9月獲得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6.論文《依託社區搭建救助管理新體系》,於2005年10月獲得中國社會學會年會論文二等獎。

個人言論

鄭州大學社會學教授張明鎖表示不必擔憂,“任何一種社會現象都有其社會根源,年輕人有追求時尚的群體心理,大家都做的事情會覺得好,有一種從眾心理,在現在激烈市場競爭下,年輕人生活壓力很大,看輕鬆的電影能夠調節心理,可以理解。”
“讓農民工不再露宿街頭,政府除了要拿出更多的善意和誠意,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至少要讓農民工明白讓其搬離天橋的用意。”鄭州大學社會學教授張明鎖說。
【立交橋下的死亡與救助困局】網路上熱點新聞鄭州立交橋下凍死人事件,鄭州大學社會學教授張明鎖表示,“由於群體龐大、流動性強,進城農民工的管理的確有困難,但是無論如何,政府都有保障每一個公民生存安全的義務。”他建議政府最好能以社區為單位,協調慈善、社會力量和政府的辦公資源,將農民工安置在轄內的閒置場所,以免再發生類似事件。
【人人有愛暖冬常在】“暖冬”行動中,鄭州大學套用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明鎖:建立健全社會工作機制,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委託並督導社會機構對弱勢群體開展專業化服務;健全社區志願服務機制,通過社工帶動志願者的方式為更多的有需要的居民開展服務。
【"全國聘禮地圖"微博走紅 網友直呼"娶不起"】——【學者】幸福婚姻靠的不是聘禮
鄭州大學社會學專家張明鎖表示,傳統的農村,父母將女兒辛苦養大後嫁出去,希望通過收取一定聘禮來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這也可以理解。但隨著社會發展,聘禮金額越來越高,已失去原來的意義。現在的愛情或婚姻,在很多人的眼中似乎成為一種物質資源的交換。其實,這是不健康的風氣,絕不可取。
張明鎖說,聘禮不能奠定幸福婚姻的基礎,真心相愛、同心同德才是關鍵。結婚時,不能為了面子而去攀比,要真正明白愛情和婚姻的真諦是兩個人的幸福、長久,否則只會拖累家庭。

社會評價

課堂風采
他的課堂既輕鬆又充實,這源於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在社區工作的課堂上,他讓學生們自行分組,以課堂小品的形式演繹各自對社區工作方法的理解,充分發掘了學生的表演潛能,也搞活了課堂氣氛;作為一名社會學的調查者和研究者,他做過許多實際調查,收集了大量案例,課堂教學中的枯燥理論被他以豐富的案例通俗易解地講透了。他鼓勵學生去做調查,認為這能使其學以致用,增強能力,增進對社會的認識。某一次的課堂上,他讓學生上台講自己的調查經歷及在調查中發現的問題,這位同學提出了一起發生在其所在社區的物業糾紛案,張老師讓大家討論並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然後他再就其好與不好的方面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開放式的、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很能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課堂教學效果也很好,他說,以後還要在課堂上引進辯論的形式。很難想像這種創新的積極性來自於一個耳順之年的人。一名學生如是說:張明鎖老師是慈祥善良的老師,對我們要求很高,要求也十分嚴格,他的教學方式我們很喜歡;上他的課,對我們來說,不僅是一個獲取知識的過程,更是人生的心靈雞湯,照亮我們的前程。
張明鎖
張明鎖老師張明鎖老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