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早

張早

張早,原名張俊鑫,1921年生於淮安河下鎮。當時,張早家中有父母、三個哥哥和三個姐姐。父親張吉之在河下鎮開一木材行。大哥在淮安城內開理髮店,二哥也幫助理髮。一家生活尚過得去。1932年,張早繼他的三哥張宜天(張俊卿)之後,進入河下蓮花街的新安國小讀書。兄弟倆在新安接受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啟蒙。當時除學習文化科學知識之外,還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生產勞動,同周圍的菜農、漁民交朋友,在家裡則幫父親記賬,因之從小就培養、鍛鍊了動腦、動手的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早
  • 別名:張俊鑫
  • 出生地:淮安河下鎮
  • 出生日期:1921
個人簡介,人物事跡,主要成就,

個人簡介

張早,原名張俊鑫,1921年生於淮安河下鎮。1932年,張早繼他的三哥張宜天(張俊卿)之後,進入河下蓮花街的新安國小讀書。兄弟倆在新安接受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啟蒙。當時除學習文化科學知識之外,還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生產勞動,同周圍的菜農、漁民交朋友,在家裡則幫父親記賬,因之從小就培養、鍛鍊了動腦、動手的能力。

人物事跡

1935年10月,張早參加了新安旅行團,抱著“就是討飯也要出去宣傳抗日”的決心,和其他十二名團員一起,在汪達之校長的帶領下,踏上了宣傳抗13救亡的征途。
新安旅行團從淮安出發後,經鎮江、南京、安徽等地,於1936年7月底到達上海。11月下旬,應著名進步電影工作者蔡楚生先生之邀,新旅派張早和曹維東、左林三人參加由蔡楚生導演的《聯華交響曲》中的一個短故事片《小王義》(宣傳團結抗日)的拍攝演出工作。該片於年底攝製完成,成為新旅後來在各地放映的主要故事片。
1936年冬,傅作義將軍率領抗日將士在綏遠(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百靈廟地區打敗了由日本侵略軍武裝和指揮的王英、李守信偽蒙軍,收復了百靈廟。中共中央發出援助綏遠前線英勇鬥爭將士的號召。根據中共上海教聯支部的決定,新旅派在上海參加《小王義》拍攝的張早等三名團員作兒童代表,參加由陳波兒為團長的“上海婦女兒童前線慰勞團”,赴綏遠前線慰問抗日將士。在百靈廟前線,張早等小團員們為抗日將士們演唱抗日歌曲,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廣場劇。還向指戰員們分發了慰問品。在歸綏(今呼和浩特),張早等團員們還見了傅作義將軍。這次慰問活動把全國人民對抗日的激情和支持帶到了前線,給前線的將士們以很大的鼓舞。
赴綏慰問後,張早和慰勞團一起回到了北平(今北京),與以呂驥為團長,汪達之為副團長,由新旅團員組成的“上海文化界綏遠前線慰勞團”會合,發表兒童參加救亡工作的演說,教唱抗日歌曲,受到師生的熱烈歡迎。張早還和崔嵬、張瑞芳一起在天安門廣場合演了《放下你的鞭子》廣場劇。同時,他們還赴南苑對抗日的二十九軍進行慰問活動。
1937年3月中旬,新旅離開北平赴綏遠,對抗日軍民進行慰問活動。因左林有病,組織上決定張早留在北平照顧他。在此期間,張早和左林參加了北平地下黨組織交給他們的地下聯絡工作。他們利用自己年齡小、機智靈活的優勢,多次出色地完成了送信任務。一次張早受地下黨派遣送一封信給北大的外國人,後來才知道,收信人是斯諾。這封信是告訴他,鄧穎超大姐病了,請他設法把鄧大姐接到北平治病。
1937年3月底,援綏活動結束,遵照黨的指示,新旅沿黃河一線深入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向廣大蒙、回、漢族農牧民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工作。總幹事徐志貫從歸綏到北平接張早、左林歸隊。7月初,張早、左林和徐志貫離開北平,一路風餐露宿,終於趕上團隊,與分別了幾個月的小夥伴們會合。
進入蒙古草原後,新旅沿途為牧民們放映抗日電影,教小朋友們唱抗日歌曲,講抗日故事。還為馬鴻逵的騎兵放了電影,與戰士們聯歡,這樣,既宣傳了抗日道理,又解決了交通問題,騎兵部隊給新旅派了牛車,護送他們到了銀川。
1937年10月,新旅離開銀川。這時天氣已漸漸冷了,走在路上寒風吹得大家直打顫。小團員靖秉鐸病了,一會兒發燒,一會兒發冷。到了吳忠堡,他病得更厲害了,整天說胡話,不省人事。醫生診斷說是得了傷寒病,他的病情日見嚴重。為了不耽擱大家的時間,大隊繼續前進,留下汪達之先生和張早看護他,雖經半個月的精心照料,但終因缺醫少藥,加之環境惡劣,小秉鐸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病逝使汪達之和張早悲痛萬分,他們擦乾了眼淚,安葬了秉鐸的遺體,帶著巨大的悲痛,離開了吳忠堡,又去追趕大隊了。
新旅一行經蘭州、西安於1938年6月底到達武漢。張早和新旅團員們一道參加了保衛大武漢的各項宣傳工作。武漢失守以後,新旅又經長沙於11月到達桂林。在桂林,新旅積極組織發動中國小師生開展反對日寇轟炸的宣傳活動,並配合桂林“生活教育社”的同志在七星岩洞開展“岩洞教育”。1939年5月初,周恩來同志從?>皖南浙東視察結束路過桂林時,親自到新旅駐地東江鎮國小看望新旅全體同志,張早見到了家鄉的親人——敬愛的周伯伯,激動得好幾夜都睡不著覺。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新旅在桂林已無法開展活動。遵照黨的指示,新旅分期分批向蘇北抗日根據地轉移。張早和其他團員們歷盡艱辛終於回到了蘇北老家。在根據地黨組織的直接領導下,新旅同志們又鼓起更大的信心和勇氣,努力學習,團結一致,採用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投入到爭取抗日戰爭全面勝利的偉大鬥爭中去。在蘇北根據地,新旅開展了大規模的兒童工作。他們派出許多工作隊,到阜東、鹽城淮安建陽、漣東、射陽等縣組織兒童團,開辦兒童幹部訓練班。張早和海明、李斌還在阜東縣開辦了“兒童戲劇訓練班”,短短的二十天,國小員們學習了表演、化妝、布景等戲劇常識,認識了簡譜,學唱了抗日歌曲,排演了《長大打日本》、《敵後的孩子》等兒童劇和《反掃蕩舞》、《兒童舞》等舞蹈,培養了文藝骨幹,也發展了兒童團組織。

主要成就

1943年8月,為培養兒童團骨幹,新旅在漣東縣長蒲河村恢復了新安學校,張早被調去當教員,主要講授戲劇課,並被邀請去阜寧中學、八旅文工隊講授戲劇常識,指導排戲。
1946年7月,張早與同是新旅團員的徐莎結婚,又重新調回新旅任藝委主任。47年5月團長左林去東北並出訪蘇聯,張早代理團長之職。
1947年10月底,張早隨劉鄧大軍南下到河北故城,任區委書記。48年調華東軍區籌建文工隊,並排演了《血淚仇》、《白毛女》、《兄妹開荒》等戲劇。
1949年4月部隊改編,張早調華東工礦部任文工團團長,排演了《王貴與李香香》、《保爾柯察金》等劇。
1952年張早調任山東省話劇團任副團長,排演了《曙光照耀莫斯科》等劇。
1953年10月張早調北京中央電影局任藝術處藝術片科科長,1959年到上海電影編導班學習。1960年初調珠江製片廠任副導演。61年2月任演員劇團團長,後兼任藝術處主任。
1984年10月,張早同志離休。離休後,他仍不忘哺育他成長的母校。他多次回淮安新安國小參加有關活動,向母校的師生們講述當年“人小志氣大,愛國走天下”的難忘故事,宣傳新旅的愛國主義精神。
2012年4月8日中午12時逝世,享年92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