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鐘鼓樓

張掖鐘鼓樓

張掖鐘鼓樓又稱鎮遠樓,俗名鼓樓,又名靖遠樓,位於張掖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於此,是河西走廊現存最大的鼓樓。是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建築。張掖鼓樓是仿西安鐘樓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磚砌的壇上,面闊3間,進深3間,底寬16米。台平面呈方形,台底寬32米,高9米,基座至樓頂30多米,樓為三層木構塔形,重檐四面坡,攢尖頂。飛檐翹角,雕樑畫棟,典雅莊重,是一座體現明代建築風格的古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掖鐘鼓樓
  • 地理位置:張掖市中心
  • 又稱鎮遠
  • 類別:古建築
建築歷史,建築特色,

建築歷史

張掖鼓樓也叫鐘樓,據《重修甘州吊橋及靖遠樓》碑刻記載,鼓樓始建於1507年(明正德二年),1648年(清順治五年)焚毀於兵燹,1668年甘肅提督張勇重建,乾隆、光緒年間兩次修繕。
張掖鐘鼓樓

建築特色

鼓樓平面呈方形,全用青磚包砌,基部襯砌石條,台頂砌有一米高的女牆,下部四面中軸線開券形門洞。門洞平面呈十字型,與四條大街相通,可供通行;門洞頂部砌5層磚券,上面嵌刻磚匾額,東為“旭升”、西為“賓晟”、南為"迎薰"、北為“鎮遠”。樓閣上下兩層,重檐四面懸掛匾額,東“金城春雨”、西“玉關曉月”、南“祁連望雪”、北“居延古牧”。1668年,重建後,改為東“九重在望”、西“萬國鹹賓”、南“聲教四達”、北“湖山一覽”。鐘鼓樓東南角有唐鐘一口,鑄有圖案,每層6格,上層其中3格為飛天,飛天戴花冠,袒上身,下著裙,露腳,手拿花束;中層6格,其中3格是朱雀、玄武;下層6格,其中3格是青龍白虎。全鐘只有圖案,無文字,全國罕見,
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藝。
鐘鼓樓雄偉壯麗,是人們觀賞甘州現代化街景,五彩繽紛不夜城的最佳觀賞點,也是集休閒、娛樂、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理想場所。遊客置身於此,即可獵奇覽勝,尋古探幽,又可品茶觀景,清風隨意。讓人賞心悅目,陶然欲醉,樂而忘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