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是2010年張掖市政府在人民代表大會上作的工作報告。
檔案發布,檔案內容,
檔案發布
市人民政府市長 欒克軍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檔案內容
2009年工作回顧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充滿挑戰和經受嚴峻考驗的一年,也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迎難而上、共克時艱、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上的決策部署,努力拓寬“三條路子”,深入推進“十大工程”,搶抓政策機遇擴投資,培育特色產業調結構,深化改革開放增活力,統籌城鄉發展惠民生,全力以赴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較好地完成了市二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實現了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平穩較快發展。預計實現生產總值182.7 億元,增長11.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5.2億元,增長21.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3億元,增長18.7%。大口徑財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完成15億元和6.3億元,增長18.3%和13.4%;財政支出完成53.1億元,增長41.2%。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838 元,達到10153 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 501元,達到5016元。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項目投資創近年最好水平。搶抓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機遇,千方百計爭取項目投資,多措並舉改善投資環境,通力協作加快建設進度,全年開工建設各類項目663項,比年初計畫增加243項,是“十一五”以來開工項目最多、投資增幅最大的一年。打破常規搶抓項目,爭取中央新增投資項目417項,落實資金9.1億元,水利、交通、教育、衛生領域項目投資創近年最好水平。創新思路謀劃項目,軍民合用機場、蘭新鐵路第二雙線、祁連山腹地環線旅遊、城市天然氣管網等一批全市人民長期盼望、事關張掖長遠發展的大項目前期工作全面完成,進入建設施工階段。立足特色擴張項目,“十大工程”支撐條件、項目儲備進一步強化,黑河濕地保護、500萬千瓦發電、百萬頭肉牛、現代農業示範等工程建設成效明顯。突出項目建設,拓寬融資渠道,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6億元,銀行貸款首次突破百億大關,淨增25億元。
──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邁上新台階。採取政策扶持、市場驅動、科技服務、技能培訓等措施,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綜合實力,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實現農業增加值52.4億元,增長6.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糧食生產全面豐收,總產超過100萬噸。特色產業強勁發展,玉米制種、加工型馬鈴薯、高原夏菜、設施葡萄面積達到160萬畝,肉牛飼養量達到71.7萬頭,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深入推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達到132戶,帶動訂單農業面積達到225萬畝,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254.8萬畝;“金張掖玉米種子”、“金張掖肉牛”商標註冊進入評審程式,“金張掖紅提”獲“中華名果”稱號。爭取財政支農資金2.3億元,落實各項惠農補貼2.8億元,有力地支持了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勞動力技能培訓不斷加強,勞務經濟質量進一步提高,輸轉勞動力24.7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9.4億元。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2.6萬戶,建成小康住宅樓233棟、戶用沼氣3.2萬戶,農村面貌和生活條件顯著改善,新農村建設取得新的成效。
──工業經濟在困難中回升向好。認真落實國家和省上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制定出台應對金融危機、促進工業經濟成長的具體措施,加大水泥、鐵合金等行業產能整合和技術改造力度,及時協調金融機構增加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解決原料收購、產品外運等困難和問題,支持優勢企業擴張規模,幫助停產半停產企業恢復生產,工業經濟回升勢頭逐步增強。加快推進工業項目建設,黑河三道灣電站等30個重點項目建成26項,有效帶動了工業增長。積極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民樂30萬噸電石生產線、慶華集團40億立方米煤制氣、華電集團5萬千瓦光熱發電、國電集團1萬千瓦光伏發電等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在改造提升縣區工業園區基礎設施的同時,投入2500萬元,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張掖循環經濟示範園區,為引導優勢產業、新辦企業向園區集中,打造產業集群提供了有效載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45.6億元,增長16.2%。
──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堅持規劃先行,完成了張掖市城市總體規劃調整和3個縣城、11個鄉鎮、74個村莊修建規劃編制工作。採取政策推動、市場運作、項目融資等措施,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濱河新區和黑河濕地防洪堤壩、水源涵養、綠化灌溉、水系疏浚工程快速推進,路網框架基本形成。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評審,張掖城郊濕地被正式命名為國家濕地公園和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城區地下水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市改拓建城區道路17.5公里,新增供熱面積70萬平方米,改造背街小巷15.7公里。黑河治理剩餘項目完成投資2.4億元,改建襯砌乾支渠138公里。建成通鄉公路144公里,通村公路719公里。大力發展以旅遊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編制實施祁連山環線旅遊規劃,大佛寺、馬蹄寺、駱駝城遺址3個“申遺”備選點的保護修繕有了新進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高台紅西路軍紀念館建成開放,祁連山冰川、丹霞地貌、山丹馬場、肅南草原、黑河濕地等優質資源保護性開發力度加大,商貿物流、餐飲娛樂等第三產業發展較快,實現增加值62.6億元,增長12%。
──社會各項事業長足發展。開工建設科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項目122項,完成投資11.2 億元,投資規模和增幅均創歷史新高。星火產業帶建設和科技富民強縣行動計畫深入推進,院地、院企合作取得新的進展,被國家科技部授予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新擴建城區國中5所,建成農村寄宿制國中3所,調整農村國小12所,排除危房6.4萬平方米,招考210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中國小任教,教育布局進一步最佳化,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市高考再創佳績,中等職業教育穩步發展,城市語言文字工作通過省政府評估驗收。張掖醫專新校區建成使用,人才培養工作通過教育部評估。健全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對全市210個醫療衛生機構進行配套建設,招考錄用450名大學生充實鄉鎮衛生院,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補助標準實現翻番,全市參合農民92.6萬人,參合率96.5%,住院費報銷比例提高到44.2%。數位電視轉換工程全面啟動,縣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深入推進,市老幹部活動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殘疾人康復中心即將投入使用。建成2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新建514個“農家書屋”,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全覆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低生育水平得到鞏固,人口計畫全面完成。狠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安創建、藏區維穩、國慶安保、嚴打整治、信訪接待處理、矛盾糾紛排查等工作部署周密、措施得力,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面。加大行政執法和監管力度,礦山、交通運輸等重點行業的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市場商品供應充足,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民族宗教、雙擁共建、外事僑務、扶貧助殘、審計統計、工商物價、防震減災、老齡婦幼、人防氣象、史志檔案等工作都有新的進步。
——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重要進展。從解決廣大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加大資金投入,強化工作措施,全面完成了省市承諾的21件31項實事。投資5170萬元,解決了9.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投資1800多萬元,為31個鄉鎮、66個行政村的近3000戶偏遠鄉村民眾解決了用電難題;投資1000多萬元,為104所農村寄宿制學校配備了標準灶具;
免費為3.3萬名女職工進行了健康體檢;城鎮職工和參保居民住院費報銷比例提高10%,分別達到65.7%和55.3%;爭取保障補助資金1.1億元,建設廉租住房12.9萬平方米,為1.2萬戶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發放租賃補貼2300多萬元;落實優惠政策,建設經濟適用住房8萬平方米。投資270多萬元,建成市縣城區水沖式公廁23座。全面落實就業扶持政策,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6萬人,其中大中專畢業生4000多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提高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對象供養標準,累計發放低保金1.6億元、五保供養金1100多萬元、特困家庭冬季取暖補助520萬元。全面啟動村幹部養老保險,參保率達100%。全市用於辦實事的資金達到9億多元,受益民眾60多萬人。黨和政府的各項惠民政策全面落實,一批事關民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政府執行和落實能力進一步提高。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把積極應對金融危機與謀劃長遠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中找定位、求突破,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機遇。配合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對支持張掖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調研,舉辦全國性的馬鈴薯、肉牛、設施葡萄產業發展高端研討,主動加強與國家和省上有關部門的匯報銜接,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使一些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事變成了現實。深入開展“行政效能建設年”活動,採取政務督查、效能監察、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視察、季度督查通報、新聞媒體公示、現場觀摩評比等措施,加強對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委保持經濟成長、改善民生保障政策措施的監督檢查,加強對“十大工程”、重點項目建設和省市承諾實事的督查考核,促進了政府執行力和落實力的全面提升。嚴格執行政府議事規則和相關工作程式,堅持重大決策集體討論、專家諮詢、合法性審查、新聞發布等制度,自覺接受市人大法律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政府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有了新進展。
在金融危機衝擊和經濟環境困難的形勢下,我們能夠取得這些成績實屬不易,這是全市上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貫徹省委、省政府正確決策的結果,是市委堅強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是社會各界人士關心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廣大幹部民眾、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離退休老同志、駐張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幹警、中央和省屬駐張單位以及所有關心和支持張掖發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面對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面對全市各族人民的新期待,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政府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和薄弱環節,主要是:大項目、好項目接續不足,生產性投資規模偏小,經濟成長缺乏強勁的內生動力;經濟總量小、產業層次低、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然突出,與周邊地區的發展差距在拉大,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任務緊迫;中心城市帶動能力不強,城鎮化進程緩慢,支撐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不夠堅實,統籌城鄉發展難度較大;稅源結構單一,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許多想辦、應辦的惠民實事難以付諸實施;機關作風建設還不完全適應加快發展的要求,政府效能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以對張掖發展負責、對張掖人民負責的態度和決心,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努力把張掖經濟社會發展推向更高水平。
2010年政府工作的目標任務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一年。全球經濟逐步回暖,國內經濟整體向好,發展的外部環境正在繼續改善。國家巨觀經濟政策保持基本穩定,財政資金重點支持民生保障、社會事業 、“三農”和西部欠發達地區,信貸投放重點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節能環保等方面傾斜,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第二個10年規劃的實施和國務院支持甘肅加快發展指導意見的出台,為我們爭取更多的政策和財力支持提供了新機遇。省委、省政府“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為我們發揮資源優勢、最佳化產業布局、加快培育區域經濟成長極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市委二屆七次全委(擴大)會議確立的“生態安全螢幕障、立體交通樞紐、經濟通道”的發展背景和基本定位,把張掖發展的方向、路徑、重點更加緊密地融入國家產業政策和全省區域發展布局之中,進一步拓寬了“三條路子”,強化了“十大工程”,將使我們的工業強市有基礎,現代農業有支撐,城鎮化有特色,對進一步凸顯區位優勢、擴大對外開放、承接產業轉移、增強發展活力產生重大推動作用。同時我們也看到,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失,經濟成長中的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國家在調結構、促轉變的主基調下,強調保持投資適度增長,重點用於完成在建項目,嚴格控制新上項目,將給我們增加項目投資帶來一定難度;我市經濟成長對國家投入的依賴程度高,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夠牢固。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將突出面對積極變化和不利影響同時顯現、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機遇與挑戰並存、動力和壓力同在的複雜局面。為此,我們既要充分看到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增強機遇意識,堅定發展信心,又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更加周全地做好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的準備。
總體上看,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進一步好轉,隨著中央促進經濟成長一攬子計畫的進一步實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形勢將好於去年。只要我們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和省上的總體要求上來,統一到市委的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抓住主要矛盾,突破重點難題,就一定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挑戰和困難,不斷開創張掖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生態安全螢幕障、立體交通樞紐、經濟通道的發展定位,突出生態建設、現代農業、通道經濟三個重點,在國家巨觀政策導向中搶抓機遇,在全省區域發展布局中搶占先機,在走好“三條路子”、推進“十大工程”中再求突破,著力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著力加快項目建設和投資增長,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著力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環境保護,著力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推動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平穩較快發展。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1.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大口徑財政收入增長13%,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6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0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實現上述工作目標,必須更加注重把國家政策機遇、全省區域發展戰略與張掖發展實際結合起來,與時俱進走好張掖特色發展之路;更加注重把加快優勢資源轉化、發展特色產業與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起來,推進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把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結合起來,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更加注重把加強城鄉基礎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與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結合起來,大力拓展發展空間;更加注重把提升綜合經濟實力、加強社會建設與改善民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
突出抓好以下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千方百計擴大項目投資,力促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緊緊抓住國家繼續擴大內需、實施重點產業振興規劃和支持甘肅加快發展的歷史機遇,力爭在實施“十大工程”、開發優勢資源、培育特色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再上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確保開工各類項目470項,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3億元,生產性投資達到50%以上,努力實現投資規模和投資結構雙突破。主動做好土地徵用、拆遷安置等工作,確保蘭新鐵路第二雙線、軍民合用機場、祁連山腹地環線旅遊等重大項目順利推進。全力抓好40億立方米煤制氣一期等17個投資億元以上的重點工業項目,積極推進雲鵬公司10萬噸菊芋生產線等10個列入國家支持的重點技改項目,形成拉動經濟成長的新動力。組織實施投資60億元的176項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山丹馬營河、民樂大堵麻兩個大型灌區續建,高台新壩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等水利工程建設;配合750千伏過境段建設,實施高台330千伏、甘州110千伏輸變電等24項電網建設和改造工程;開工建設國道227線至飛機場、甘州至肅南110公里二級公路,完成上年結轉的143公里鄉鎮公路,建成400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實施張掖火車站改造工程,進一步改善水、電、路等基礎條件。著力抓好投資6.9億元的88項社會事業及旅遊項目,不斷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堅持分層抓項目的工作機制,縣區重點抓一批體現特色優勢、增強發展後勁的大項目,確保新開工年度投資上億元的工業項目1項、甘州區2項,保持投資對經濟成長的持續拉動。嚴格執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契約管理制和工程監理制,加強項目資金使用監管,切實提高項目建設質量。結合編制“十二五”規劃,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發掘項目,積極做好中央新增投資項目爭取工作,推動項目投資再上新台階。
二、大力發展新興工業,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最佳化
堅持擴張總量和調整結構相結合、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興工業相結合、承接產業轉移和增強內生動力相結合,藉助交通樞紐、經濟通道和園區平台,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夯實工業強市基礎,構建工業主導型經濟格局。加快黑河寶瓶、陶萊河三道灣等14個電站建設和火電二期項目審核進度,繼續做好黑河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緊緊抓住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基地建設的機遇,推進風能、太陽能資源勘測評估,加快平山湖風電場、高台八壩灘太陽能光熱發電項目前期工作,力爭啟動1至2個裝機5萬千瓦的風電項目,開工建設甘州區南灘1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加強同華電集團、航天研究院等央企的戰略協作,全力以赴促成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設備製造項目落戶張掖。堅持技改、續建、新上並舉,改造提升採礦冶煉、建材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加快山丹4萬噸中低碳錳鐵、甘州日產5000噸新型乾法水泥、民樂30萬噸電石、臨澤100噸阿維菌素等項目建設;抓好有年集團1萬噸澱粉生產線改造等重點農畜產品加工項目,力爭在肉牛屠宰和肉食品精深加工方面實現新突破。加強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提升園區功能,重點推進鎢鉬冶金新材料、煤制氣多聯產項目,拉長資源精深加工和循環利用的產業鏈,努力把張掖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打造成具有較強帶動力、體現集聚效應的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加強對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的扶持服務,認真落實土地、財稅、信貸、出口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最佳化創業服務環境,促進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快速成長。加強工業經濟運行監測,及時協調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推動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力爭全市工業增加值增長17%。
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探索建立節水農業與生態保護相生相伴的耦合體系,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做大做強制種、肉牛、馬鈴薯、設施蔬菜、設施葡萄等特色優勢產業,整頓規範種子生產經營秩序,穩定玉米制種面積;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擴大肉牛養殖規模,促進加工增值;加快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擴張基地規模,提高加工轉化能力;強化科技指導服務,提高品質效益,拓展銷售市場,新增設施蔬菜、葡萄1萬畝。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健全公益性農技服務網路。圍繞重點產業,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定向培訓300名村幹部、種養大戶,聘請400名“土專家”、“田秀才”,引進100名高層次農業技術人才,為農民民眾提供留得住、用得上的科技服務。落實與中國農科院簽訂的框架協定,加快編制張掖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區建設規劃,高標準配套完善渠、路、林、田等基礎設施,打造綠洲農業試驗示範新基地;加強與中核五院的聯繫協作,積極配合建立航天育種基地,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大力推行農產品技術、質量和衛生安全標準,加強動植物防疫檢疫、農產品質量檢測和農業預警體系建設,推廣標準化生產面積260萬畝,建設標準化養殖小區140個,進一步提高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達標率;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申報,完成“金張掖”玉米種子、肉牛、紅提葡萄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註冊;積極創造條件,加強產銷對接,開拓特色農產品國內外市場。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創新產業化經營模式,規範利益聯結機制,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認真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整合黑河綜合治理、退耕還林後續產業扶持等項目資金,用好農村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加大財政專項投入,重點扶持發展肉牛產業和設施農業。最佳化資源配置,創新培訓機制,完成6.5萬農村勞動力培訓任務,帶動勞務輸轉26 萬人,實現收入22億元。抓好新一輪新農村建設試點,確保完成年度建設任務。動員社會力量,加大資金投入,強化產業支撐,加快沿山地區脫貧致富步伐。
四、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不斷拓展發展空間
堅持以生態文明引領城市建設,重點抓好城鄉規劃修編、濕地保護利用、新城區配套建設、老城區改造提升和城市綜合管理,全面完成總投資45億元的133個城鎮建設項目,進一步彰顯張掖歷史文化名城、塞上江南的城市特色。充分發揮城鎮規劃的龍頭作用,加快國家濕地公園、濱河新區、老城區改造、重點小城鎮等城鄉規劃修編,為推進城鄉一體化創造條件。按照市區城市建設事權劃分原則和工作要求,強力推進濱河新區開發和濕地保護,完成濱河大道等主幹道路和水源涵養工程,加快寧和園三期和濱河小鎮一期住宅建設,配套完善供暖、供水、垃圾處理、美化綠化等基礎設施,進一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為吸引項目投資、聚集生產要素搭建平台。加快推進老城區平房、背街小巷和西、南、北三條大街綜合改造,完成西一路、東環路向南延伸段拓建和張火公路設施配套,建設鼓樓四周地下人行通道。完善供排水管網,實施天然氣入戶工程,擴大集中供熱面積,加強既有建築節能改造,進一步提高供水、供電、供熱、供氣等公共服務質量。支持五縣縣城發揮自身特色優勢,科學調整城鎮空間結構,抓好道路交通、垃圾填埋、污水處理、集中供熱、特色街區、文體場館、物流服務等公共設施建設,改善城鎮生態環境,不斷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用足用活國家放寬城鎮戶籍限制等促進城鎮化發展的相關政策,增加城鎮人口,擴張城市規模。建立健全加強城市管理的長效機制,繼續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和示範街區創建活動,更好地滿足人民民眾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
五、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壯大三產實力
充分發揮張掖在河西地區“居中四向”的區位優勢和交通樞紐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以旅遊業和物流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做好發展通道經濟大文章,提高三產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順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新形勢,把旅遊業作為我市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整合旅遊資源和工作力量,建立旅遊產業統一規劃、合理開發、統籌發展的體制機制,構建大旅遊格局;圍繞祁連山腹地環線旅遊,修編完善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和景區建設開發規劃,加大以大佛寺、馬蹄寺、駱駝城遺址為重點的人文景觀建設力度,大力開發祁連山冰川、黑河濕地、紅色旅遊、丹霞地貌、山丹馬場、肅南草原等優質資源,著力打造富有魅力的特色旅遊區和目的地;強化宣傳促銷、市場拓展,進一步完善“優秀旅遊城市”服務功能,打響金張掖旅遊品牌,提高旅遊產業整體競爭力。以建設河西物流中心為目標,加快城鄉市場體系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商貿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規劃建設物流園區和交易平台。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和“雙百市場”工程,完成西二環路等重點集貿市場改造任務,新建標準化農家店200家,進一步暢通商流物流渠道,改善城鄉消費環境。認真做好家電、汽車、機車下鄉工作,力爭產品銷售額比上年提高30%以上。紮實推進便民服務進家庭、便民商業進社區工程,鼓勵發展金融保險、諮詢中介、物流配送、文化教育、康復健身等新型服務業態,增強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有效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新建商品房60萬平方米,改造農村危舊房1.5萬戶。整頓市場秩序,規範競爭環境,保持全市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鼓勵支持外貿出口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不斷擴大特色產品的市場份額。
六、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和普惠制的原則,繼續興辦一批惠民實事。全面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廣拓就業渠道,推進全民創業,加強對退役軍人、殘疾人、零就業家庭和低保戶等困難群體的就業創業指導服務,新增城鎮就業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繼續實施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行動計畫,確保全市80%以上的畢業生實現就業(見習);把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30萬勞動力技能培訓結合起來,促進城鄉新生勞動力創業就業;增加城鎮小額擔保貸款投放,鼓勵和引導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完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困難民眾醫療救助制度,強化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積極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和農村殘疾人養老保險試點,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深入開展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和市級統籌專項行動,重點做好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和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工作,著力解決未參保集體企業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地方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參加醫療保險、“老工傷”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等遺留問題。落實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政策,建設經濟適用住房3.3萬平方米、廉租住房12.5萬平方米。進一步完善城鄉困難民眾低保、醫療、教育、法律援助、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體系,切實保障困難民眾、受災民眾的基本生活。做好老齡婦幼、扶殘助殘工作,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促進民族團結、宗教和順。堅持和完善領導接訪、首辦責任、信訪督辦制度,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加強行政複議能力建設,認真解決民眾合理訴求。強化安全生產責任,整治安全生產隱患,嚴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加強應急管理機制建設,提高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推進“平安張掖”建設,充分發揮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作用,強化綜合治理和專項整治,依法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增強人民民眾的安全感。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積極營造共建共享的和諧社會環境。
七、全面發展社會事業,努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調整學校布局,最佳化資源配置,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完成危房改造14萬平方米,建設4所規模3000人以上的城區初級中學,建成7個鄉鎮寄宿制中學學生公寓,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水平,做好中等職業教育二期規劃和項目爭取工作,支持河西學院和張掖醫專健康發展。以師德師風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高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繼續推進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完成市中醫院門診綜合樓、甘州區醫院住院部等11所醫療保健機構、10個鄉鎮中心衛生院、80個村(社區)衛生所改造建設任務;加強基層醫務人員培訓,不斷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認真抓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嚴防疫情擴散蔓延。加快公共文化、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建設,抓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重視發揮“農家書屋”作用,加強絲路“申遺”、文物普查、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完成城區有線電視數位化整體轉換。完善民眾體育服務設施,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大食品、藥品監管力度,保障人民民眾生命健康安全。進一步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搞好第六次人口普查。深化國防教育,加大擁軍優屬、雙擁共建力度,積極做好轉業退伍軍人優撫和駐軍部隊隨軍家屬就業安置工作,推動民兵、預備役和國防動員力量建設,積極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加強社區工作,創新服務方式,拓寬服務領域,充分發揮社區促進就業、化解矛盾、維護治安和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繼續做好人防、氣象、地方志、防震減災、外事僑務、檔案管理等工作。
八、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增強加快發展的活力動力
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能人大戶參與土地流轉,培育一批集約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典型樣板。加快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增強林業發展活力。全面完成市、縣(區)政府機構改革,大力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規範完善教育、衛生系統績效工資制。完善人才培養使用機制,紮實推進“雙選雙進”企業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激勵人才幹事創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做好高台縣基本藥物制度試點工作,在基層醫療機構推行基本藥物制度,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強化公共財政體系建設,繼續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採購等財政管理改革,鞏固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成果,繼續做好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工作,嚴格預算管理,最佳化支出結構,建立健全民生投入保障機制。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全面開展稅源動態監控和稅收信息化管理,確保實現應收盡收。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逐步推進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進程,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創新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市縣(區)兩級政府土地出讓、抵押擔保貸款等多渠道融資格局。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大力實施金融帶動戰略,加強銀政銀企合作,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十大工程”、重點項目、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支持蘭州銀行設立分支機構,擴大服務業務。加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力度,鼓勵支持多領域的院地、校地、企地合作,為資金、項目、人才引進開闢廣闊通道。規劃建設“園中園”,開闢“項目特區”,以優惠的條件、優質的服務,主動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吸引周邊地區建設資源轉化加工園區,推動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
九、強化生態保護和資源利用,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圍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利用,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切實抓好祁連山冰川、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防沙治沙等生態環境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黑河流域綜合治理前期工作,強化張掖生態安全螢幕障的功能定位。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以農業節水為重點,加大節水技術推廣套用,為工業發展、城鎮化建設和生態保護騰出用水空間,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認真落實全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嚴格執行新建項目節能環保準入標準,推進建築、交通運輸、商業民用以及公共機構節能工作,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推進土地整理和農村宅基地置換復墾,保持耕地總量占補平衡。堅持開發、利用、保護並重的原則,充分利用國家對祁連山西段重點找礦區的扶持政策,用好市級地質勘查專項資金,支持重點資源勘查項目,整頓規範開發秩序,增強礦產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保障能力。加強調查研究,科學編制全市“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建設為民、務實、高效、清廉政府,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是加快張掖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體政府工作人員的努力方向。
繼續解放思想,強化發展責任。按照“科學理論武裝、具有世界眼光、善於把握規律、富有創新精神”的要求,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握髮展大勢,深化市情認識,破解瓶頸制約,增強創新勇氣。緊密結合科學發展實踐繼續解放思想,勇於衝破束縛發展的條條框框,注重從不斷變化的形勢中捕捉和把握髮展機遇,在困難交織的環境中發現和培育有利因素,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委科學發展的重大決策。立足張掖追趕型發展的基本市情,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把加快發展作為最大的政治和最緊迫的任務,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和奮發有為的使命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堅持依法行政,推進科學決策。把依法行政貫穿於政府決策、執行、監督的各個環節,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促進嚴格、公正、文明執法。繼續完善重大決策專家諮詢論證、社會公示聽證、合法性審查和責任追究等制度,規範政府議事規則和辦事程式,確保政府決策符合發展實際、符合客觀規律、符合民眾願望。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堅持重大事項報告制度,自覺接受監督。完善與市政協的聯繫和協商制度,支持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界民眾的意見建議,擴大政務公開覆蓋面,進一步暢通民意表達渠道,保障人民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切實改進作風,提高行政效能。結合政府機構改革,著力解決職能交叉、權責不清、人浮於事、效率低下等問題,做到權責明確,運轉協調,便民高效。牢固樹立發展為先、民生為重、實幹為本的工作理念,突出“十大工程”、重點項目和民生實事,進一步完善任務分解、掛項承諾、公開公示、督查督辦、定期通報、績效考核制度,把強化責任變會風、崇尚實幹變作風的要求落實到政府工作的各個方面。重視發揮監察、審計、新聞媒體以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監督作用,及時糾正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認真落實領導幹部問責制,嚴肅整治辦事拖拉、紀律鬆懈、濫用職權、吃拿卡要等不良行為,促進機關作風進一步好轉。
嚴格制度約束,促進廉潔從政。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紮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加強教育管理,建設勤政為民、務實廉潔的公務員隊伍。認真開展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高度重視土地出讓、政府採購、醫藥購銷、產權交易等領域各項制度的監督落實,堅持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加大行風政風專項治理力度,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強化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和專項資金監督檢查,嚴格控制會議、接待、考察、培訓、購車等支出,把艱苦奮鬥、勤儉辦事業的理念落實到各級政府機關和廣大幹部的實際行動之中,樹立清正廉潔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張掖正處在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困難和挑戰考驗著我們,責任和使命激勵著我們。讓我們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堅定信心,振奮精神,銳意進取,紮實工作,為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