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國(新疆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

張振國(新疆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振國,中共黨員,新疆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保護性耕作技術與智慧型裝備、農機作業自動導航控制技術與裝備、特色農作物提質增效技術與智慧型化裝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時,擔任中國農業機械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機化協會保護性耕作專業委員會委員,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nic Engineering會員,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s會員、國家自然基金同行評審專家等職位,也是農業農村部保護性耕作研究中心及教育部保護性耕作研究中心的骨幹成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振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86年10月 
  • 畢業院校中國農業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職業:教師
  • 專業方向:保護性耕作技術與智慧型裝備、農機作業自動導航控制技術與裝備、特色農作物提質增效技術與智慧型化裝備等 
  • 學術代表作:紅花採收機械
  • 主要成就:國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區基金 
  • 職稱:副教授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成就,

人物經歷

張振國,中共黨員,副教授,在職博士研究生,碩士生導師,從事保護性耕作技術與智慧型裝備、農機作業自動導航控制技術與裝備、特色農作物提質增效技術與智慧型化裝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時,擔任中國農業機械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機化協會保護性耕作專業委員會委員,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nic Engineering會員,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s會員、國家自然基金同行評審專家等職位,也是農業農村部保護性耕作研究中心及教育部保護性耕作研究中心的骨幹成員。

研究方向

保護性耕作技術與智慧型裝備、農機作業自動導航控制技術與裝備、特色農作物提質增效技術與智慧型化裝備

主要成就

作為高校教師,秉承“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理念,積極開展農業機械教學工作。(1)講授畜牧機械、機電一體化、測試技術等核心課程,教學效果優秀,畜牧機械學評教優秀,獲得優秀畢業設計指導教師稱號。(2)承擔學生思想指導及班主任工作,獲得優秀班主任、優秀民漢合住班主任稱號。(3)指導大學生創新項目18項,其中國家級3項,累計參與學生200餘人次,學生第一作者發表論文3篇,參與專利申請20餘項,3人保送中國農業大學攻讀研究生。(4)組織學生獲得各類競賽獎10餘項,其中國家級一等獎1項,自治區一等獎2項。(5)積極從事新工科教學研究,主持自治區教研項目1項,完成校級課題3項(優秀1項),以第一作者發表教研論文5篇,參編《保護性耕作技術》,獲得教學成果三等獎1項。同時,積極參與農機緊缺人才、卓越人才的工作,協助完成農機專業自評工作、機械設計及理論研究生評估工作。
聚焦農業工程學科的前沿領域,致力於農機作業自動導航控制技術與裝備以及特色農作物末端執行器的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方向:
(1)農機作業自動導航控制技術與裝備:針對農田地表作業環境複雜多變的情況下,農機作業精度容易受到地形變化的影響,開展自動導航技術在農機具作業精度上的套用,及時、準確地獲取拖拉機及懸掛機具在複雜農田地表狀況作業時的行駛狀態並進行位姿補償,保證自主導航系統的控制精度。
(2)自動移栽機技術與智慧型化裝備:針對新疆番茄苗自動取苗過程中存在的傷根、傷莖及傷缽等問題,提出基於缽-盤頂推分離與柔性夾指夾莖取苗的組合式取苗方法,基於頂推-夾莖式低損自動取苗機理研究,重點開展頂夾組合式取苗機構理論與試驗研究。
(3)特色農作物提質增效技術與智慧型化裝備:圍繞紅花機械化採收過程中存在效率低、花絲破碎、掉落及果球損傷等問題,創新性地提出漸進剪下--氣力吸附的採收形式,構建花絲粘彈塑性接觸模型,通過氣固耦合揭示花絲高效低損採收機理,完善了紅花採收機械的結構及工作性能。同時,積極探索通過深度學習進行紅花識別與檢測,對紅花花絲進行精準定位,開展紅花採收機器人的研究。
目前在研國家自然基金地區基金項目1項,結題國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項,自治區科技廳青年基金項目1項,優秀教育廳科研項目1項以及新疆農業大學校前期基金1項,參與國家自然基金、科技部專項資金等項目2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訊作者在《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Agronomy》、《農業工程學報》、《農業機械學報》等高水平雜誌上發表EI/SCI檢索論文10餘篇;申請專利80餘項,其中第一發明人授權發明專利10餘項,實用新型專利20餘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