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廉,(1940-2010),男、漢族,1963 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生物系,1994 年調中國水稻研究所,從事水稻育種工作,為該所研究員、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科技專家以及政協浙江省第八屆委員會委員。2004 年起任大北農研究院副院長、北京金色農華種業科技有限公司三系雜交水稻育種首席專家兼南方水稻研究所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慧廉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40
- 逝世日期:2010
- 職業:育種家
- 畢業院校:湖南師範大學生物系
個人生平,個人貢獻,
個人生平
張慧廉老師自1974年開始,從事雜交水稻研究三十多年,是我國印水型雜交水稻的創始人,雜交水稻超高產制種的奠基人,曾主持國家科技攻關專項、浙江省科技攻關項目和湖南省科技攻關多個項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200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農學獎)。
張慧廉老師2004年起任大北農研究院副院長、金色農華三系雜交水稻育種首席專家兼南方水稻研究所所長。
2010年5月28日上午8時04分,張慧廉老師因病醫治無效,不幸辭世,享年70歲。
個人貢獻
張慧廉一直自稱是個農民,在田裡與水稻打了一輩子交道。他大學畢業後就回到湖南家鄉的公社農技站工作。而與雜交水稻結緣,還要追溯到1974年。當時縣領導派他到海南島向袁隆平先生學習雜交水稻的培育技術,從此踏上了研究雜交水稻艱辛之路。
張慧廉從事雜交水稻科學研究30多年,是我國印水型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他開創的印水型雜交水稻在國內分布東至江浙、西達銀川、北到河南南部、南至海南島的全國大部分地區,國內累計種植面積達到4億畝以上,年推廣套用面積占我國雜交水稻總面積的25%以上。該系列水稻的廣泛套用為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增收作出了重大貢獻。他主持完成的“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質的發掘及套用”獲得了200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同時他也是雜交水稻有史以來第一個優質高異交率不育系 II-32A 的選育者,並先後選育優質高異交率印水型不育系 II 優系列、 I 優系列、優系列、中優系列、中 9A 系列、國豐系列總計 24 個。其中由張慧廉選育或合作選育的國豐 1 號、 II 優 838 、 II 優多系一號、 II 優 501 、 II 優明 86 等品種在全國範圍內大面積推廣,與別人合作或各地利用他所選育的不育系育成的組合也有 150 多個。
他完成的攻關項目“優 IA 的選育”於 1996 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印水型優質不育系 II-32A 的選育及在四川的套用”於 1997 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印水型不育胞質的發掘與套用”於 2004 年獲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一等獎,與袁隆平先生等合著的《雜交水稻育種栽培學》於 1994 年 1 月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他還於1993 年 4 月至10 月任美國德州休斯頓的 RICE TEC雜交水稻專家。
科研和套用永遠都是需要相互支持,如果銜接的環節不暢通,這是很讓人著急的事情。在田裡奮鬥了幾十年的張慧廉現在終於迎來了知己的“黃金時代”。他與大北農集團董事長邵根伙一見如故,大北農“科技興農”的理念正中了這位老研究員的心事。他希望能夠憑藉著大北農提供的廣闊平台,大力推廣印水型雜交稻,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更多的農民兄弟都能得到良好的收益。大北農集團北京金色農華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提供30餘萬元的科研經費,並聘請他任大北農研究院副院長、北京金色農華種業科技有限公司三系雜交水稻育種首席專家兼南方水稻研究所所長,成果出來以後,公司負責在全國範圍內的行銷,把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很快就能創造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正是這種結合,使張慧廉現在既沒有“前顧之慮”,也沒有“後顧之憂”,他就專心負責並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最為擅長的品種創新工作,即不斷育出新品種。張慧廉老師雖然年逾花甲,但在這黃金時代,也變成了年富力強的“年輕人”。
成功既來自於不迷信權威的創新,更來自於堅持不懈的努力。好的符合育種目標的優良稻株不會在腳底下等你!水稻育種家的工作很複雜,不僅要有很紮實的遺傳育種學功底,更需要能吃大苦耐大勞,去想辦法從農田裡成千上萬株水稻中精確地找到你想要的那一株,而它出現的機率只有幾萬分之一、十幾萬分之一。這是什麼現代儀器都不能代替的工作,只有具有豐富育種實踐的慧眼人,才能做到的事情。用手一株一株地將稻株扒開,看個仔細。”30多年來,為了選育更多更好的優良水稻品種,他每年8個多月的時間都是在農田裡度過的,以致於他的腳趾甲蓋也染成了鐵鏽色……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剛剛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的他仍在沿著培育新的印水型雜交水稻之路繼續前進。張慧廉說,“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讓印水型雜交水稻成為中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造福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