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綬(1881~?),字澤儒,河北深州西街關人,直隸教育家,武術界之“伯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恩綬
- 出生地:河北深州西街關人
- 出生日期:1881
- 字:澤儒
人物簡介,留學經歷,洋務運動,國民政府,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張恩綬1881年(清光緒七年) 出生於清直隸深州城內西街關,其家為西街關望族。其父張廷棟(1850年~1939年,字蔭千),張廷棟十八歲時得重病,藥石罔效,後練內功,其病自愈,因此自號“默悟子”,並著書《默悟尋源解論參同契養病法》四卷,於民國九年(1920年)梓版印行,清桐城派古文名家----深州知州吳汝綸為之作序,並盛讚其書曰“秀才不能”。其書中八段錦,七星樁諸功法,都是古代武術家內練之法,清代深州民間廣有流傳。
留學經歷
張恩綬早歲入保定大學。1904年赴日本留學,初入經緯學堂普通科,畢業後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1910年7月畢業歸國,應學部考試獲雋,授法政科舉人。1911年朝考一等,授七品小京官,分郵傳部任職。
洋務運動
張恩綬的青年時期,正是洋務運動興起之時,於是,他遂投身北洋軍,任北洋法政學堂監督,熱心武術傳播。同時,他還是深縣同鄉會的組織者。宣統三年(1911年),北洋法政學堂“議添技擊一門,以振作精神”,於是,張恩綬力薦同鄉形意拳名家劉文華(即劉殿琛)到該校任教。是時,“全校生徒,翕然從之,課餘練習,未或稍懈,吾國拳術之施於學校,殆以此為嚆失焉”(嚆失:比喻事物的開端或先行者)(《形意拳術扶微》?張恩綬序)。也就是說,這是中國拳術進入學校的發端。
1912年,北洋法政學會成立,這是由北洋法政學堂的師生組織成立的一個探討政法問題的學術團體,會長由該學堂監督張恩綬等三人兼任。同年,北洋法政學堂易校名為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改監督為校長,由第七任監督張恩綬擔任。
國民政府
1912年,辛亥革命以後,張恩綬任中華民國國會議員,巡按兩廣。此時,中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孫中山提倡尚武精神,以強國強種,振興國本。張恩綬便與李存義、劉文華、張占魁、葉雲表等首創中華武士會於津門。張恩綬還聘請了蓮池書院吳汝綸的學生杜之堂,為中華武士會整理拳譜、拳論,開始了河北形意拳理論體系的構建。
其實,中華武士會的歷史可上溯至1909年,它是由直隸教育家張恩綬與同鄉好友、晚清武進士、著名實業家杜曉峰,一起聯絡深縣籍退役軍人在天津創立了一個同鄉會組織,取名軍人會,並不斷開展武術交流活動。以後演變為中華武士會,中華武士會聚攏了一大批中國北方武林的頂尖高手擔任教員,其中得到了李存義、劉文華等武術家的大力支持。
為籌建“天津中華武士會”,國民政府高級議員張繼、張恩綬等,都給予了道義上的鼎力支持和幫助。時任政府民政廳長的馮國璋也鼎力相助,對中華武士會的呈請,批准立案,撥給會所一處(位於河北公園內直隸學務公所),並以政府民政部門的名義給予撥款。馮國璋還為“中華武士會”題寫了牌匾,並親任首屆名譽會長。
中華武士會主張文武並重、經世致用,注重身體力行,燕歌沉雄之氣一脈相承。因此,在體育教育理念上,較早認識到,武術不獨可以強健體魄,也可以增進德性,具有教育上之價值,即體育,以養其體力,啟其智慧,尊其德性。所以,中華武士會敢於率先打破沿襲了幾千年的私相傳授、匿於岩穴的傳承方式,一改為著述教材,公開傳播,開辦傳習所,在社會各界廣泛招生,同時,邁出更重要的一步,進入課堂,開啟了中國武術教育的先河。
1913年,張恩綬又推薦劉文華赴北京清華學校任武術教員,把深州形意拳術推廣到北京的高等院校。張恩綬還支持劉文華等人在北京成立了“尚武學社”,這可以說是中華武士會的分會,部分教員來往於京津間,致力於在北京傳播形意八卦拳術。不久,中華武土會的分會組織在省內外接踵而起,北洋各省習武之風盛行。在張恩綬影響下,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的學生紛紛參加中華武士會學習,直隸籍學生則更多。張恩綬是一位立憲派人士,在教育界和北洋政府供職多年,他利用自己的身份使深州形意拳躋身名校課堂,也影響了一代拳術家由江湖到校園,矢志武術教育。
人物評價
中華武士會是在近代武術救國思潮和西方體育教育理念影響下,由中國武術家、教育家、政治家自覺建立的,以傳播中國哲理化拳派武術為主要內容,兼及其他門派的一個新興的武術團體,是中國北方第一個得到政府支持的民間武術社團。它在確立了形意、八卦、太極三大內家拳格局的同時,開拓了中國武術本土化的教育傳播模式,把國粹武術普及到學校、軍隊,繼之上升為“國術”,促進了中國武術的空前繁榮,在當代和後世影響巨大。
中國武術進入學校教育,實始於劉文華,而劉文華之出山,實賴於張恩綬,張恩綬可謂是武術界之“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