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禮

張志禮

張志禮(1921~2010),男,江蘇省啟東縣(今啟東市)啟東區南清河鎮(現屬惠萍鎮)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原副司令員,離休幹部。1955年被授予中校軍銜,曾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和獨立功勳榮譽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志禮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省啟東縣
  • 出生日期:1921年
  • 逝世日期:2010年4月25日
  • 職業: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 畢業院校:軍事學院基本系
  • 信仰:共產主義
  • 代表作品:《華東戰場紀事》
  • 軍銜:中校
人物生平,個人榮譽,個人作品,人物經歷,人物故事,

人物生平

張志禮,(1921-2010),1921年出生於江蘇省啟東縣(今啟東市)啟東區南清河鎮一戶貧苦農民家庭。1940年10月參加新四軍。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張志禮副司令員張志禮副司令員
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等職,參加了如皋、楊槽鄉、高碼頭、石港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蘇中軍區四分區特務二團三連連長,華東野戰軍四縱十師二十九團偵察參謀、一營副營長、營長等職,參加了蘇中“七戰七捷”、魯南、萊蕪、孟良崮、豫東、淮海、渡江、上海、杭州、舟山等戰役戰鬥。
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第三野戰軍二十三軍六十七師二○○團副參謀長、參謀長、副團長。1954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基本系。後歷任148師副師長、代理師長、師長、五十軍參謀長、副軍長、軍長、成都軍區副司令員等職,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張志禮1955年被授予中校軍銜。
2010年4月25日,成都軍區原副司令員張志禮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成都逝世,享年90歲。
張志禮同志遺體送別儀式張志禮同志遺體送別儀式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徐才厚,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遲浩田南京軍區瀋陽軍區、成都軍區、北京軍區等發來唁電並敬獻花圈。
2010年6月4日上午,張志禮同志的骨灰被護送至啟東市烈士陵園安放。

個人榮譽

1950年6月被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同年9月被政務院授予“全國戰鬥英雄”稱號,並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戰鬥英雄代表會議和全國首屆戰鬥英雄代表大會。
1957年被授予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獨立功勳榮譽章。

個人作品

口述革命回憶錄《華東戰場紀事》。

人物經歷

張志禮出生在啟東一個叫南清河(現屬惠萍鎮)的小村。張志禮剛滿10個月時,父親病故,身單力薄的母親無力支撐這個貧困的家。在他13歲那年,一家人北上大豐墾荒耕種,過著披星戴月辛苦勞作還是飢一頓飽一頓的艱難日子。1940年10月,張志禮在掘港遇到了一位新四軍排長,從此走上了那條嚮往已久的革命之路。
戎馬生涯幾十年,張志禮先後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歷經大小戰鬥上百次,5次身負重傷,多次榮立戰功。
在抗戰最嚴酷的時期,張志禮參加了蘇中反“清鄉”戰鬥,率領如皋縣湯圓區游擊隊佯裝主力部隊與日、偽軍作戰,在楊槽鄉突圍,智取高碼頭,奇襲石港偽區公所等戰鬥中打了許多漂亮仗。此後,在由劉伯承元帥簽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畢業鑑定上,用作委以張志禮師級以上高級指揮員重任的理由之一,就是“在1943年到1944年抗擊日軍清鄉時,能堅持一個地區,單獨作戰”。
1948年11月,在淮海戰役圍殲劉家河黃伯韜兵團的戰鬥中,張志禮臨危受命,率領由十幾名打剩下來的骨幹和剛抓獲的近300名俘虜整編成的一個營首戰告捷,被傳為佳話。
全國解放後,張志禮在我軍最高學府南京軍事學院苦讀四年,以全優成績翻越“文化山”。1954年9月,他奉命赴朝鮮前線,負責培訓志願軍軍一級領導。1955年5月,他回國正式接任148師副師長,在東北抓戰備工作12年。強將手下無弱兵,1964年,在全軍偵察兵大比武活動中,他帶領的師偵察連取得了綜合成績第一名,受到了葉劍英元帥的表揚,瀋陽軍區授予該連“紅心虎膽偵察連”榮譽稱號,並記集體一等功。
1967年5月,張志禮奉命入川,投入了長達18年的新時期部隊建設工作。先後任第50軍參謀長、副軍長、軍長、成都軍區副司令員,期間兩次帶領部隊參加川西甘孜地區和阿壩地區抗震救災。1979年春,他還奉命去南方參加戍邊作戰,指揮一支完全陌生的部隊勝利完成作戰任務,為自己的戎馬生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人物故事

1970年5月20日,張志禮帶領部隊長途野營拉練至海拔4700米的鷓鴣山。當時已行軍46天1165公里,戰士們都已十分疲憊,翻越高山的任務顯得十分艱巨。由於山頂空氣十分稀薄,師級以上的幹部大都因體力不支而乘坐汽車。接近50歲且患有高血壓的張志禮卻堅持徒步行走。爬到山頂時,不少戰士想休息一會兒,張志禮催著他們趕緊下山,經驗提醒他那裡的空氣不適宜停留。下山時,張志禮面色都已發青,他對身旁的部屬說:“我不親自走,怎么知道我的戰士能不能適應那裡的環境。”在整個率軍歷程中,他都那樣堅持著身先士卒。
1973年2月6日,在四川西北部的爐霍甘孜一帶發生7.9 級地震,張志禮帶領部隊前去救災。部隊駐紮地正處宣水河的一個回水沱畔。當時死亡2000多人,當地藏民將屍體推入河中水葬,屍體隨著水流在回水沱聚集,場景磣人。士兵們就用木棒將屍體向外捅去。張志禮見了,一言不發,脫下鞋襪站到寒徹心骨的河水裡,用雙手將一具具屍體順水流推出。士兵們先是驚呆,隨即紛紛扔下木棒站到水裡,和將軍一同默默地推屍體。受首長愛民情懷的感染,他們甚至沒有感覺到冷與累。當地藏民對軍隊的感情因此更加醇厚。
1951年7月,30歲的張志禮與山東威海姑娘、23軍野戰醫院化驗員隋蘇青喜結良緣。這對革命伴侶相敬如賓,風雨同舟,共同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崢嶸歲月。
張志禮善良,尤其對貧困的百姓,能幫則幫。汶川地震,坐在輪椅上的他堅持去捐款,讓妻子把家裡能捐的都捐,沒有多餘的被子就去商場買了再捐。
1985年8月張志禮離休後的第一個活動就是重回故里。2009年11月,他揮毫為家鄉題詞:“祝故鄉啟東更加輝煌,人民幸福安康。”赤子之心由此可見一斑。病重時,他囑咐說:“我老了,該回去了。”所以,遵照他的遺願,家人把骨灰安置在他魂牽夢縈的故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