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粹

張德粹

張德粹(1900—1987),農業經濟學家、農業教育家,畢生從事農業經濟學科的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對農業合作和農產品運銷造詣尤深,是我國農業經濟學奠基人之一,他編寫出版的農業經濟學專著、研究報告、學術論文共達800多萬字。後期以台灣為背景,深入研究台糖及其他農產品的合理價格等問題,對台灣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有重大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德粹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省攸縣東鄉田村
  • 出生日期:1900年12月26日
  • 逝世日期:1987年
  • 性別:男
成長時期,十年教授,突出貢獻,發揮餘熱,個人簡歷,主要論著,

成長時期

張德粹,字敬之,1900年12月26日出生於湖南省攸縣東鄉田村。由於地處偏僻,交通不便,13歲之前一直隨父攻讀四書,後來才人本鄉新辦的國民學校和攸縣縣立第一高等國小。1917年就讀於長沙岳雲中學。中學畢業後,依靠親友的資助和獎學金,先後就讀於南通農學院、金陵大學及東南大學農學院。1922—1927年在東南大學專門學習農場管理、農業經濟及農業化學等學科,1927年獲學士學位。這段時期,奠定了他畢生專心致力於研究我國農業經濟問題的基礎。同年應母校長沙岳雲中學的延聘,擔任化學教員。1931年又回到國立中央大學(即原來東南大學)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併兼任助教。次年再一次回到岳雲中學任教員,兼任訓育主任,襄助辦學。
1935年,在長沙參加湖南省公費留學考試,被錄取為四人中的第一名。由於久聞丹麥農業發達,土地制度改革卓有成效,農業合作組織完善,張德粹於同年8月乘船經南洋、地中海去了歐洲,在義大利威尼斯登岸,改乘火車經德國到達丹麥,考察丹麥農業及合作組織,後來進入丹麥皇家農學院進修。
1935年10月轉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Manchester Uni-versity)的合作學院,專門研習合作原理一個學期。寫了一篇畢業論文,題為:“合作原理之綜合分析”,獲“榮譽研究員”證書。1936年春天,再返丹麥,遍訪農業社區,考察各種不同形式的農業組織與農業合作社近3個月,熟悉了丹麥農業合作與農業得以迅速發展的實際經驗,並順便考察了德、奧、瑞士、法國及瑞典等國家的農業經濟狀況,互作比較參照。同年9月人英國的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Wales),在著名的農業經濟學家艾世比教授(A.W.Ashby)指導下,研究農業經濟學和農業合作問題。艾世比教授為國際農業經濟學家協會(IAAE)創辦人之一,也是英國各地農業組織協會(Agricul-tural Qrganization Society)的熱心支持者。在他的指導下,張德粹撰寫了他的碩士論文,題為:“英國與丹麥之農業合作金融比較分析”,總結了在丹麥和英國三年考察與研究心得,受到五位考委一致的高度評價,獲得了碩士學位,英國有幾家合作組織爭相刊印發表他的論文。
獲得碩士學位後,張德粹又隨艾世比教授轉到牛津大學(Oxford Unoversity)的農業經濟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這個時候,我國的抗日戰爭已經爆發,於1938年8月起程回國。返國途中經過美國,便中訪問了哈佛、耶魯、康乃爾、威斯康星及加州大學,並訪問了幾家大農場與農業合作組織,與我留美同學交流了在國外考察和學習的經驗與體會。回到老家攸縣時已是11月初了。
1921年張德粹與同鄉陳相淑女士結婚,生有一子二女,均學有所長。

十年教授

(1938—1948)
德粹回國後,於1938年冬受聘為當時國立西北農學院業經濟系教授,為大學本科和專修科學生講授農業合作和產品運銷兩門課程。1940年春天,他有計畫地組織本科畢班學生11人做陝西省農業經濟調查,並指導他們以調查所資料,分別完成了11篇學士論文。時幾乎所有農業經濟學科的課程,都沒有適用的教材,文參考書籍也極貧乏。張德粹剛從國外留學歸來,蒐集了大國際方面的新鮮資料,於是一面講課,一面編寫講義。這段期,他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很艱苦,但他全力撲在教學工作中,受到學生愛戴。在他從事農業經濟研究和教學工作的34經歷中,這是一個開端。941年5月,母親洪太夫人棄世,張德粹排除萬難,返回縣奔喪,並辭去了西北農學院的教授職務。安葬了母親之後,接受國立浙江大學農學院之聘,擔任農業經濟學教授。當時浙江大學農學院遷至貴州省湄潭縣,張德粹仍擔任農業合作與農產品運銷兩課教學工作,並培養農業經濟學科的碩士研究生。
1943年,應邀出任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他主持系務,特別注重多方延聘人才,提高教學水平;同時仍繼續擔任教學工作,並招收農業經濟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科學研究和教學後備人才。
這段時期,教學之餘,他還從事農業經濟研究工作,並陸續把研究成果寫成論文,在定期學術刊物上發表,如《中國經濟建設季刊》、《中農月刊》和中央大學農業經濟集刊等。主要課題為農業合作和農產品市場問題。1943年先後發表了《農村建設與農業合作之相關分析》、《論農業保險合作》、《近代各國農產價格的統制及其評議》等。1944年有《晚近各國糧食政策概論》、《物價劇變與農民》以及稍晚發表的《我國國民糧食的量與質》等。這是張德粹從事我國農業與經濟問題研究工作的初始階段。
1945年8月日寇投降,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中央大學搬回南京。當時由於交通困難,張德粹一直等到次年5月才得攜眷乘校方租用的輪船返回南京。而學校修繕工作仍未完工,乃應初建的國立蘭州大學之聘,短期擔任教務長。協助辦學,併兼授經濟學原理及西北開發史兩門課程。年底中央大學開學,蘭州大學創建工作也大致完成,乃轉回南京中央大學任教。
張德粹多年來講授“農產運銷學”一課,不斷增補資料,修訂講稿,精益求精,自成體系。這部稿子1948年由中央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刊印,被列為中國經濟書刊生產合作社的專門研究著作,也長期被用作農業經濟系的教科書。這是他第一部公開發表的專著。一直到他於1972年退休以後,仍被用作教本,繼續在台灣廣為流傳。
同年,張德粹受聘為設在台北市的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科教授,次年兼任農業經濟學系主任教授,連續20年之久,後又兼農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突出貢獻

對經濟發展與巨觀經濟理論作出突出貢獻(1948—1972)
在台灣大學期間,繼續擔任農業合作和農產運銷學教學工作,後來兼教土地經濟學、農業經濟學、經濟學等主要課程。各門課程都自編教材,陸續出版,並被台灣教育部定為大學用書。各種專門著作有十種。這段時期,還陸續開展了大規模調查研究工作,寫成科學研究報告30多篇、100多篇學術論文,達到了很高的學術造詣。總計發表過的專門著作、調查研究報告及學術論文共800多萬字。大部分為中文,少數為英文,在國內外廣為傳播,在農業經濟理論上、農業政策上有深遠的影響。
1956年張德粹受台灣糖業公司委託,以(台灣)中國農村經濟學會名義,負責研究砂糖保證價格問題。當時台灣經濟以農業為主,稻米和蔗糖是兩大支柱,砂糖外銷所賺外匯,占當時台灣外匯總收入的70%以上,對於台灣經濟發展有著重大作用。砂糖市場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千變萬化的影響,蔗農又受糖價急劇波動的影響,難以安心種植甘蔗。並且,甘蔗與稻穀及許多別的農作物是互相競爭的農作物,比較成本和收益狀況,制約著它們相互的消長。加之甘蔗的生長期又比較長,轉換不那么靈活。而砂糖保證價格的高低,從國民經濟來說,必對外匯收入、人民生活、財政補貼以及物價變動產生影響。在張德粹的主持下,台糖保證價格的研究,經過一年深入調查與統計分析,弄清各有關方面的互相制約關係,從而設計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證糖價的計算公式,寫出了《砂糖保證價格研究》報告。
從這一年開始,每年提出一篇保證糖價研究報告,以適應變化的經濟形勢,並不斷提高研究報告的科學水平。這項研究工作,持續了20多年。1960年獲得台灣教育部的學術著作獎。結合這項研究工作,1964—1967年期間,張德粹發表過有關糖價問題的學術論文共6篇。1967年把這項研究做了一次十年總結,寫了一篇調查研究總報告。保證糖價問題,當然直接關係到農業,乃至整個經濟的發展進程。1972年,張德粹在他退休的時候,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系統地論述了這個問題,題為《由保證糖價研究論台灣糖業與整個農業發展前途》。通過這項調查研究,還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學研究人才,把科研、教育與社會實踐密切地結合起來。在張德粹晚年,為了感謝他對於台灣糖業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台糖公司於1986年贈給張德粹題為《蔗境同甘》的感謝狀。
張德粹於1956年還同時接受台灣農村復興委員會委託,調查研究台灣鮮魚運銷與價格問題。在陳超塵協助下,同年發表了研究成果《台灣鮮魚運銷與價格研究》報告。退休以後,張德粹於1974年又發表了6萬字的“台灣淡水養殖業發展探究”的學術論文。
1950—1960年張德粹還與有關單位合作,主持了以下各項農產品運銷與價格問題的調查研究工作:(1)台灣茶葉生產與運銷問題的研究;(2)台灣雞鴨與蛋類運銷及價格的研究;(3)台灣香蕉生產與運銷的經濟分析;(4)台灣牛乳及其加工品的供需與價格的研究;(5)台灣油籽作物生產、消費與價格的經濟分析;(6)台灣主要糧食品價格的分析。
1970年,張德粹代表台大農業經濟學系與美國農業部合作,研究台灣主要農產品的供給、需求與貿易的長期變化預測問題。經過兩年調查分析,完成了相應的研究報告,同時用中英文發表。張德粹對於農產品運銷與價格問題的研究,從單一產品,逐步擴展到綜合性、比較全面的研究,從一般分析到經濟模型的建立,這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這段時期,正是台灣經濟高速發展的前夕和初期階段,市場發展較快,農產品運銷越來越成為一個尖銳問題,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張德粹集中研究了台灣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農產品運銷價格問題。對台灣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農村經濟發展問題,也是張德粹的研究領域,其中又側重於農業發展、土地經濟及農村合作。主要研究報告和論文如:《小農經營及其出路》(1956)、《我國耕作機械化的可能性》(1954)、《台灣北部地區勞動力之分析》(1956)、《由新時代的農業趨勢論到台灣農業前途》(1962)、《如何促進台灣農業現代化》(1972)等。
1955年,張德粹的著作《農業經濟學》出版,台灣教育部定為大學用書,由國立編譯館主編,計34萬字。這本書共分6篇,分門別類概述了農業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使學者對於農業經濟科學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也為以後的專門化課程打下基礎。6篇為:總篇與農業生產經濟學,計五章;農場管理,計三章;農業金融與保險,四章;農產運銷,三章;農產品價格,四章;農業政策,六章;全書總計25章。為編寫這本書,張德粹參閱了大量的中外文獻資料,從早期的農業經濟文獻,例如《前漢書食貨志》和屠能(J.H.VonThunen)的《孤立國》到最新的著作和研究報告。所列參考書目,僅西文著作就有96種。在這本書里,對於所論主題的闡述,既有歷史發展過程的描述,也有各家學說的比較分析。例如,在農業政策篇有關土地制度的章節,既介紹了許多國家土地制度改革的經驗,也聯繫著說明了各家學者不同的理論觀點。全書的著眼點,既重視參考國外經驗,又著重結合中國實際,包括台灣和大陸的農業發展經驗。
張德粹在為這本書寫的序言中說,這本書是他集20多年的教學經驗寫成的。但是他仍然認為:事物在發展,學習無止境,在這本書出版發行11年之後,於1966年再出了第二版。在新版中,他利用這個機會,把許多篇章都做了增訂和補充,以反映新經驗、新理論。例如:在第一篇中新增設一章,專門討論新發展起來的農業生產函式問題。又如,第二十二章原為《土壤資源保持政策》,新版除對原稿做了補充修訂之外,又設專節討論《生物資源保持》。開宗明義就說:“生物資源不同於不可再生的資源”,它的特點是:“生生不已,源源而來”。但要“善於調節生產與利用,經常保持供需平衡”。他的文風總是既簡明扼要,又把事情說得明明白白,平平常常。真是文如其人。
為了滿足農業專科學校用書的需要,在他臨退休之年,又出版了另一本《農業經濟學》,約30萬字,也由國立編譯館主編。
在土地問題方面,張德粹的主要著作有《土地經濟學》,計40萬字,台灣教育部定為大學用書。1979年出第二版,做了必要的修訂和補充。早在1952年,應美國土地經濟學會之約,他編寫了一本《台灣土地利用》(Land Utilization in Taiwan),在美國出了英文版。他主要的研究報告和論文有:《台灣農地減租後之農村經濟》(1951);《論土地稅及我國歷代之土地稅制》(1966);《縱論土地金融及台灣現行之農業金融制度》(1965);《如何擴大農場經營規模》(1970);《台灣地區農業土地利用之研究》(1973)等。
張德粹一向重視農業合作,從他在丹麥和英國留學時期開始,所到之處,總要考察當地的農業合作和其他農業組織狀況。這方面的著作也較多。早在1953年,就同時出版了兩本農業合作教科書,其一為《農業合作》,是專為中國合作經濟專科函授學校編寫的。另一本是《農業合作的原理與實務》,約34萬字。國立編譯館主編,台灣教育部定為大學用書。還先後發表過許多研究報告和論文,如《近代世界的合作事業》(1956);《農會與各種合作組織應如何分工合作之探討》(1975);《台灣農業合作組織對全省農業與經濟發展之貢獻》(1975);《台灣農業合作對農業發展之重要性研究》(1980)等。
張德粹參加過許多國際學術活動。1952年由聯合國經社理事會資助,參加在美國舉行的農業合作會議。會後考察美國農村組織與農業發展狀況。回國後發表了一篇考察報告《美國的農民組織及其工作重心》(1953)。開會期間,他與在英國留學期間的導師艾世比重逢,並結識了哈佛大學農業經濟講座教授布拉克(J.D.Black)等國際上著名的學者。1961年接受美國洛氏基金會資助,先到墨西哥參加國際農業經濟學家協會的第十一屆年會,會後到美國和日本考察兩國農業發展狀況,為時半年,看到許多農業中的新鮮事物。1968年接受澳大利亞悉尼(雪梨)大學的邀請,前往講學並考察。主要講題為:《台灣農業地權制改革的方法與功效》及《農地改革與農業發展》。按照台灣教育部有關規定,1969年張德粹應享受一年的休假。他在完成了與美國農業部合作的研究報告之後,借夫人陳相淑同赴美國探視子女,遊覽名勝。回國途中,經日本,參觀了世界博覽會。
張德粹的研究領域,還包括國外農業經濟。除了他的碩士論文系研究英國與丹麥的合作金融問題之外,後來發表過的論文如:《近年美國的合作事業》(1955);《論現今各國農產價格管制政策》(1955);《世界最主要的糧食小麥麵粉之產銷分析》(1971);《近代農業合作之發展》(1973);《農業金融的重要與各國農業金融制度的發展》(1976);《美國農業推廣制度》(1953);《美國農村福利設施概述》。其中有的是學術論文,有的是考察報告。

發揮餘熱

晚年繼續增補並發展農業經濟學說(1972—1987)
按照有關規定,張德粹於1972年從台灣大學退休,時年73歲。作為一位教育家和科學家,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功成業就。張德粹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但是,他卻並沒有結束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那時候,台灣大學仍聘請他為兼任教授,繼續指導研究生學習和論文的寫作。
事實上,張德粹個人所從事的科學研究工作,也仍在繼續進行。主要是一方面補充、增訂並整理已經出版的專門著作,例如,《農業合作的原理及實務》一書,1973年又出了第二版。其次是完成手中未了的專題研究工作,其中包括糖價問題、土地問題等。他還在晚年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即中國人口問題。早在60年代初,張德粹就很注意中國的人口問題,並發表過兩篇論文:《生物學理的人口論》(1960)和《台灣人口政策商榷》(1965)。還出版了一本人口問題的專門著作,題為《人口問題要義》。退休以後,又設立專題研究,發表過的研究成果有:《台灣地區適當人口成長水準之研究》、《農業人口與農業發展及農村社會進步之相關分析》以及《台灣地區適當人口成長率之研究》。這三篇研究報告,互相緊密聯繫,是在1976年和1977兩年之內發表的。在中國人口問題上,他的主要觀點一貫是:應該限制人口過分的增長,使人口品質提高,造成富裕康樂的社會。
張德粹曾經兩度在我國西北地區工作,雖然時間都不長,但他對作為我國古文化發祥地的西北地區的發展,懷有濃厚的感情和興趣。在他臨終前兩天,即1987年7月27日晚間,還在對他的一篇題為《中國文化之發源地——我西北地域》的論文,作最後修飾定稿。並在稿末註明:“本稿是為西北農學院門生故舊寫的。”熱愛祖國,這是他最後的囑託了。
張德粹把他的畢生精力都用在教育和科學事業上。除了短期兼任過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系主任、私立文化大學合作經濟兼任教授,以及台灣農村經濟學會理事和國際農業經濟學家協會會員之外,沒有擔任過行政職務或社會工作,全力從事教學和科學研究,培養出一大批農業經濟專家,各自在教育、農業、經濟、金融等各界,做出了顯著的貢獻。其中作行政工作的,大多也是從政的科技人員,是國家現代化不可缺少的人才。為了紀念張德粹從事教育事業逾30周年,1968年台灣教育部頒贈《多士師表》橫幅一幀。到了1986年,張德粹雖然已不再擔負具體的教學任務,只是還經常到給他保留的辦公室看看書報雜誌,台灣大學仍聘請他為名譽教授,以示崇敬。
張德粹在1973年教師節之際,寫過一篇闡釋韓昌黎《師說》的文章,說明他對於“傳、授、解”的認識,並且一貫身體力行。他認為:“師生關係不只是傳授知識,更有感情和道義因素。”作為一名教師,他向來尊重晚輩和學生的新猷。處理學習、工作和生活問題,嚴肅認真,坦率誠懇。他曾說過:“我寫的書每個字都是照我的意思親自寫出的,沒有剪貼謄抄”。他不善辭令,言語不多,但是對於他的內心滿腔熱忱,門生故舊都有極深刻的體會。他經常關心已畢業學生和晚輩青年的工作、進修和成長過程。利用他在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聯繫,曾經先後保送或推薦過幾十名學生到國外留學進修。這對台大農業經濟學系的充實和發展,起了直接作用。當然,這批學生工作分布很廣泛,已如前敘。為了幫助家境清寒品學兼優學生,他於1982年捐贈新台幣40萬元,在台灣大學設立了“張德粹教授獎學金”。1987年張德粹去世後,他的家屬捐贈20萬元台幣,在他的母校國立中央大學設立“張德粹教授紀念獎學金”。秉承遺志,獎掖英才。
張德粹喜歡遊覽名勝古蹟。留學期間,遍遊了西歐各國和美國。後來又多次訪問美國,飽覽了北美風光。他還利用在悉尼大學講學的機會,遊歷了澳大利亞的幾個名城。在國內工作期間,常常利用假期或出差之便,訪問過許多地方。
張德粹家學淵源,有較深厚的國學根底。他雖有興趣,卻沒有時間研究歷史和文學。不過,他還是偷閒寫過幾篇與國史有關的文章,表現了他對於理解祖國文化的追求。他的大女兒念英結婚的時候,他送給女婿勞延煊的賀禮,不是什麼珍貴的日用品,而是一部《資治通鑑》和一部《續通鑑》。
張德粹作為中國新舊時代交替時期的知識分子,不善詩詞書畫,但卻喜歡收藏和欣賞中國詩詞書畫。1960年門生故舊為他慶祝60歲壽辰,他展出了多年收藏的書畫,以饗與會者。1983年,他把收藏的書畫計16種29件捐贈給了國立故宮博物院。到了晚年,常常瀏覽中國古代詩詞自娛,還親自抄錄《詩詞選錄》,這成了他晚年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張德粹晚年,仍然身體健康,唯腳力軟弱,行走不便,需由夫人陪伴去台大校園。1987年7月28日晚間起床解手,不慎在臥室內跌倒,後腦受傷,搶救無效,同月30日凌晨四時半逝世。時有夫人陳相淑和門生20多人隨侍在側。子女遠在美國,雖然收到電告,立即兼程趕回,已遲了幾個小時,引為憾事。葬禮很隆重,由台灣大學校長孫震主祭,生前工作過的六校校友代表及台灣農村經濟學會代表等致祭。張夫人不願勞動親朋,沒有發訃告。當地出版的《中央日報》、《聯合報》和《中國時報》三家報紙,都及時發布了張德粹病逝的新聞報導。有700多人弔唁,8月11日安葬在台北縣的金山安樂園公墓,有100人到墓地送葬。
張德粹80壽辰時,六個學校的受業門生,曾共同呈獻過一塊匾額,題為《德隆學粹》,張德粹安葬時,門生們又把這塊題為《德隆學粹》的匾額,用黑色花崗石雕刻,放在墓碑上面牆上,上款“德粹恩師千古”,下款“受業門生叩獻”。一代師表,於此長眠。
張德粹畢生從事農業經濟學教學科研,綜觀他的治學方法和態度,可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學以致用,教學科研目的在於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張德粹自1956年起研究台灣砂糖保證價格問題,持續了20多年之久,設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證糖價的計算公式,對台灣糖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這種學以致用的精神值得特別稱道。第二,為了實踐的目的,堅持腳踏實地進行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做到教材論著材料精確翔實,言必有據,不尚空談。第三,在研究方向上,既博且精,既涉獵農業經濟學各個領域,又專精農產運銷學和農業合作組織,堪稱博大精深。總之,張德粹對我國農業經濟學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這也是他畢生追求的目標。

個人簡歷

1900年12月26日 生於湖南省攸縣柏樹下田村。
1907年 八歲啟蒙,由父親授。
1916年 攸縣第一高等國小畢業。
1921年 長沙岳雲中學畢業,與陳相淑女士結婚。
1927年 國立東南大學農科畢業。
1928—1934年 先後在岳雲中學教書,在南京中央大學研究院進修,並研究助理。
1935年 參加湖南省公費留學考試,並以第一名錄取。同年,進入丹麥家農學院進修。
1936年 實地考擦丹麥農業合作,及德奧瑞士,法國農業業,9月轉學英國威爾斯大學,師從艾世比(Ashby)教授,研究農業經濟與合作。
1937—1938年 獲取威爾斯大學碩士學位後,進入牛津大學(Universi-yofCambridge)農業經濟研究所工作,抗日戰爭爆發,起程返國,應聘為西北農學院教授。此後畢生從事業經濟學科教學與研究工作50多年。
1938—1941年 西北農學院農業經濟學教授。
1941—1942年 浙江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時在貴州湄潭)。
1943—1948年 中央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
1948—1972年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主任併兼教授,農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1973—1986年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兼任教授。
1986—1987年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主要論著

1 張德粹.農產運銷學,南京:中國經濟書刊生產合作社之研究專著,1948年出版.
2 張德粹.農業合作.台北:中國合作經濟專科函授學校印刷,1953年.
3 張德粹.農業合作的原理與實務.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1953年.農業經濟學.專科學校用書.台北市正中書局印行,1955年初版.
4 張德粹.土地經濟學.台北市正中書局印行,1963年初版.
5 張德粹.人口問題要義.台北市正中書局印行,1964年初版.
6 張德粹.農業經濟學.大學用書.台北市環球書局印行,1972年出版.
7 張德粹.農村建設與農業合作之相關分析.中國經濟建設季刊第一卷第三期,1943年.
8 張德粹.近代各國農產價格的統制及其評議.中國經濟建設季刊第二卷第三期與第四期,1943年.
9 張德粹.論農業保險合作.中農月刊第五卷第二期,1943年.晚近各國糧食政策概論.糧食問題出版社專刊第一期,1944年.
10 張德粹.物價劇變與農民.國立中央大學農業經濟集刊第一期,1944年.
11 張德粹.我國國民糧食的量與質.中農月刊第八期十一頁,1947年.
12 張德粹.論台灣農會與合作社的分合.新社會第三卷第十期,1951年.
Land Utilization in Taiwan,Land Econamics,Published in U.S.A.Nov.,1952.
13 張德粹.我國耕作機械化的可能性.中華農學會報第八期.七一至七四頁,1954年.
14 張德粹.近年來美國的合作事業.合作界十八頁,1955年.
15 張德粹.近代世界的合作事業.主義與國策第五十三期.七至十頁,1955年.
16 張德粹.論現今各國農產價格管制政策.主義與國策第六十四期.三至四頁,1955年.
17 張德粹.台灣北部地區農業勞動之分析.台大農學院研究報告第四卷第三期,一O八至一二三頁,1956年.
18 張德粹.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in Taiwan,Yearbook of Agricul-tura1 Cooperation,Published in London,1958.
19 張德粹.生物學理的人口論.新時代第一卷第七期十至十三頁,1961年.
20 張德粹.由新時代的農業趨勢論到台灣農業前途.新時代第二卷第十一期,1962年.
21 張德粹.台灣糖業的總檢討.台灣經濟動能簡報第三十五期.十九頁,1964年.
22 張德粹.台灣人口政策之商榷.中國行政季刊第四期.國立政治大學主編,1965年.
23 張德粹.近十年來台灣砂糖內銷價格之分析.中華農學會報第五十二期,1965年.
24 張德粹.台灣南部主要農作物生產資源利用之經濟分析.台大農經系印行,1965年.
25 張德粹.縱論土地金融即台灣現行之農業金融制度.土地金融季刊第二卷第二期,1965年.
26 張德粹.論土地稅及我國歷代之土地稅制.土地金融季刊第三卷第一期,1966年.
27 張德粹.台灣糖業之再檢討.農林廳台灣農業季刊第三卷第四期,1967年.
28 張德粹.由豬肉與蔬菜價漲論到台灣農地利用問題.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五卷第四期,1968年.
29 張德粹.如何擴大農場經營規模.中國農村經濟學會.農業經濟論文專集第五集,1970年.
30 張德粹.農業經濟學之一般原理.王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五冊經濟學專論.第三五七至三六三頁,1971年.
31 張德粹.世界最主要的糧食——小麥麵粉——之產銷分析.糧農經濟月刊第三十八期,1971年.
32 張德粹.台灣農業生產應有的改革.企業與經濟月刊第一卷第六期,1972年.
33 張德粹.由保證糖價研究論台灣糖業與整個農業發展前途.企業與經濟月刊第二卷第三期,1972年.
34 張德粹.如何促進台灣農業現代化.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九卷第四期,1972年.
35 張德粹.近代農業合作之發展.台灣省合作金庫.合作界第十一卷第二期,1973年.
36 張德粹.為孔聖誕辰紀念教師節特釋韓文公之師說.1973年.
37 張德粹.台灣農產品運銷問題的檢討.企業與經濟月刊第三卷第二期,1973年.
38 張德粹.從一般經濟原理論我國當前的農業政策.企業與經濟月刊第三卷第十二期,1974年.
39 張德粹.農會與各種合作組織應如何分工合作之探討.果農合作第三二九期,1975年.
40 張德粹.台灣農業合作組織對全省農業與經濟發展之貢獻.果農合作第三三二期,1975年.
41 張德粹.農業金融的重要與各國農業金融制度的發展.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十三卷第一期,1976年.
42 張德粹.湖南人之氣節與文風.湖南文獻第四卷第二期刊印,1976年.
43 張德粹.如何發展台灣農村不動產信用之探討.台灣土地銀行創立三十周年紀念特刊(即土地金融季刊第十三卷第三期),1976年.
44 張德粹.告台灣農地減租後之農村經濟.中國地政研究所.農地減租研究報告,1951年.
45 張德粹.台灣茶葉生產問題之研究.與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合作之研究報告,1953年.
46 張德粹.美國農村福利設施概述.中國內政,1953年.
47 張德粹.美國的農業推廣制度.中華農學會報第一卷二四至二五頁,1953年.
48 張德粹.美國的農民組織及其工作重心.在美國考察之報告.台灣農林第四卷第二期二八至二九頁,1953年.
49 張德粹.論蘇俄集體農場近貌.新社會第五卷第十二期,1953年.
50 張德粹.台灣鮮魚運銷與價格研究.張德粹、陳超塵合著,與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合作之研究報告,計一二七頁,1956年.
51 張德粹.小農經營及其出路.中國經濟第六十七期四至六頁,1956年.
52 張德粹.台灣之雞鴨與蛋類運銷.中國經濟第七十五期五至八頁,1956年.
53 張德粹.台灣雞鴨與蛋類運銷及價格之研究.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特刊第十九號,五九頁,1957年.
54 張德粹.台灣茶葉生產與運銷的研究.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特刊第二十五號,四五頁,1958年.
55 張德粹.台灣砂糖保證價格之研究.中國農村經濟學會與台灣糖業公司合作舉辦之研究.台糖農務特刊第一號,1959年.
56 張德粹.台灣砂糖保證價格之研究.研究保證糖價十周年總報告.台灣糖業公司專刊,1967年.
57 張德粹.世界砂糖供需與價格之研究.台大農經系之研究報告,1967年.
58 張德粹.台灣香蕉生產與運銷之經濟分析.與台灣省青果運銷合作社合作之研究報告,1968年.
59 張德粹.台灣牛乳及其加工品的供需與價格之研究.中國糧農經濟研究會,1970年.
60 張德粹.台灣主要農產品之供給、需要與貿易的長期變化預測(Long-Term Projections of Supply,Demand and Trade for seleeted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aiwan).台大農經系與美國農業部合作之研究計畫費時二年.研究報告全用英文撰寫,1970年.
61 張德粹.台灣油籽作物生產、消費與價格之經濟分析.國科會補助之研究報告.台大農經系印,1971年.
62 張德粹.台灣主要糧食品價格之分析.國科會補助之研究報告,1972年.
63 張德粹.台灣地區農業土地利用之研究.行政院台閩地區農漁業普查委員會編印之專題研究報告第一篇.共約四萬五千字,1973年.
64 張德粹.砂糖貨物稅及台灣地區內銷糖數量與價格之研究.中國農村經濟學會之研究報告,1973年.
65 張德粹.台灣淡水養殖漁業發展之探究.台大農經系研究報告.附英文提要共約六萬字,1974年.
66 張德粹.台灣農會與農村合作組織對農業發展應有任務之研究.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之研究報告,1974年.
67 張德粹.從農業生產資源利用趨勢探究台灣糖業發展之前途.中國農村經濟學會與台灣糖業公司合作之研究報告,1976年.
68 張德粹.台灣地區適當人口成長水準之研究.與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合作之研究報告,1976年.
69 張德粹.農業人口與農業發展及農村社會進步之相關分析.台灣大學農學院研究報告.農業與經濟特刊,1979年.
70 張德粹.台灣地區適當人口成長率之研究.前列研究報告之改版本.
71 張德粹.台灣香蕉保證價格之研究.與台灣香蕉研究所合作之研究報告.第一期1977年印行,第二期1978年印行,第三期1979年印行.
72 張德粹.台灣農業合作對農業發展之重要性研究.中國合作事業協會台灣省分會印行,1980年.
73 張德粹.當前台灣農村盛行之法外農地租佃制對將來農業發展的影響之研究,1979年.
作者:安希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