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樞

張德樞(1891-1972.8.30),陝西興平市店張鎮莪子村人,原名張秉彝,領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少將。其父張洪範,字福安,清末舉人,興平名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德樞
  • 出生日期:1891年
  • 逝世日期:1972年
  • 出生地:陝西興平市
人物經歷,建國之後,

人物經歷

1907年張德樞化名弓尚德,與同學史可軒(化名弓尚文,東城馬乾村人)去山西太原參加常備軍(新軍),廣結山西革命黨人。1908年,因山西陸軍學堂只招收晉籍學生,遂借用徐文萃之名考上軍校官費生,得教官閻錫山及晉陽中學老師趙戴文器重。山西辛亥革命時,參加了太原起義,旋被山西軍政府派為赴陝聯絡革命的隨員,既而又被陝西軍政府委為駐山西“軍事聯絡員”。續西峰組建革命武裝忻代寧公團,閻錫山即派張德樞和史可軒去幫續整軍,張任鎮遠營營長,史任游擊營營長。續西峰的隊伍攻克大同後又被清軍包圍,張德樞同史可軒、弓海亭、賀耀齋等率各營隊堅守大同三十九晝夜,直到共和告成,清兵撤退。後續西峰出任山西巡警道,力邀張德樞為五路總稽查第一署署長,遂又調任歸綏警察分廳廳長。1913年2月,張德樞由山西省保送日本留學,在東京改名張屏山,入孫中山創辦的浩然軍事學社,首批加入了孫中山創立的中華革命黨,受到孫中山的多次接見。1914年2月,張德樞轉入了孫中山創辦的政法學校(以東京法政大學為依託),畢業獲東京法政大學文憑。1915年7月下旬,結束政法學校第二學年學習,便奉孫中山之命,保留學籍,與由陝西保送赴日留學於浩然軍校的同學胡景翼、史可軒、馮毓東、王祥生等一起回國討袁。回陝後,即與李岐山、康毅如、王紹文、張淵、張子宜、景梅九等排帝制、謀遂陸,事泄未成。不久,史可軒、續西峰、續範亭、徐永昌等因在山西策劃反袁被閻錫山通緝而來陝,鄧寶珊、王省三等也先後由隴、遼來陝,一起會聚共謀於張德樞家。1915年秋冬,張德樞帶著共聚其家的續西峰、徐永昌、鄧寶珊等,約同在馬乾村家中的史可軒一起來到華山,與郭希仁、孫岳、胡景翼、吳希真、岳西峰、董振五等共同結盟反袁,聚義於玉泉院共學園。後張德樞偕續西峰、徐永昌再次赴日,向孫中山報告山西、陝西的一切。復入東京法政大學繼續學業。二次回國後,即在井勿幕關中道尹公署就職。後被靖國軍總司令于右任任命為靖國軍總部副官長。1919年夏,于右任總司令命時任總部副官長兼第四路籌餉處處長的張德樞赴京,提取孫中山從廣州給靖國軍的撥款五萬元,並用其款購買武器運陝。事泄,張德樞被判陸軍監獄服刑。多方營救未成,直到胡景翼任靖國軍總指揮時,以有關條件才由大總統徐世昌將其特赦出獄。後任陝軍胡景翼師主力岳西峰混成旅副官長,參戰援馮的鄭州之役。曹餛賄選當上總統後,孫中山遂與奉系張作霖及蟄伏天津的段祺瑞秘結成反直三角聯盟。1924年秋,張德樞作為陝軍代表參加了段祺瑞在天津召開的倒直各方代表會議,促成這次密會依據陝軍意見作出決議。首都革命後,張德樞隨國民二軍,南下追擊吳佩孚,西進反擊劉鎮華和憨玉琨,任二軍旅長。後從北京家中赴太原營救二軍軍長岳西峰。陝軍出關參加北伐時,任岳西峰南路軍直屬混成旅旅長及前敵副總指揮(總指揮鄧寶珊一直居上海未赴任),指揮南路軍五個軍出武關、戰南陽,徹底消滅了吳佩孚殘餘勢力,有力地策應了京漢線的北伐大軍。北伐勝利用職務之便後,張德樞解兵符回陝。1930年,幫助楊虎城主陝,在西安東大街(今華僑商店處)創辦西北飯店,誠請老友高又明為總結理。同時,又創辦了陝西實業促進社、私立實踐商業職業學校,還與友人一起創辦了西京中國國貿公司、阿房宮大劇院、華紗布公司等。專門並出資照料施工重新修整華山玉泉院,勒石豎碑,為華山聚義作永久紀念;還出資在西安為興平商學各界創設了興平會館。
1933年5月,陝西省銀行成立“董監會”,張德樞被推選為董監會常務董事。此階段,張德樞主要以興辦實業為要。1942年成立了西安市政府的前身“西安市政處”,張德樞被委為市政處長,因無法忍受官場的腐敗,上任三月即憤然辭職,在省府只掛了參議之名,遂全身心致力於房地產業,成為陝西最大的房地產商,被稱之為“張半城”、“房打顫”。1949年6月,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西北軍區司令員、西安市軍管會主任賀龍登門動員張德樞出任解放軍師長,張因家庭等原因婉辭未受。

建國之後

1950年之後,張德樞捐出現自己宅院旁的大塊地產,並投資10萬餘元創辦了西安市實踐幼稚園(現碑林區幼稚園),又與友人合建端履門處民主劇院及數家工廠。從50年代初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始,一直擔任西安市歷屆政協委員、西安市工商聯委員、新西北印染廠董事。“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和批鬥,1972年去世。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張德樞得到平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