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彪(清朝將領)

本詞條人物都是清朝官員:一是本籍江蘇徐州人,為中國清朝武將官員,官至台灣北路營參將;二是榆次西左付村人,經歷光緒、宣統、辛亥革命階段,曾任過張之洞隨身侍衛、督修、湖廣督標中軍副將、南軍總統制官、湖北提督、民國政府高等顧問等職務。1927年,張彪病故於天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彪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清朝將領
中國清朝武將官員,民國政府高等顧問,

中國清朝武將官員

為中國清朝武將官員,本籍江蘇徐州。張彪於1717年(康熙56年)奉旨接替游崇功,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營參將(營署設於諸羅)。而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此階段,受台灣鎮總兵制約的台南以北最高軍事將領

民國政府高等顧問

民國政府高等顧問張彪民國政府高等顧問張彪
張彪(公元1860—1927年)字虎臣,榆次西左付村人。張彪從小就沒有了父親,家境十分貧寒。張彪少年,孤兒寡母嘗盡了人世間的艱苦辛酸。很小的時候,張彪就以從煤窯上運煤掙錢養活自己和母親。不久母親也去世,由於家中貧寒無錢出喪,他只得把母親就近掘土埋葬。
母親去世之後,張彪就離開家裡外出謀生。光緒六年(公元1881年),張彪到了太原,投補撫標兵額,參加了武童試,被選為“戈什哈”。當時,張之洞任山西巡撫。他見張彪身強力壯,又一表人才,於是就把他選拔為隨身侍衛。不久張之洞又把身邊的婢女認作義女嫁給了張彪,並且把張彪當作自己的心腹。
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張之洞升任兩廣總督,不久又調任兩湖總督。張之洞到任兩湖之時,正好趕上漢口地區發生了嚴重的水災。張之洞為絕除水患,欲改修湖西堤防為大堤,便委任張彪為督修。張彪接到任務後,事必躬親,“勤苦精密”,致使工程順利竣工,扼制了水患。這項工程被當地人稱為“張公堤”。隨後,張彪又監督修建了武泰、武豐兩個制水閘。這兩項工程在張彪的監督下修得都非常堅固。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張彪受張之洞的派遣,赴日本考察軍事政務以及軍營和槍炮等許多事項。通過這次考察,張彪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後,張彪在湖北創建並訓練鄂軍,被授予“壯勇巴圖魯”稱號,並委任他管理將弁學堂。他為學員“改編制,易章服,選擇器械”,盡心盡力,因此被授予湖廣督標中軍副將銜。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張彪升任四川松潘總兵官。就在這一年,朝廷把他創練的鄂軍編為陸軍第八鎮,任命張彪為八鎮統制官。這年秋天,朝廷南北兩軍在河南彰德府會操,張彪任南軍總統制官。會操完畢,張彪因成績顯著被加提督軍銜,並且總督辦湖北全省的制皮、制毯、制呢廠等事務。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南北兩師再一次會操於安徽太湖縣,會操完畢,清朝政府授予張彪“奇穆欽巴圖魯”,補授湖北提督,並總辦湖北講武學堂。
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湖南地區發生米荒,災民醞釀暴動,張彪率領軍隊前往湖南鎮壓難民暴動。第二年,四川發生了激烈的護路風潮,清政府任命原直隸總督端方為川漢鐵路大臣,欽差入川鎮壓。端方路經武昌,調遣大部分鄂軍入川,致使張彪駐紮的湖北軍力空虛。
原來,從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起,張彪所創建的鄂軍即開始被一次又一次的調到其他地方去。安徽巡撫恩銘被刺後,鄂軍的一部分被調到安徽省。之後,又有一部分調往岳州。辛亥革命前夕,武昌城裡就只剩下了工程、輜重等兵種。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即公元1911年10月10日)晚8時,武昌城裡,工程兵第八營後隊正目熊秉坤開槍示變,工程兵很快地占領了楚望台軍械庫。隨後,各路起義軍進攻總督衙門,總督瑞徵逃遁。充任湖北提督兼陸軍第八鎮統制的張彪率領一千多名士兵和起義軍展開了巷戰,巷戰一直進行了兩天,難以抗拒人數眾多的起義軍,張彪於是就率領部隊退出武昌,渡過長江退到漢口劉家廟一帶。這時,清朝政府派出的陸軍大臣蔭昌以及馮國璋所率領的增援軍隊趕到,在劉家廟、大智門一帶遇到了起義軍。義軍不敵,退出了漢口,扼守漢陽。張彪率領部隊先行奪回了龜山炮台,然後又與援軍一起占據漢陽,起義軍被迫退回武昌。
南北雙方議和後,大清朝滅亡,民國政府成立,張彪卸職東渡日本。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張彪回到國內,在天津日本租界地內買了20畝地,修築了“張園”。張彪在“張園”里建築了一座三層大樓,命名為“平遠樓”。
民國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公元1924年12月4日),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從上海抵天津住張園27天,至十二月初六(即公曆12月31日)日離開,去往北京。
次年,也就是1925年,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北京,與皇后婉容、淑妃文繡居住在天津張園。張彪每日為皇帝、皇后灑水掃地,以盡事“君”之道。
1927年,張彪病故於天津,他的故里榆次西左付村為他建有祠堂。
張彪在民國政府成立以後,曾被民國政府聘為高等顧問,授予陸軍中將軍銜,並獎給一等大綬嘉禾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