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式瑞

張式瑞(1914~1986年),全國勞動模範,今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小寨子村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式瑞
  • 出生地:山東省青島市
  • 出生日期:1914
  • 逝世日期:1986年
個人生平,成就和榮譽,社會評價,執著,光榮,勤儉,

個人生平

1926年入本村塾館讀書六年,後務農。
1949年秋帶頭組成互助組。
195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1年冬,組織成立了當時即墨縣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任社長。
1956年即墨縣共產主義農業社(高級社)社長。
為提高糧食產量,張式瑞成立了農業科技隊,先後進行農作物套種間作、更換良種、合理密植、水利灌溉及溫室種菜等科學實驗和新技術推廣。1952年,為推廣玉米良種金皇后,張式瑞步行70多華里,到即東縣農場買回種子50市斤,說服社員以三市畝地做玉米、土豆間作實驗。是年秋,玉米、土豆畝產分別達到800斤、1500餘斤。社員們信服他見識高、辦法好。從此,農業技術革新活動蓬勃展開,糧食產量直線上升。
1950年張式瑞被評為即墨縣農業勞動模範。
1952年獲得山東省和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他先後被選為山東省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
1960年9月後,歷任中共即墨縣委書記處書記、中共青島市嶗山郊區區委副書記、嶗山縣副縣長兼農業局局長等職。
他對己約法三章:一是不吃請,不受禮,不貪不沾;二是與民眾同甘苦,不鬧特殊;三是保持勞動人民本色。
1963年8月,主動要求下基層工作,改任城陽人民公社社長。
當時皂戶村很貧困,社員常年吃返銷糧,他長期住在皂戶村併兼任大隊長。張式瑞通過深入調查,發動民眾制定了脫貧方案,組織部分勞力,外出當建築工,年增加收入數千元;修復墨水河大壩,安裝抽水機4台,引水灌溉農田2000多畝;在鹽鹼地墾田300多畝;在西海灘植樹造林,1964年已成活楊柳、棉槐、桃樹等13萬株,並組織專人編筐織簍外銷,1965年又植山楂樹300多棵。在實施脫貧方案過程中,因大隊的資金不足,除縣財政撥款數萬元支援外,張式瑞用自己的工資為該村買魚苗、買藕種,救濟貧困戶。他黎明即起,身先士卒,帶頭勞動,與社員們結下了深厚友情。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他被打成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強制“勞動改造”,直到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獲得重新工作。
1978年張式瑞退休後,仍積極參加經濟建設。
1978年,中共嶗山縣委授予他模範共產黨員稱號。
1980年8月和1984年8月,他先後被選為中共嶗山縣第三、四次代表大會代表。逝世前寫下《遺命書》,教育子女在他死後不要向組織提出要求;不搞迷信活動,遺體火化,將骨灰撒在皂戶村河壩上和樹林間;囑咐老伴由公家宿舍遷回小寨子村老家居住。
1986年6月16日病逝。

成就和榮譽

1950年 被評為即墨縣農業勞動模範。
1951年 成立即墨縣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任社長
1952年 獲得山東省和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1956年 任即墨縣共產主義農業社(高級社)社長。
1960年 歷任中共即墨縣委書記處書記、中共青島市嶗山郊區區委副書記、嶗山縣副縣長兼農業局局長等職。
1960年-1963年 先後被選為山東省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
1963年 改任城陽人民公社社長。
1978年 中共嶗山縣委授予模範共產黨員稱號。
1980年8月 被選為中共嶗山縣第三次代表大會代表。
1984年8月 被選為中共嶗山縣第四次代表大會代表。

社會評價

執著

科技興農引良種兩千村民吃上飽飯
嶗山腳下的一片小平原上,有一個不大的村莊,村裡有516戶人家,2539口人和2569畝地。這就是張式瑞紮根一輩子的小寨子村。1949年解放後,這個原先的佃戶翻了身,張式瑞帶頭成立了互助組。他和鄉親們首當其衝面臨一個嚴峻的挑戰:地少產量低,每畝只收二百多斤糧食,而村民的支出卻不少,2000多人要吃飯、要穿衣,張式瑞意識到“沒有別的法子,只能增加糧食產量。”從此這個勤勞樸實也愛動腦鑽研的農民走上了科技興農的道路。
1952年,準備試種高產作物玉米的張式瑞剛起步就遇到了不少社員的不理解和不接受。倔強的他決心試一試小寨子種玉米到底成不成。為學習先進技術,擔任農業生產合作社社長的張式瑞跑了許多個縣,最後從即東縣一個人背回了50斤玉米種子,扛著沉重的布袋他走了近百里路。一回村,如獲至寶的他立刻下地,種了14畝試驗田。當年他引進的“金皇后”玉米秋後每畝收了七百多斤,比穀子產量高一倍,比高粱高兩倍。
張式瑞科學種田的第一炮打響了。第二年要求參加農業社的戶數從8戶猛增到58戶。1958年,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張式瑞領頭建立了全縣第一個村級農業科學研究所:兩間民房,外間一張八仙桌、幾條凳子,裡間是實驗室,長條桌上整齊地擺放著裝有不同種子、藥水的瓶子和罐子,另一張桌子上用紅布蒙著的是唯一一台新買的顯微鏡。就在這個簡陋的實驗室里,張式瑞他們成功完成了溫室種菜、防治地瓜黑斑病、試種小麥良種等科學研究。“俺父親這個農科所可以算是投入產出比最高的科研部門了。”張玉書笑稱。
不放“衛星”堅決不搞浮誇風
“老百姓吃飽了飯、填飽了肚子才是真理,人人都浮誇,一畝地產量動不動就上萬,剩下的幾千斤糧食我們去哪裡找?”張式瑞這位1950年入黨的老農民是個認真踏實的“一根筋”,在“大躍進”時期,他堅決反對浮誇風。
1958年全國“大躍進”,張式瑞看不慣有些地方的糧食產量“放衛星”。“今天湖北早稻畝產15361斤,明天天津水稻畝產12萬斤,那時說‘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但我父親堅決不信”。張玉書翻開一本陳舊的、已浸水變色的筆記本,找到了張式瑞1961年寫的一個報告,報告裡張式瑞一筆一划、清清楚楚地記錄了20世紀50年代末小寨子村的畝產量:1956年大豐收,畝產569斤;1957年597斤;1958年有了公社,畝產713斤;1959年865斤。“父親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他太知道一畝地到底能產多少斤糧食了,但他一輩子實事求是,反浮誇反命令風。”張玉書對父親張式瑞的品格一直很欽佩。

光榮

三次受到毛主席周總理接見 陳永貴專門帶大寨人來到小寨取經
“為了兩畝田,我挨過父親一頓狠揍。”張玉書對父親張式瑞種的兩畝花生試驗田印象頗深。50年代初,認識到搞科學實驗的重要性後張式瑞就擼起了袖子準備大幹一場。他自己種了兩畝花生試驗田。一天下午,張式瑞讓兒子給花生地拔草,結果不識苗草的張玉書領著小夥伴把花生苗拔掉了很多。聽到兒子拔了花生苗,張式瑞心疼得不得了,把“闖禍”的兒子“收拾”了一頓。後來事情的發展出乎意料。被鋤苗的花生畝產量反而更高,張式瑞根據實踐仔細研究後,終於發現了其中的奧秘,並據此研究出了“花生壓蔓法”:用小車推著土把花生蔓壓平,這樣擴大了花生蔓的接地面積,產量自然上升了。
小寨子村的這個“土專家”漸漸出了名,光榮地被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三次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接見。1959年他還應邀到北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周年觀禮,毛主席設宴招待全國勞模,周總理和他碰了杯,祝他身體健康。
“小寨不小,大寨不大,大寨學小寨。”1965年12月,山西省大寨大隊黨支部書記、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永貴率晉中專區農業參觀團在參觀城陽人民公社小寨子大隊的科學種田和水利建設時,發出了這樣的讚嘆。從此,小寨子的美名傳遍全國。

勤儉

不當縣長當隊長蹲點乾三年 天天早起拾糞身上沒有三角理髮錢
“我一不帶官職,二不要工資!”1963年,當時擔任嶗山縣副縣長的張式瑞自願到當時的貧困村皂戶村蹲點。因為他的堅決,縣裡只好同意他的要求,讓他兼任公社社長和大隊隊長。這個不當縣長跑去乾隊長的農民幹部到了村里後和村民吃住在一塊。他每天天不亮就起來,沿路一邊拾糞一邊觀察田裡農作物的生長情況。等到別人起床後,他已經拾滿一筐了。然後他放下筐、戴上斗笠、扛起鋤頭、打著赤腳,再和別人一起下地幹活。當時有統計,張式瑞在皂戶村的3年間拾了十幾噸糞。
皂戶村,因大隊的資金不足,張式瑞用自己的工資為該村買魚苗、藕種,救濟貧困戶。“記得有一回父親要理髮,連三角錢都沒有了,還是問我母親要的。”說起父親張式瑞的無私和簡樸,張玉書無限感慨。
在張式瑞的帶領下,皂戶村脫胎換骨成了先進村。去世後,張式瑞的骨灰撒在了這片他曾辛勤耕耘的土地上,這個農民之子回到了大地母親的懷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